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大自然中,美丽的花朵是丰富多采千姿百态的.故《爱莲说》开篇即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但是不同的人对不同的花朵的喜爱又往往很不一致。“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周敦颐却与陶渊明、与世人所爱有异,他明确表白:“予独爱莲”。各爱之所爱,这是可以理解的,它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审美要求与审美情趣。陶渊明爱菊,爱的是它有一种傲霜的气骨,有一种幽淡的韵致;世人爱牡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在其成熟期,无论是作品还是理论,均以“淡美”为尚.本文力图揭示出这种“谈美”的高品位.“谈美”,作为审美形态有如下特征,作为审美范畴有如厂内涵:(一)虚静“虚静”,是就艺术境界形质部分的“密度”、“浓度”而言的。是指其“密度”、“浓度’”的“稀薄”.“虚”,是“谈美”的首要的本体性品格.这一点,早在《老子》那里就已得到充分的阐明.《老子》论“淡”,虽然不是针对文学而言、而是针对“道”而言,但他却以“虚”与“淡”紧紧地联在一起,甚至互任、互训.老子在将“道”描述为“淡”的同时,亦将“…  相似文献   

3.
花中四君子     
梅花雪中来,箭兰幽谷藏;竹林风吹过,紫菊飘淡香。梅、兰、竹、菊俗称“四君子”,它们或洁,或雅,或挺拔,或孤傲,都为人们所欣赏,乃至敬重。究其根源,在于它们对自己的坚守。纵然沧海巫山,品性依然如故,风格依然独我。  相似文献   

4.
两晋150余年间,文艺美学风格、精神一方面承继汉魏遗产,另一方面创造出自己的风格、精神。西晋文艺以诗文为主形成集大成的“华美”风格,它在西晋文艺堕入卑俗的描写中起着消极作用,而又在西晋文艺回归凡俗的抒写中发挥积极作用。东晋文艺综合呈现出“清”“淡”“雅”之美,铸成“晋人的美”的同时开启唐宋文艺美学风格。西晋文艺“华美”到东晋文艺“清”“淡”“雅”之美其实是西晋世俗精神向东晋超越精神的转向的外在显现,两晋文艺美学风格及其精神的转变提示着晋人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5.
李翔 《金陵瞭望》2010,(3):51-52
《论语·季氏》中记载着孔子的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九思”讲的都是做人的道理.是道德修养问题。古往今来,为官“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在当今社会.为官者首要学会做人,廉洁从政,洁身自好.  相似文献   

6.
清代袁枚诗论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①强调诗歌必须抒发诗人的“风趣性情”;②提出了“大巧之朴”、““浓后之谈”的命题.并对诗歌创作如何才能臻于“大巧之朴”、“浓后之淡”的境界进行了论述:③认为“诗有工拙.而无今古”.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进化论观点.反对乾嘉时期文坛的复古主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绘画对形式美的突破和超越,强调形态之外去表现一个更深远的意境,追求“妙在笔画之外”,这与老子所说的宇宙本体(道)的超越性质是相通的。老子“道法自然”命题的论述为中国绘画立了一个很高的“得之自然”的美学标准。老子的“淡”、“素”、“拙”、“实”等一系列概念,对中国绘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历代画论中都有大量的论述。老子的“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论,直接影响了中国绘画“计白当黑”理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我们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常常以“淡远”为极致,而散文意境所显现出来的审美功能,也就在“淡远”之趣中所作的最高灵境的启示上。这种意境的层深创构就在于它“能于浓重之中作淡远之想”(孙犁语)的民族审美趣味的积淀之中。综观中  相似文献   

9.
6年前他因投资组建美帆赛“中国之队”而名声鹊起.被媒体称为“最敢玩的中国富豪”。如今,投资带来的品牌效应,正给他带来财富之外的收获  相似文献   

10.
陈凤尤 《社区》2010,(5):42-43
这是一段尘封的往事。众所周知,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受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一直置身于战争之外.不愿介入欧洲的战事。尽管它在欧洲遭受灭顶之灾的同盟兄弟英国再三向其呼吁伸出援助之手,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奉行“中立主义”大获好处的美国人,此时仍乐得在大西洋彼岸隔岸观火。然而,  相似文献   

