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水英 《老友》2014,(9):50-51
正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沿线33处遗产点中有22处在中国境内,其中河南4处,陕西7处,甘肃5处,新疆6处。汉魏洛阳城遗址位于洛阳市东约15公里,洛阳市洛龙区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中国西部廊道路网指西北与西南相互联通自然形成的网状道路,包括“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段,“西南丝绸之路”“高原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青海道”和与之相关的“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同时关联“草原丝绸之路”,几乎辐射整个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并与丝绸之路西段连通。经由西部廊道路网的交流交汇,构成跨地域、跨民族、多种艺术元素相融相通、相互影响、和而不同的艺术格局,推动了异域文化艺术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其共生交融性和共通性为中国艺术嬗变及东方艺术体系的生成发挥了特殊作用。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艺术元素和样式的交流交融,壮健了中国艺术的肌体而形成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其得力于中国在丝绸之路开通前已经具有的艺术积累和接受基础,得力于上古文化厚实的底蕴和独特内涵,也得力于兼收并蓄包容阔达的气度。中国西北和西南作为最早也最重要的对外开放通道,为容纳和消化异质文化艺术提供了广阔空间,有了西北和西南的“容纳之量”,也才有后来中国艺术整体的“消化之功”。  相似文献   

3.
构建海峡西岸遗产廊道在文化和经济、遗产和生存环境保护、遗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合作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海峡西岸遗产廊道构建的遗产资源基础包括遗产资源禀赋、遗产资源价值、遗产保护与开发,要素基础包括遗产节点、线性景观、空间网络和解说系统。在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大背景下,从空间相关、功能相关、历史相关三个角度来看,海峡西岸遗产廊道的构建主题应当确定为"海上丝绸之路"。海峡西岸遗产廊道包括遗产廊道区域、遗产城镇、历史文化街区、单体遗产等四个层次,其空间格局主要划分为核心区、衍生区、拓展区和纽带。  相似文献   

4.
黄海湿地成功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盐城借助世遗效应进一步塑造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带来了机遇。通过非结构化测量方法对后申遗时代盐城旅游形象的游客感知及期望展开调查,调研显示,当前公众对黄海湿地遗产的价值认知情况并不乐观,游客对盐城旅游形象的感知总体上仍比较分散,不过对申遗后的旅游发展则充满期待。据此,从旅游产品、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和视觉识别体系等方面提出优化盐城旅游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遗产廊道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理论研究与实践仍显不足。针对目前遗产廊道保护与开发现状,引入竞合发展理念,深入阐释遗产廊道旅游竞合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从遗产廊道的资源要素禀赋、区域经济环境、地理与交通条件以及遗产廊道作为线性文化遗产所体现出的独特文化空间分布特征等四方面因素出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遗产廊道旅游竞合空间结构模式,"点——轴"开发与圈层开发相结合的梯级网络型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下的“遗产运动”已经成为世界遗产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它既轰轰烈烈,又成绩斐然,在“申遗”方面尤为显著.然而,遗产运动也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弊病,究其原因,其中之一是操作性“申遗”目标有时忽视了遗产的历史性生成逻辑和表述形式.任何遗产都有其自己的存在理由、存留方式和存续范畴,笔者就此提出“家园遗产”的概念以强调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特性,凸显遗产的原生性、关联性和整体性等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日前,随着历时8年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作为参与申遗重要节点城市之一的淮北市,很自然就成为安徽省为数不多的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那么,在大运河的“后申遗时代”,在保护好大运河遗产的前提下,怎样打运河牌、做“世遗”文章,开发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尤其是加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就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文化遗产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我国对申报世界遗产事件的重视,了解游客在申遗后旅游意象感知的转变对新兴遗产目的地的精准定位和营销宣传至关重要。结合质性分析方法和量化分析方法,以泉州为例,考察游客在申遗前后的感知差异。通过认知-情感意象理论对网络游记进行内容分析,构建出景观意象、文化意象、人物意象,地方意象四个认知维度,再借助Russel的情绪环状模型,调查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情绪感知。通过对比发现,游客在申遗前后对泉州旅游目的地意象感知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申遗后景观意象的关注度上升,人文景观比重明显增大,但文化意象和地方意象的关注度小幅度下降;2)积极情绪一直占主导地位,且在申遗后进一步提升;3)整体认知意象在申遗后更加趋于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文化线路这一概念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2014年,丝绸之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根据中国山水诗等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申遗的“唐诗之路”,将红色旅游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红色旅游线路等也逐渐出现。如何挖掘文化线路遗产的丰富内涵,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地方的发展,可以借鉴国外同类遗产的发展经验。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检索,利用Citespace对国外历年的文化线路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国外文献较多地关注文化线路遗产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以及从参观者和游客角度来分析其动机与体验。随着大众旅游的发展,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旅游活动对传统朝圣之旅的影响以及二者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世纪20年代迄于现在,中山大学几代地理学者对中国“红层”地理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而逐步构筑中国红层研究体系,由此提出的“丹霞地貌”,被誉为地学方面的中国“国粹”,并促成2010年“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从“丹霞地貌”的发现、命名和研究,到“中国丹霞”的申遗成功,凝聚了近百年中大地理学者的才学心力。