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增加农民务农收入的基本途径。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从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时代要求出发,走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多功能性拓展、信息化覆盖广、农业经营体系新、支撑体系有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相似文献   

2.
从毛泽东首先提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到邓小平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江泽民提出各项事业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模式,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论实现了在发展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新的发展模式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这突出表现在它在发展的思维范式上实现了重大转变、在发展的内涵上不断丰富、在发展的依靠力量上准确把握、在发展的目标上进一步落到实处和在新时期政府的建设方向上倾向于服务型政府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关于东方社会现代化发展战略取向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社会当下面对的现代化转型困境,与其传统社会文化结构和商品经济间的低“亲和度”有关。正是这两者间的亲和力缺乏,商品经济在东方社会内的发展往往会对社会结构造成致命的冲击,并激活东方社会所固有的“文化斥异机制”,导致东方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受挫”。因此东方社会现代发展的战略应以增进这种“亲和度”为主要取向,走“功能趋同”而不是“形式趋同”的道路。只有这样,东方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可怕解构能量才有可能受到真正有效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6.
告别经典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模式,选择新现代化发展战略,是长三角地区发展战略的新定位和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率先发展、全面发展、整体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能确保社会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能确保建立一个先进的社会体制,也是每个人成功的必备因素.因而人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创新发展是五个现代化天津的核心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雄安新区的大时代背景下,天津应该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和巩固自身定位,推进区域性的产业价值链,创新资源链和市场资源链的三链互动,实现天津与雄安新区的错位发展,通过价值链输出,分享雄安新区的政策红利。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使中国的现代化理论日渐成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现代化理论发展的新成就。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思维方式是在现代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只有把思维视野转向现代化、转向世界和转向未来 ,实现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论人的发展的当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媛 《学术论坛》2003,2(5):16-19
以发展求生存是人与物在生存方式上的根本区别之一,但现代化凸现了发展对于人的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困境和危机迫使人类反思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观正是这一反思的结果。可持续发展观反映了人的发展在当代的转向要求:从为生存而发展到为发展而生存,表现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人类整体发展观的萌生。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高举"以人为本"的价值旗帜,坚持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发展的科学辩证法,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化纲领在当代经历了如下的演变: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水平”,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到“市场经济体制”,从“高度民主”到“政治文明”,从“全面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新模式。这些演变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及其特点,也反映了它的内在问题和下一步的可能走向。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变奏下的中国文化发展逻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交织与重合,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钥匙。改革时期发生在中国的这场文化讨论,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一种文化反应,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发生转型的逻辑结果。从洋务运动开始,贯穿于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化”与“西化”、“传统”与“现代”、“中体”与“西用”等文化话语,在知识界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淡化,开始让位于其他重要话语,如“全球化”与“本土化”、“全球性”与“民族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等。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中国文化转型过程已经接近完成,一种新型的中国主流文化正在形成之中。这种新型的主流文化,既不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也不是西方文化的移植。它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之中,同时充分地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为我们在本世纪头 2 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指明了方向。科学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丰富内涵 ,深刻认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意义 ,准确把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 ,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丁春华 《兰州学刊》2007,(5):162-165
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又一次成为我国的时代主题之一.在全球化、全球现代化的背景下,作为文化主题之一的文化研究在研究的出发点和课题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源自现代化的大背景.研究文化首先需要明确现代化的特点,进而明确由现代化建设需要决定的文化研究的侧重点的变化,重新审视现代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理念以来,中国已经在多元层面上数次提到建设生态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问题。总体看来,全球环境问题的凸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挑战是中国推动生态现代化的主要动因。当前,中国生态现代化进程尚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生态问题在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逐步扩大生态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和文化宣传、建立常态化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行政文化的生态转型、推动绿色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汪家宝 《兰州学刊》2006,(11):187-190
现代性代表一种精神和理念,它不同于现代化和现代性观念。法治现代性不能因法治现代化而蒙尘,也不应被法治现代性观念所遮蔽。法治就是在现代性视阈下不断反思的法治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