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都在感慨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年过得越来越没有意思。可是老北京过大年的内容可丰富了,一进腊月就有了过年的气氛。还是让我们看看老北京是怎么过大年的吧!  相似文献   

2.
春节本来是欢欢喜喜全家团聚的日子,可是去年的春节却给了我一个教训。去年腊月二十六,我们老两口和儿子儿媳带着4岁的小孙子,早早出发,回老家过  相似文献   

3.
师力斌 《中华魂》2012,(4):72-79
2011年2月1日,腊月二十九,金寨县双河镇鹤塘村来了一位贵客,村民们一眼就认出来,他就是我们的温家宝总理。春节期间,温总理带着党的关怀和问候特意赶到金寨,与老区人民一起过年。他在村民家中一边吃团圆饭一边拉家常,满含深情地说,"我们要让老区发展得更快,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你们幸福了,我  相似文献   

4.
正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小时候,老北京城里过春节是非常讲究的,老规矩、老理儿也特别多。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响声,所以人们过春节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春节一般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到正  相似文献   

5.
共忆年味儿     
《北京纪事》2015,(3):4-4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相似文献   

6.
娘的年     
娘的年是忙。每年腊月刚到,娘的围裙系在身上就没有解过结。每天忙碌着在灶房蒸糯米饭、熬麦芽糖、调腊八酒、做冻米糖,一家过年的气氛就是娘从厨房中生造出来的。娘做腊八酒,在村里很有些名气。到了酒出缸的那天,也就到了快要过小年的日子,娘便郑重其事地  相似文献   

7.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小年一到,新年也就不远了。咬一口糖瓜,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人们开始为迎接春节做准备。不过,不同地方过小年的日期并不一致。一般而言,北方地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地区则多半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据专家解释,这与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小年VS祭灶节提到小年,就不得不说它的另外一个名字"祭灶节"。祭灶是一项古老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户户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其为"灶君司命",传说,他被视为一家的保护神,因此十分受尊崇。  相似文献   

8.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台湾民间,春节习俗与海峡西岸祖居地闽南地区大同小异,台湾民间有“时年八节”之说,而春节则为八节之首,也倍受看重。 台湾别具情趣的过年,从腊月二十四日便拉开了序幕。这一天,家家“扫尘”之后,有的就开始换贴新年画、新春联,烘托节日气氛。这一天,家家户户要买又甜又粘的蜜饯、茶料,放到灶台的  相似文献   

9.
读者调查表     
春节扫尘,不仅是为了干干净净的过个新年。民间传说,通州佃农一年忙到头,过年也吃不上顿饱饭,他们祈求灶王爷向上天多说好话,让玉帝开恩,在除夕前下点年粮。为了迎接玉帝恩赐,人们便每年腊月二十八日扫尘,以迎接天赐年粮,同时有祈福来年丰收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未明 《山西老年》2013,(2):17-17
1972年冬,为了表现好,我决定在插队的村里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的祭灶日子。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家家都要煮些肉。那天,生产队的五保户赵大妈祭过灶神,就喊我去啃肉骨头。这对几个月吃不到肉的我来说,那实在是太解馋了。我除了大啃肉骨头,还一连喝了好几碗肉汤,连肉渣子都吞了下去。大年三十,我到生产队长家吃年夜饭,第一次喝到了村民自酿的白酒。那纯粹就是喝酒精。老乡们  相似文献   

11.
今年的春节特别冷,我站在满树的梅花下,把手笼在兜里,脸颊边丝丝掠过沁透暗香的凉风,看着阴沉沉的天空,开始天马行空起来。小的时候,总是盼望过年,几乎从腊月就天天数着日子等待,一放寒假,早早的把作业做完,我的春节开始了,跟着妈妈去采买年货,那个年代,金钱和物质都很贫乏,家里每年过年要准备的也不过是为数不多的几样必备品,其中总是少不了鞭炮。  相似文献   

12.
李青 《新天地》2015,(2):22-23
2月,我们迎来乙未羊年春节。在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历史典籍中的春节,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习俗,它们千年相继,或消逝或勃兴,在变或不变中,将上古神州的年味一直延续到我们所处的今天。那些逐渐隐退的流行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尔雅》一书有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古人认为,春节从大禹开启的夏朝就已经出现了。当时春节更多是一种腊祭。人们选在腊月将尽春季将来之时,杀猪宰羊祭祀上天与祖先,祈求来年  相似文献   