11.
"菊"的文化意义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代诗人贾岛《答王参》:“相期黄菊节,别约红桃径。”诗中的“黄菊节”即指重阳节,菊花在重阳节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般。菊花是我国的原产著名花卉品种,《礼记·月令》谓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郑玄注:“鞠本又作菊。”《尔雅·释草》:“蘜,治墙。”郭璞注:“今之秋华菊。”宋·陆佃《埤雅·释艸》曰:“菊本作蘜,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蘜。节华之名,亦取其应节候也。”这是说九月份百花相继凋谢,菊花却正值盛时,因而菊之得名起于穷义。  相似文献   

12.
“画龙点睛”是画家的绝妙之笔,“点石成金”是仙家的神化之笔,而“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字眼.则是作家的传神之绝。教师若具备“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之技法,在学生“困惑卡壳处,激思生花;迷茫费解处,拨云见日;情感泠淡处,推波逐浪;举步维艰处,引道通途”,促其个性放飞,灵性涌动,课堂就一定能掀起层层浪花。  相似文献   

13.
林回曰:“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醒。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相似文献   

14.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将阅读单纯地理解为语文的阅读教学.在语文课上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中心。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而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语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意识到这样的做法.非但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开封的水     
刘庆邦 《社区》2009,(14):32-32
开封的历史文化太过厚重.我找不到撬动开封的支点。汴菊、汴绣和官瓷似乎都缺少统摄全局的力量,不及巍巍开封之万一。一天晚上,我们到“清明上河园”看一场大型演出。舞台搭建在水中,是开放式的,也是多元的。我们就坐在露天的水边看演出。水面很宽阔,像是一个湖泊。演出开始前,灯光没有打开,水面有些发黑.  相似文献   

16.
临水台榭上,置两盆菊花,清幽传暗香。在扬州的秋高气爽的季节,这样的景致随处可见。 扬州人爱菊不亚于琼花。如果说琼花是大家闺秀,那么菊可谓是小家碧玉了。 “人比黄花瘦。”可见菊花是瘦文化的象征。扬州的瘦文化在菊上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菊只有生在扬州,才会品出那种美  相似文献   

17.
在古体汉语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这样一种特殊的主谓结构句式:1)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蒲松龄《促织》)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4)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徐珂《冯婉贞》)有人把这类句式说成是“定语后置”,再移至于前而译作当偿的诸民”、“村中好事的少年”、“隐逸之花”、“谢庄精技击之少年”.就其大意来说,大致还说得过去,但若按照词序和结构所表达的语义来看,则是很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18.
姜夔以江西诗派清劲瘦硬之健笔,来改造晚以来温,韦,柳,击靡曼婉媚之柔性,变香软为骚雅,洗农丽为淡远。创造出一种峭拔,隽淡,清空,旷远的境界。宋词的雅化达到顶峰,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具有颇高的美学“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去年5月,美铝全球传播总监凯文·罗威访问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作为美铝亚太区政府事务及公共关系总监,黄志湘陪同在侧。因此,记者与其也曾有过一面之缘。如果说许多公关人是热情似火的玫瑰,而黄志湘则淡定如兰、清雅如菊。正如她自己所说,不沉溺其中.以超脱的眼光去审视公关,才能直切本质.也许正是这种超然物外的心态,练就了其独特的气质。再次与之交流,时隔已近一年.在黄志湘自认为“并不传奇”的职业生涯中,记者却看到一个舞者数次优美的转身。  相似文献   

20.
读诗偶记     
一王荆公诗:“黄昏风雨暝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永叔戏之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荆公作色曰:“宁不闻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耶?”菊之为物,枯而不凋,故前人咏菊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之句也。然则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为妄乎?曰,否!落英一般作落花解,在此则异,盖谓花之始放也。落训始,早见《尔雅·释诂》。菊之嫩者可佐餐,老而萎者只宜作药用耳。清人龚景瀚《离骚笺》引吴斗南曰:“落英者,谓始华之时。”义益明确。故荊公终不当援此自解。二往读荆公诗,“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不自知。”其上更有“野人休诵北山移”之句,窃疑荆公出山,有人横加嘲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