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人口迁移对迁移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生育和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的特征往往具有较强的选择性。选择性是指在同类事物中具有某种特征的那些量的多少。迁移人口的许多特征量往往与迁出地和迁入地的非迁移人口有着明显的差别;同时,迁移又会促使迁移者的某些特征量沿着所选择的方向进一步发生变化。因此,迁移必然会对迁出地、迁入地人口以及包括迁出和迁入地在内的总人口带来种种不同的差别效应。深入研究人口迁移问题,必须充分注意差别人口迁移的差别人口效应。  相似文献   

2.
胡萍  卢姗 《西北人口》2007,28(3):101-104,107
本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角度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迁移的社会学特征,以及迁移人口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发展的影响,此外还从人口迁移量的分布、省际迁入人口对迁入目的地的选择以及省内人口迁移流向选择等几个方面,系统考察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及其特征,为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一、性别年龄构成 老年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是几十年来人口出生、死亡、迁移的结果。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对人口的作用。 (一)中国老年人口年龄构成属于世界发展中地区的类型。发达地区人口寿命较长,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较大,发展中地区与之相反。从表1看到,中国60~69岁老年人  相似文献   

4.
<正> 人口迁移是一种复杂的人口再分布现象,除了那些纯属政治性、强制性的人口迁移外,人口迁移的主要考虑因素总是基本上出于经济原因。即使微观地探究个人的迁移动因,虽然各有不同,复杂多样,但归根到底,还是出于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愿望。宏观地考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过程,可以说这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论对迁出地区或迁入地区都发生种种影响,必须对出入地区,特别是迁入地区全面考虑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了解因而发生的生态变化,按照生态规律办事,才能使迁移过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一、人口容量和人口分布的关系1.对人口容量的理解为了减轻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口压力,人们总是希望或企图人口由这些地区迁向人口疏稀地区。但是,人口迁移是否得以实现和巩固下来(亦即不发生返流现象),并从而推动迁出和迁入地区双方共同发展,并不是简单地决定于两地区之间人口密度上的差异,而主要决定于各地区人口容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入的进行,大城市迁移增长人口的迅速膨胀所带来的问题和影响已为人们所关注。怎样认识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迁移人口性别状况对城市人口再生产带来的影响,对于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控制和预测都极为重要。为此,我们对昆明市1985年的人口迁移变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基本上掌握了昆明市迁移人口的性别状况,为分析和研究迁移人口性别状况对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依据,也为制订和实施昆明市人口发展的规划预测和人口政策提供了分析数据。 性别状况是人口再生产的自然基础。作为影响人口再生产的人口学因素的性别状况是我们分析迁移人口对昆明市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影响的主要着眼点之一。而且,作为特定条件下的迁移变动人口,其性别状况又有特异性,其影响亦具有特殊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正> 人口,作为人口学研究的对象,它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止的整体,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集合体不断变化的过程。人口迁移则是人口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在空间上的一种机械变动。人口迁移制约着人口的聚落密度和地理分布,时它的研究,处于人口学和人口地理学的边缘。由于持久不断地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直接影响到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生理因素等各方面,引起劳动力的流动,职业构成的改变,以及一系列的社会性变化,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又作用于人口的增长(包括负数增长)和人口的质量高低等一系列人口问题。因此,对人口迁移的研究,还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  相似文献   

