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起源时间”,学术界至今尚无一致看法。本文认为,19 世纪90年代是英美中心现代主义运动的起源点;19 世纪80 年代是德语文学现代主义运动的上限;1957 年是法国现代主义运动的起源时间。因此,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真正源头, 应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发表《恶之花》的1957 年。  相似文献   

2.
中国 3 0年代的现代派小说是在世界现代派文学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但由于救国图存的需要 ,显得不合时宜 ,因而是不成熟的现代派小说。其创作内质、表现手法 ,都保留了现实主义的一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代现代诗派观照杜运通30年代现代派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的存在是以心理分析小说派(有人称“新感觉派”)和现代诗派为标帜的。以往的研究者多把审美的目光投射到心理分析小说派上,而现代诗派却遭到了不应有的冷遇。正因为如此,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4.
新感觉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为代表的一个小说流派,他们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技巧,并且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文章着重分析了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5.
《现代》杂志的商业性特征、自由独立的话语空间和对现代派文学的培植充分体现了施蛰存的现代编辑理念,成就了1930年代中国文坛一道独放异彩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新感觉派是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出现在日本文坛上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一出世,便在文坛上掀起一股轩然大波,冲击了以私小说为代表的旧传统,引进了欧洲现代派的新潮流,从而揭开了日本现代文学史的序幕.历史上,日本新感觉派曾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过两次重大影响.近来,随着中国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的作品逐渐被重新出版发行,有必要对日本新感觉派文学予以评析,重新认识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7.
哲学思想是文化的核心灵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既是一种现代哲学思想,又是一种现代科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之一,它在文学层面的应用导致了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产生。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作家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吸收运用,表现在思想与技巧两个方面。施蛰存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运用于其小说创作,其作品便具有浓郁的现代派色彩,但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却有其独创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台湾风云际会,为《现代文学》杂志的产生创造了充分条件,以白先勇为核心的作家群以《现代文学》杂志为阵地,掀起了台湾的现代派文学浪潮,为台湾文学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析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指出这种影响不只是为现代派文学提供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现代派文学独特的表现技巧和思想品格  相似文献   

10.
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具体考察了 3 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所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 40年代 ,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压倒一切 ,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渐次消退 ,现代主义作为流派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已经不可能存在 ,但是有些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较深的作家 ,在他 (她 )们的小说创作中仍然表现出较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色 ,主要是张爱玲、钱钟书、徐皊等  相似文献   

11.
1910年代旧派文人的价值立场定位于精英意识,1920年代旧派文人的价值立场定位于都市民间,两者在活动区域、谋生手段、对都市生活的了解、商业经营策划能力、文学功能观上都有较大差异。1920年代旧派文人通过对现代性"器物"(现代传媒和大众娱乐产业)的占有和现代意识的演绎,形成市场化的现代传媒和大众娱乐产业主导下的公共空间,参与都市文化建设,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当西方现代派文学从兴起到逐步确立之际,它的信息就传到正在经历历史性变革的中国文坛。“新浪漫主义”文学作为现代派文学的先声,一度以最进步的文艺思潮被介绍,在“纷如乱丝”的中国文艺界奏出一曲独特的插曲。而最可注目的,是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杰出代表的茅盾,当时也曾将“新浪漫主义”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方向而加以提倡。此后几十年,西方现代派文学走过了一条崎岖而又迥异常规的路程,中国现代文学则沿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前进,终于汇成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潮,茅盾则以这一主潮的伟大代表为世公认,以对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而确立了他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戏剧是新月派很看重的文体。作为新月派的重要支柱,新月书店在译介戏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戏剧翻译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赞助人角色。  相似文献   

14.
存在主义流行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欧洲.存在主义哲学与存在主义文学密不可分,因为存在主义文学基本上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表达自己哲学思想的媒介,因此其哲学性很强.存在主义文学的鲜明的哲理性和寓意思辨性体现了二十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现代派文学深厚的非理性哲学根基.  相似文献   

15.
海派小品散文是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文学的时代生命意象,本文试图把海派小品散文归入现代散文的大视野中,就"个体与自我"、"个体与社会"的问题,与闲适派及太白派作比,去把握海派小品散文的文学生命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台湾著名作家姚一苇早年在大陆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史实的求证,并就其中两篇重要的小说《输血者》、《春蚕》与鲁迅、施蛰存的某些小说作了比较,从而见出其与三四十年代乡土文学、左翼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联系,由此也提示了当代台湾文学和现代中国新文学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文学在它发展过程中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是谁也不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如何评价这种借鉴,却有种种不一的意见。本文试图运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理论考察这一问题,同时适当地与二、三十年代的我国新文学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情况作比较,以便对这一问题获得较为完整的认识。以第·梵根和基亚等人为代表的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把文学影响的过程描述为:放送者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在三十年代重构其"纯文学"的文学观,他的文学价值参照系由"五四"时代的以西方人道主义哲学思想为底蕴,转换为中国明末的文学运动,对文学的关注焦点转移到对中国文学源流的追溯上,表明其在深层次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上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周作人三十年代文学观的更迭,使其文学价值观发生变更,其价值效应也发生变化,由此导致闲适派散文的兴起.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扼要评介了日本现代派文学中的若干流派,然后从日本现代派具体作家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关系上,以安部公房和川端康成为例,分析了“全盘西化”与“东西结合”两种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类型模式。  相似文献   

20.
意识流是继象征主义之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个重要的现代派文学流派,流行于本世纪20至40年代,遍及欧美各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许多现代派文学流派影响颇大。我国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直至当代,亦程度不同的受其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创造社》领袖郭沫若的小说《残春》,即是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滥觞;到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期《现代》主将施蛰存、穆时英等对意识流小说创作路子加以拓宽;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一些中、青年作家又加以发展,创作了不少当代意识流或具有意识流倾向的小说。笔者试就意识流的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