13.
舒仁和 《老友》2013,(8):41-41
今年新春之际,是我和老伴金婚之时。当年,我在河北当飞行员。记得我和老伴的第一次见面是政委带着我去的。返回部队后,领导问我觉得老伴怎么样,我说:"组织认为可以就可以。"几天之后,大队长携其妻子去见了我老伴一面,我和老伴的恋爱关系就这样确定下来了。相识半年之后的1963年农历腊月廿三日晚上9点多钟,大队长和政委把我叫到他们的宿舍,直截了当地对我说:"你春节结婚吧。"第二天,我赶到老伴家,向她  相似文献   

14.
谢天谢地,春节司过完了!本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焦头烂额着可算下了战场!重新坐回办公室。头发蒙,口袋空,熬淘伤心一心窝,不得不悲催的是今年的送礼工程。终于在张皇狼狈中落下了2011年的大幕。  相似文献   

15.
瑞雪,寒冬。一年又一年,时光驮着我们的悲喜再一次遁入历史,而每次在这个擦肩而过的时刻,我们总怀着虔诚的期盼,展望时光的欢乐,展望它的刹那永恒。春节是农历的元旦,是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传统节日。广义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祭腊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人们贴春联、吃年糕、吃饺子、守岁、吃汤圆;办灯会、庙会;燃放爆竹烟花,给压岁钱,互相拜年;特别是天南海北的游子、打工仔,从四面八方赶回那遥远、温暖的家,与父母、家人团聚……在这岁末年初的时候,我们走近了邻居,走近了亲友,走近了那…  相似文献   

16.
正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工作关系,我曾在国外度过了3个春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的不同,在国外过"春节"较之国内,就有了干差万别的感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国内,放爆竹是春节的传统民俗活动,而在英国却听不到爆竹的  相似文献   

17.
李翔 《新天地》2017,(1):36-37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对于很多民俗学者和老百姓来说,是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是需要过而且必须过的,而且因为春节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还必将延续下去.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老祖宗的东西别轻易丢掉.但是反过来,我们也必须直面春节不可避免的变迁,知道春节变了什么,我们过春节的环境变了什么,就会明了“年味儿”到底去哪里了.  相似文献   

18.
进了腊月,我们中国人最重视最热闹的"大节"——春节就要来了,天气虽然越来越冷,但人们的心却是热的、暖的,因为春天要来了,新的一年要来了.无论过往的一年是好是坏,一切将从头开始,万象更新迎来一个崭新的未来.八宝粥的香气和着浓浓的年味儿,一步一步走向我们.不经意间北京的大街小巷,忽地就多出了一抹扎眼的红色,大红的春联贴在了各家各户的门上,大红的窗花也贴上了各家各户的窗户,而各大超市也开起了无限循环 "恭喜你发财,恭喜你精彩"的春节必放金曲模式.这首欢庆的歌曲要整整持续十几二十天,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它的声音,欢快、祥和的节日气氛弥漫在整个北京上空.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以古稀之年,第一次在美国过春节。在美国,华裔是少数民族,春节也就成为少数民族的节日,其"年味"断然不能同国内相提并论。农历腊月三十傍晚,作为纽约地标的帝国大厦就亮起红色和金色的彩光,迎接亚裔春节的来临。据说,帝国大厦顶楼(第八十层)每年都在农历春节披上金红色灯光,表示与亚裔居民一同庆祝这个节日,此举成为纽约市的传统,春节成为纽约市的法定节日。亮灯仪式在除夕举行,应邀出席亮灯仪式暨庆祝活动的各界人士,携手拉下电闸,于是帝国大厦顶层1327枚灯泡即刻亮起照耀夜空,持续三个夜晚,向全市恭贺新禧。  相似文献   

20.
张邦安 《社区》2011,(7):45-45
“多亏了社区干部牵头帮我们收齐了费用,疏通了化粪池,不然,2011年春节期间我们住在这里日子就难过了!”1月20日,居住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光化街道办事处秋丰路14号居民楼的张桂荣看到楼下漫溢多日的化粪池终于疏通了,紧锁的双眉舒展开了。她又连连向笔者说:“这全是社区帮我们解决了问题,我十分满意,今年大家可以高高兴兴过个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