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农村部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对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进行调查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改善生产条件、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及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资金投入、项目动员、全面监督、人才队伍建设及专责管护制度建设上仍面临挑战。为摆脱上述困境,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建议引进社会资本、合理配备资金,探索新型模式、创新动员方法,实行严密监督、重视民情民意,紧扣关键群体、推进人才振兴,严抓资金落实、实施专责管护。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措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更是如此,农田水利建设会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所以,必须重视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3.
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变了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和相对效率,进而影响了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在“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背景下,本文运用地级市农业部门数据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总体上偏向于资本要素,而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要素;(2)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会促进贫困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要素,而促进富裕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要素;(3)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还会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方式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要素。  相似文献   

4.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熏要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5.
论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维护和确保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江西全省乃至长江流域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现实意义。目前,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农田渍害、农田鼠害、农田结构不合理、血吸虫病依然严重,以及贫困人口多、农民素质低等多方面的问题,亟待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作者认为,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二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三是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四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增长;五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同时,还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开展植树造林;(2)加强水利建设;(3)调整农业结构;(4)提高农民素质;(5)增加农业投入。  相似文献   

6.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的重大举措。通过对金昌市金川区高标准农田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农田总体质量不高;劳动者素质较低;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资金的压力巨大等。针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总体质量,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整合资金、增加投入等对策,为金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农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支持了美好乡村建设.但也存在没有项目实施主体、目标要求高、投入标准低、重建轻管、工程效益低等问题.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建设和管理:明确实施主体;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高标准农田“软实力”的建设水平;因地制宜地建设特色高标准农田模式;注重建管并举.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独立化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任何生产方式的社会中,农业都是一个主要生产部门,商代自不例外.在商的四境之内分布着大量的农田.商统治者(商王)很重视这些农田能获得好收成.他为这些农田祈祷.在祈年时,都希望年成好.甲骨文中有“受年”,作(?)①.商  相似文献   

9.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发展在农业上面的服务生产的水利事业。也就是通过水利工程上面的一些实施措施和技术,来改变那些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不利条件。为了农业能够高效率高产量等,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说的就是农田水利建设。  相似文献   

10.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从地方实践来看,保障粮食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了多元导向思路,包括土地流转导向、基础设施建设导向和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基于对不同建设思路的比较,发现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了较强的经营激励,是具有较强复制性和基层适应性的粮食安全保障路径。以土地细碎化治理为导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关键是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安徽省T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表明,统分结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与行政赋能的村级民主治理机制有助于推动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管理体制层面,统分结合体现为县级政府统筹与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以及县级主管部门赋权基层组织的“双业主”管理模式;在实践运作层面,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呈现为全过程民主治理,包括社会动员、民主协商和权力社会化3个环节。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保证粮食生产稳定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趋势。贫富分化既抑制效率 ,又损害公平 ,是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就能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19.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