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本文着重探讨毛诗与三家诗用字差异及其原因.认为差异主要表现为通用字的不同、假借字与本字的不同、异体字的不同、古字与今字的不同,而诸种“不同”主要由于同一时代同一文字在写法上的不同所致,很少由于时间迁移造成同一文字的变化所致,因而四家诗文字基本上无古文与今文之别.毛诗号称“古文”是因为后人对它的解释有别于对三家诗的解释.毛诗与三家诗的文字差异体现出民间《诗》与官方《诗》的区别.毛诗多假借字应是一种缺陷,三家许多用正字则反映出时代要求,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2.
儒、道、佛"三教合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三家各自消化、吸收其他两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其他两家的某些要素或特征;三家经过长期的磨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三家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存和现实的精神力量,共同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获得了实现自身形态现代化的大好机遇,这将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并最终有利于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3.
"家"是社会的缩影,是育人的摇篮.根据"家"的不同,产生的思想和观念也不同.中国的"家"和日本的"家"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无论是作为房屋建筑的"家"还是作为"家庭"的"家",其构造及家庭观念也有共同点和不同点.正确认识和理解中日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相互承认不同点,才是今后两国人民相互交流最需要的姿态.  相似文献   

4.
日本近代以前的传统法律是在模仿中国的律令的基础上制定的,但在家族法的亲属、婚姻、收养和继承方面却与中国传统的法律有很大不同,究其原因是传统“家”的形成原理不同所致。中国传统“家”的形成遵循以父系自然血缘为纽带的结合原理,而日本传统的“家”的形成遵循血缘、模拟血缘的结合原理。  相似文献   

5.
以时代为顺序 ,以家的形象演变为切入点 ,剖析女性作家笔下的“家”的不同时代话语 ,可以揭示出掩映在女性意识背后的思想、伦理、政治、人性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金銮是明代中后期一位独具特点的散曲家.关西的生活经历、南京的特殊环境、任侠喜谑的个性使他的散曲创作呈现出清爽、谑讽、俗朴之风.其曲风既有别于元代散曲家张可久、乔吉辈,也与明代散曲家王磐多有不同,有其可称之处.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学者们基于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的视角对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展开研究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对不同学派研究不均衡、对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负面因素的批判性研究匮乏、未摆脱西方“现代性”框架的窠臼等问题。对此,可从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进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的研究:第一,研究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要以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价值导向;第二,研究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要求;第三,研究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要对相关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8.
"元曲四大家"是一个耳熟能详的称谓,人人皆知其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但是,这一称谓是怎样形成的?本文试图从"元曲四大家"的源头入手,客观呈现其起源的多元复杂性,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元曲四大家"这一说法的来龙去脉。笔者依次还原了元代贯云石、周德清、杨维桢的观点,通过他们的不同评论话语及评论标准,透视不同的曲学观念,力图客观地呈现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9.
朱熹《家礼》祠堂礼制的宗法制思想突出,要义有三:第一,祭祖制度.《家礼》祭至高祖的四时祭法以及冬至、立春、季秋三祭的规定,与程颐的观点一致.《家礼》大宗与小宗的祭祀秩序及宗族结构,与《礼记》别子宗法类似.第二,宗子之法."大夫不夺宗"可为《家礼》坚持选立嫡长子的宗子法提供理论支撑.受科举制影响,张载、程颐认为选立宗子更应偏重贤能、仕宦,并以"诸侯夺宗,圣庶夺嫡"作为礼制依据.宗子法的不同是其他人与《家礼》设想的宗族稳定社会秩序的不同作用方式的体现.第三,支子的祭祀权利.以王懋竑《家礼考误》为线索,《家礼》比《礼记》在重宗的前提下扩大了支子在代数、场所两个方面的祭祀权利.  相似文献   

