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娜拉”出走后的沉浮遭际,构成了中国现代爱情喜剧的主要题材特色。文章在归纳了中国现代爱情喜剧的发展线索之后,从社会性别角度,透视了出走“娜拉”的诸多尴尬与无奈。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娜拉形象的主要意义在于她体现了“易卜生主义”的“叛逆精神”。本文认为娜拉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其意已远远超过人们对她所作的种种社会学批评,同时也超过了易卜生对她的期望。娜拉所体现的普遍的艺术精神,亦即她所具有的超时空的艺术魅力,主要不在于她是“叛逆的先驱”,而在于她对现实的超越和未来的向往。基于此,本文对娜拉的最后出走提出了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在易卜生的<娜拉>诞生百年之后,极具争议的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与之遥相呼应,续写娜拉的命运:<娜拉出走以后>,娜拉从玩偶之家中出走后从天使蜕变成妓女.从二人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社会影响入手,解读娜拉这一角色及其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具有强烈女权色彩和社会批评意识的耶利内克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女作家,她的《娜拉出走以后》好似是对易卜生《玩偶之家》的重构。但耶利内克的本意并不是要颠覆经典中的娜拉形象,而是要从女权的角度构建一个新的娜拉,回答出走后的娜拉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抗争。本文试图从双性同体角度解读《娜拉出走以后》的女性意识,从而揭示耶利内克对两性关系的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对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与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笔下的娜嘉这两个文学形象进行了分析比较。娜拉和娜嘉同是为了跟不幸的命运抗争,做出了离家出走的抉择,她们的出走表现了觉醒女性的反叛和坚强,但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娜拉的出走是绝望地逃离,而娜嘉的出走,则充分展示了知识女性的理智与自信,娜嘉比娜拉走得更远更清醒。  相似文献   

6.
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中女主人公娜拉出走之原因历来颇有争议。有观点认为娜拉的女权主义思想鼓励她离开玩偶之家;有观点认为失去在家庭的统治地位使娜拉极度失望,愤而出走。笔者赞同后一观点,认为娜拉最终出走的原因在于她失去了从前那些可爱的玩偶,变得心灰意冷。鉴于目前尚无人运用话语分析来证明此观点,文章试用该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7.
1923年,鲁迅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其后两年,他又以小说《伤逝》形象地展现出觉醒的女性在出走后遭遇的不幸命运。《娜拉走后怎样》与《伤逝》深刻地揭示出个体解放并不等同于个体自由的获得。鲁迅关于“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受到了张爱玲的关注与赞同。在《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等小说中,张爱玲延续并拓展了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思想。对“娜拉走后怎样”的思索也成为了张爱玲小说中一以贯之的重要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与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笔下的娜嘉这两个文学形象进行了分析比较。娜拉和娜嘉同是为了跟不幸的命运抗争,做出了离家出走的抉择,她们的出走表现了觉醒女性的反叛和坚强,但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娜拉的出走是绝望地逃离,而娜嘉的出走,则充分展示了知识女性的理智与自信,娜嘉比娜拉走得更远更清醒。  相似文献   

9.
易卜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所写的名剧《玩偶之家》,以娜拉的出走而告终,标志着她与丈夫为代表的男权中心社会的决裂,发出了妇女解放的呼喊。然而一百多年后,娜拉出走后的道路却是崎岖不平的。 美国当代文学,从七十年代后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  相似文献   

10.
《伤逝》是一篇内蕴丰富的作品 :其一 ,反省了“五四”现代女性解放价值理念的历史虚妄性和男性中心主义文化霸权 ;其二 ,子君的精神高度刚刚达到娜拉出走前的水平 ,但都象征了女性生存的困境 ;其三 ,小说呈现主题的歧义与模糊 ,涓生性格展开时的某些突兀转变  相似文献   