7.
常住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口改变长久性居住地,发生了跨越行政区划界限的移动,它包括国际间、省际间、以及区县间迁移等多种类型。长期以来我国对人口居住和移动实行严格户籍管理,本文涉及的人口迁移,特指户籍登记意义上人口长久居住地的改变,它不包括未改变户籍登记而较长时间改变生活居住地的人口移动。 解放以来,北京在我国大中城市中是人口迁移最活跃地区之一。规模宏大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改变了原常住人口规模、分布和构成,另一方面对首都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多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引入人口迁移重心的概念,并以此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及其变化。作者通过考察人口迁移重心与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位移的联动变化,发现相对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更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省际人口迁移,对中国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促进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仍然是未来中国实现人口与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中国人口迁移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80年代是我国人口迁移特征纷繁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首先,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人口的迁移与流动日趋活跃,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迁移的流向和形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发生逆转,延续数百年的向北方迁移转换为向东南沿海迁移;城镇化进程加速,尤其小城镇得到高速发展;向稀疏地区进行开发性迁移转变为向人口稠密区的集聚性迁移,即由外延扩展型迁移转变为内涵发展型迁移;迁移类型与机制发生变化,计划迁移的比重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移民占居主导地位.可以认为:80年代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个转换阶段.这里根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和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就我国人口迁移的转换特征及其发展的趋势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人口迁移矩阵用以反映地区间的人口流向。它一方面是研究人口地区间迁移的基础,又可进一步提取信息以预测多地区人口趋势等。完整的人口迁移矩阵需要地区间人口流向的完整资料,对n个地区,意味着必须提供n~2个数据。中国省区人口迁移矩阵,直到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完成,才可能得出。本文即根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求出1982—1987年全国省区人口迁移矩阵。 1987年的人口抽样调查,对各地的迁入人口及其迁出省区进行了调查,迁入人口不仅包括有户口改变的迁移,也包括无户口改变的迁移即自流迁移等,因而较全面地反映了人口迁移的状况。人口迁移矩阵的一般形式为: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世界人口迁移趋势中最主要的特征是人口由农村永久性地向城市迁移,即城市化。这种迁移对城市和农村两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这种城乡之间的迁移对上海城市发展的规模和趋向,关系尤为重大。因此,本课题着重分析和研究上海市区三十多年来常住人口永久性迁移的变动趋势及其各种构成、迁移的特征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预测,探讨在新形势下人口迁移与上海城市建设之关系,为今后妥善管理和合理调节上海人口迁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人口迁移流动的不同形式及其演变趋势、中国国内人口迁移整体强度的国际对比、人口迁移流动的微观生命过程、以及人口循环流动的发生发展机制和近期演变等4个方面回顾了国际上对人口迁移流动演变趋势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并根据从中获得的借鉴和启示对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未来走势做出判断,认为目前我国人口在区域和乡城间迁移流动的减缓更多预示的是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改变,而不是其整体规模和强度的下降,后者还有着相当大的上升空间;今后仍不可忽视针对迁移流动人口的各种公共服务的转移、接续问题,并要根据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在城市间和城市内部迁移流动上升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地改进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一、人口预测模型的探讨我国1990年的普查,提供了可信的人口性别、年龄构成资料,如果忽略国际迁移,祗须以生育序列、死亡序列的参数,就能用队列要素法(Cohort component Method)预测未来人口的规律与构成。90年代,我国人口死亡率已进入低水平时期,两性平均预期寿命分别达到67.7和71.2岁。因此,影响未来人口趋向最重要的因素是生育模式。为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迁移的空间形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根据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和历次人口调查资料,对过去50年间的人口分布及各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形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作者采用RobertoBachi的迁移人口偏好指数研究省际人口迁移及西部和其他地区人口迁移的形态变化,并根据一些选择因素,如迁移距离、本地人口、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投资、工业结构、就业率及失业率、政府政策、自然资源与环境、教育和其他一些地区性社会经济要素,建立Narayana人口迁移的修正模型,并简要讨论了与中国西部大开发和入口迁移相关的一些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从影响人口迁移的动力要素和迁移方式入手,从战略上把握我国不同地区未来人口迁移及空间格局的基本趋势,探索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的各项政策。研究表明,2000~2020年我国每年从乡村迁入到城市的净常住人口数量将大体保持在1500万左右,并在链式迁移方式主导下,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仅出现一些微调,未来迁移人口还将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区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人口的文化程度,对人口的迁移流动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口迁移流动的数量、方向和职业、行业结构,是发展商品经济不可低估的因素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于1986年对16个省市自治区74个城镇的人口迁移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文就其迁移人口的各级文化程度构成作一概括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的近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并指出当前学科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研究着重探讨未来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及重点研究领域。十二五期间重点研究领域应在:人口迁移、城市化对经济推动作用的定量分析与评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下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研究,城市化过程中乡-城迁移人口的户籍制度改革设计,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人口分布与受害迁移预案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口迁移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8.
蒯鹏州 《西北人口》2012,(5):117-120
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变动不断加速的历史时期。这将对学龄人口的规模及其在城乡间的分布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到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估算了未来各级教育学龄人口规模及供求缺口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各级教育发展的影响。由于人口迁移变动的存在,学龄人口变化对教育发展的冲击被强化。据此,未来我国的教育发展策略应因应人口变动的挑战,采取适应性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趋势与政策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1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形成日益高涨的浪潮。本文认为,中国目前迁移的特殊动力是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形成的扭曲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格局;而改革以来扩大了的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为迁移提供了追加的动力。对人口迁移特征的分析表明,这个迁移过程是符合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规律的,具有不可避免的性质。并预测了未来的趋势和可能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0.
人口迁移年龄模式的分解与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迁移年龄模式 迁移年龄模式是指排除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后,反映年龄别迁移强度特征的一类基本指标,它是移民年龄构成的规律性的抽象化,是人口迁移中年龄选择性的直观表现。年龄的选择性是迁移选择性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规律性相当明显。尽管我国的人口迁移有较强的计划性,但从以往的局部性研究中同样存在年龄的选择性。年龄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