10.
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中华民族家文化由家训(家教)文化、家礼文化、家德文化、家风文化、家史文化、家法文化、家学文化和谱牒文化等构成,内蕴极为丰富。传统家文化的各个构成部分虽然维度和分类不同,但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在形式上交叉互鉴,在功能上彼此为用、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中华民族家文化的大厦。传统家文化不因时代变迁而失去其积极价值,可以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家文化、涵育家庭美德和处世道德、推进家庭礼仪文明提供丰富滋养。吸取传统家训文化的教子智慧,借鉴传统家文化教育载体也可以用来助力今天的家教和家庭家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再论苏辛词的不同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辛词具有不同的贯穿主题,这不同的主题又来自不同的抒情模式,而不同的模式最终则来自不同的创作思想。将两家词置于由各自的生活经历、创作实践与诗歌发展史构成的坐标系当中进行综合考察,即可得出两家各异的审美范式:苏词呈现为“无为———心境———人格”的内审系统,辛词呈现为“有为———现实———人生”的外射系统,在总体艺术建构上正显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流向  相似文献   

12.
两汉赋家多入朝为官,其入仕途径以察举、辟除、征召等方式为主,入仕初期多任郎官.不少汉赋家跻身汉代高级官吏行列,然文学特长并非其主要凭借,这与汉代选官制度的价值取向有关.汉赋家的入仕途径在汉代不同时期有所变化,由汉赋家的入仕可见汉代察举制度的发展变迁,亦可见中央皇权的盛衰变迁.  相似文献   

13.
儒墨异于仁     
儒墨异于仁徐进如果说仁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①,那么,正是由于作为儒、墨两家思想核心的仁在两家的理论中有异,才使得两家的法律思想有很大不同。在法律思想史上,儒、墨相分,成为两个学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仁的不同认识决定的。一爱有差等的仁与兼爱通人的仁儒家...  相似文献   

14.
儒家讲性善 ,法家讲性恶。性善性恶把儒法两家的教育思想从内容到形式区别开来 ,同时也把儒法两家教育思想的矛盾联系起来 ,正是这种区别和联系使儒法两家在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材、教育方法以及教师的选择上都有所不同。从而构建了不同的教育理论体系 ,为封建道德教育取得成效提供了可能性 (性善 )和必要性 (性恶 ) ,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对后来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道两家皆有对理想人格设计的基本架构和目标,但两家对其内涵的界定又有所不同。儒家追求的是道德至善的"圣人"人格,其目的是"入世",由"内圣"成为"外王";道家追求的是"无为"、"无己"的逍遥人格,其目的是"出世",实现个体真正的"自由"。两种不同的人格类型恰恰反映了当时儒道两家对自由与秩序的不同解读,为研究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张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6.
面临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机构养老已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的养老模式之一,一个理想的"家"的环境会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起到支持作用。采用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对居住在西安5家养老机构中的30位老人进行访谈并采取分段式分析,探究老年人如何在长期照护环境中产生出"家"的感受。结果显示,养老环境及安全、社交环境以及个人生活意义的实现对老人获得"家"的感受有极大的影响。养老院应当充分保障老人的自我掌控力和自主选择的权利,根据老人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服务、开展不同的活动,保证养老环境舒适的同时,尊重老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节奏,让他们有安全感、归属感,也有自由的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重要的赋家,他的赋美学意识和思想对魏晋六朝赋美学具有开启性的历史意义,他明确把赋文学的本质定义为对赋言之美的创造,赋家对赋言之美的创造也即是赋家对赋之意象和气韵的审美创造,强调慷慨悲壮是赋美的基本精神。他将审美之赋从价值论方面定性为小道,反对赋文的审美创作可以令赋家收获自己生命的不朽,他的赋观在这一点同曹丕的文章不朽论直接对立,对立的背后,隐约可见曹植同曹丕在政治上各自处境、位势的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决定了他们对赋文创作是否具有审美救赎功能有了各自不同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家文化"对私营企业家授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营企业家在授权过程中,明显受到中国传统"家文化"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又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家文化"对授权影响因而出现复杂化.因此,对不同类型的私营企业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家的授权模式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刘畅 《社区》2014,(6):31-31
大连金州新区友谊街道康乐社区有一支便民服务义工队。不论是在残疾老年人的家,还是孤寡老年人的家,总会看到他们无私奉献的身影。为不同的对象送去不同的服务,让义工的工作做得“有的放矢”,这就是便民服务义工队的宗旨。  相似文献   

20.
“和”是中华民族美学传统中的核心意识。“以和为美”的思想在远古时期就已萌芽,而后经过儒、道、禅三家向三个不同方向发展而赋予其不同的含义。但从三家“和”的共同之处,我们也获得了“以人为本”以及“和谐共生”的现代启示,用以指引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