11.
娜拉,作为中国女性觉醒和"五四"叛逆精神的表征,在进入中国语境后发生了未被觉察的精神变异,从而显示出女性解放话语的裂痕.从易卜生笔下决绝的"女儿娜拉"到进入中国的软弱的"妻子娜拉",表明"娜拉"作为一种被书写的叛逆精神浸染着浓厚的传统色彩,而五四时期中国觉醒的女性新文学作家对于娜拉的自我书写,则显示出与时代主流话语的疏离.  相似文献   

12.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因为只有这个主题最能表现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正直、诚实、英勇、善良,同样地,也许也只有这个主题最能刻画人性中最丑陋的东西——虚伪、自私、背叛、狡诈。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正是紧扣爱情这一人文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将人类的甜美幸福与悲欢离合充分融入自己的剧作中,给人以启迪,给人性以震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对两部戏剧在写作背景、取材内容、题材意义和人物描写等方面进行对比,着重比较两部戏剧中安提戈涅和娜拉这两位女主人公的相同点和差异:她们都是反抗男权社会的女英雄,虽然她们反抗的方式、过程和结果都有所不同,但是她们的反抗性格都体现了“女性准则”中“爱的原则和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喜剧美具有一种崇生意识的原始基因,但其受到了封建正统文化的长期压抑和扭曲。20世纪初,随着封建传统权威的颓落和科学思想、个性意识的传播,备受压抑的生命意识逐渐被激活。中国现代喜剧的实际创作由此产生了一种重视“趣味”和着意发掘丰满人性的整体趋向。  相似文献   

15.
娜拉和子君是新文化运动初期 ,知识分子为树立“新的妇女观”而引进和创作的两个“新女性”形象 ,但两人“出走”的涵义却大相径庭 ,一个是西方个人主义在女性生活中的成功蔓延 ;一个却宣告了西方个人主义在东方女性自我解放过程中引进的失败。以往研究过于注重两者之间存在的“时代差距” ,忽视了其间的“文化差异” :个人本位的自我解放不同于群体本位的恋爱自由———这正是东西方近代妇女观转型的不同文化特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受基督教文化影响,从五四时期开始,中国诗人就在诗歌中尝试采用基督教观念和意象,为新诗输入新的意识与内涵。结合不同时期基督教被中国诗人接受的情况,该文主要从爱的意识、忏悔意识、救世观念和自我救赎4个方面探讨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表达,并分析了由此而给中国现代诗歌带来的新维度及其具有的意义。这种新维度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美狄亚原型中存在着“寻求———失落———复仇”的模式 ,在子君身上见出其为爱寻求与失落 ,在繁漪身上见出失落后的复仇。这个模式以爱为中心 ,体现了“女性与男性的不同寻求”这一长久永恒的主题 ,中国现代文学反映了这种主题和对这主题的扬弃 ,体现了新的两性关系和共同寻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西古典喜剧观的比较,认为中西古典喜剧在文化模式、历史生成以及审美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异同。在喜剧观上,明显呈现出中国人重讽谏和审美,西方人偏讽刺和视丑。指出中国的喜剧与悲剧都是一定体制范围内的喜剧与悲剧,不存在与悲剧观绝对对立的喜剧观,而西方悲喜剧则有着严格的体系界定,其悲剧表现崇高,喜剧表现卑微,从而使得西方古典喜剧观体现出强烈讽刺与视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老舍抗战时期的喜剧呈现出政治讽刺与文化批判相交织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深厚而丰富的文化意蕴日益显示出巨大的魅力。三幕喜剧《面子问题》就是其中历史文化意蕴最为丰厚的一部,它对"面子问题"这一"中国精神的纲领"进行了深刻的解剖,从而成为老舍的喜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喜剧史上一部耐人寻味、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佳作。  相似文献   

20.
"娜拉"形象出自挪威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1918年,《玩偶之家》登上了中国舞台,一时间,"娜拉"成为了中国"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精神楷模,对中国"五四"文学中叛逆女性形象有着原形意义。立足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通过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作品中叛逆女性形象的代表类型的分析与比较,再次探究与思考了这一经典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