其从学术研究带动地质景观美学价值的开发推广,到以争取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身份彰显其地理学意义,并促进相关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拓展,在学术研究及其推广应用的互动方面,提供了经典的例证。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化旅游是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提升旅游竞争力是旅游城市打造城市综合竞争优势的焦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五大节点城市的旅游发展具有显明特征.通过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对西安、银川、兰州、乌鲁木齐和西宁的综合分析,发现西北地区的5个省会城市必须立足差异化功能定位,通过提升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同维度和全产业链要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最终借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创新驱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发展模式和资源开发方面的不足.针对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必须通过建立梯度旅游增长极和建立遗产廊道,为这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促进旅游业更加健康、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面对申报世界遗产的严峻形势,在“丝绸之路”整体申报的大环境下,综合分析了“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遗产的状况。在世界遗产“文化线路”的架构下,提出“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报”和拓宽“申遗”思路的模式,希望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申遗景点、地方性、旅游者感知和市场竞争替代的分析,确定了丝绸之路申遗中国段旅游形象定位,基于形象定位就宣传口号、人—地感知形象、人—人感知形象进行了系统设计。最后就如何推广洛阳的旅游形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丝绸之路及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把丝路沿线6省区的48处申遗景点分为六大旅游区,在此基础上对陕西段西安旅游区进行了旅游形象设计和推广研究:通过对西安申遗景点、地方性、旅游者感知、市场竞争替代、已有旅游形象定位的分析,确定了西安旅游形象总体定位;基于形象定位就宣传口号、人-地感知形象、人-人感知形象进行了系统设计;最后提出了旅游形象的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是沟通黄河、连接通济渠和永济渠的中枢,也是南北运河之间的纽带和承东启西的水运通途。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遗产丰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活体遗产体系,是当今中国大运河申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深化其遗产研究,为助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促进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回顾 中国历史上有三条丝绸之路。 最著名的当推汉武帝时张骞出长安沿河西走廊入新疆出使西域的”西北丝绸之路”。这条丝路进入新疆后,受地形影响和内外交流的需要,分为南、中、北三路,南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边缘西行,翻过帕米尔高原进至中、西亚;中路(又称北路)沿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西行,至帕米尔高原与南路汇合;北路(又称新北路)从哈密翻越天山至巴里坤后,沿天山北麓的吉大萨尔、伊犁等地西去至中亚。自张骞之后,西北丝路便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交通要道,至唐代进入鼎盛时期。五代和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申遗"甘肃段旅游形象的设计与推广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丝绸之路及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把丝路沿线六省区的48处申遗景点分为六大旅游区.通过对甘肃段11处申遗景点、地方性、旅游者感知、市场竞争替代和已有形象定位的分析,确定了甘肃段旅游形象总体定位,基于形象定位就宣传口号、人一地感知形象、人一人感知形象进行了系统设计,对甘肃段旅游形象的推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方和西方之间交通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潮汕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综合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汕头史迹,对汕头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史迹史料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就汕头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汕头"海丝"申遗的特色进行纵深研究和论证,试图勾画出"海上丝绸之路"汕头文化遗存的大致范围和轮廓,认识和把握"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性质和内涵,力求全面、准确反映汕头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挖掘、整理出汕头符合申遗条件的历史遗存特色和亮点,汕头加盟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面临的机遇、挑战及瓶颈问题,希望能从其他城市"海丝"申遗工作中获得一定的实践性经验教训,借助申遗契机,保护和开发"海丝"文化遗产的措施和模式。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复杂的历史、文化与经贸现象,丝绸之路包含了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几乎全部因素,它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笔者从张骞凿空与古代丝绸之路,自然环境变化对西域丝绸之路的影响,如何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沙漠路线中国境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就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现代的经济与旅游开发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历史遗产和传统优势,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合理开发人类自然资源,从而达到因地制宜,依托特色资源,促进西部社会经济全方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