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临川"四梦"的问世,为中国戏曲演剧思维带来新变,产生了始料不及的深远影响.系统探讨这一演剧变革,对于全面总结作为戏剧家的汤显祖对我国戏曲发展的全部贡献,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拟从中国戏曲舞台演剧结构这一视角,对"四梦"进行整体观照,在文学价值、演剧形态、梦幻效应及心理开掘等诸多方面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2.
"唱",作为中国戏曲的主要舞台手段和呈现方式,在新潮演剧当中首当其冲成为革新的对象。"废唱"曾经成为"新剧"形态发生的重要标志之一。或者说,"唱"之存废不仅隐含着新旧戏剧观念的尖锐对立,而且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因。从而,新潮演剧一方面是在趋新求变中轻"唱"重"白",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唱"戏的传统的制约,表现出一种混杂型的演剧形态。并由此而对于后来中国戏剧的形态演变及发展路向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艳梅 《兰州学刊》2005,(4):255-258
戏剧文学和演剧是话剧发展的双翼,但它们并非自始便是合拍共进的,而是经历了很长一段的分离过程,历经南国演剧、曹禺、职业化运动及民族化的讨论,最终才密切结合,促生了比较成熟的民族化话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2 0年代 ,部分西方戏剧家在戏剧创新的探索中 ,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戏剧中发现了许多符合其美学理想的因素 ,“东风西渐”激发了 2 0世纪西方戏剧改革的潮流 ,并对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忠武 《齐鲁学刊》2001,(2):129-132
生活方式是同生产方式相互对应和协同的人类日常活动范畴,它的变革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要求。21世纪,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形态的生产方式具有以知识为基础、追求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它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必须适应由传统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型,进而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型。实现生活方式转型的方法论原则是更新生活观念、改善生活条件、加强生活理论研究、开展全民生活教育、健全生活控制体系和优化生活消费结构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中国产业转型:经验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产业转型理论沿革和20世纪我国产业转型进程的回顾,阐明了中国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产业转型模式的总结,将当代产业转型主要模式概括为“一转四化”,即“梯度性转移,产业集聚化、产业园区化、产业融合化和产业生态化”。  相似文献   

7.
法律是否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标志不仅体现为法律工具和法律体现对人的价值合理性 ,而且体现为法律对生态和环境的关怀与呵护。这两者是辩证的统一关系 ,共同存在于起实际作用的法律规范、制度和原则之中 ,并应该在实践中得到体现。针对这一理论架构 ,我们希望法律在现代性转型过程中能更多的关注其生态性特性 ,从而运用具有时代气息的法律指导人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到马克思主义形态的现代转型是通过三个阶段完成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实现了对旧传统文化的解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中国新文化产生的标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创造的邓小平理论则意味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文化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论迎来历史性转型的重要时刻,苏联美学和文论的影响非但没有退场,而且成为一个重要的借鉴资源。从"审美特征"论、"审美情感"论,再到"审美反映"论,以至于到"审美意识形态"论,我国文论在新时期的每一次显著进步,苏联文论的影响始终存在,尤其是"审美意识形态"论,更是从苏联当代文论的新成果中获得了深刻的启发。而这一期间,苏联美学和文论代表著作集中译介研究,与我国当代文论转型发展构成了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形态转型视阈内的中国民主文化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聚录 《学术论坛》2007,30(8):39-42
社会经济形态转型主要包括社会技术形态转型和社会交换形态转型.民主文化指人们的民主取向、民主行为和民主效能的总和.社会经济形态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构成基本影响.社会经济形态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中国民主文化转型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对社会经济形态转型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进入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西方悲剧观念对传统悲剧观进行了深刻的反叛与变革,成为独立的、带有鲜明的现代特征的文艺思潮。其变革集中体现为由外部冲突的实体悲剧转化为以异化为主题的内在哲理悲剧,这为悲剧观的流变带来正与负的双向效应:一方面,悲剧意识由外部向内部深化,对悲剧内里的沉入和形而上的反讽话语缔造了现代悲剧精神;但另一方面,也使现代悲剧遭遇了现代悲观主义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妇女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在这一百年里中国妇女的地位变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尤其是第三阶段的变化发生在当代 ,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由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遂使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渐渐成为一门既具有现实意义叉具有学理深度的“显学”,不仅诸多的人文学者参与讨论,就连不少的政界人士也介入争鸣。然而,由于没有实现“价值中立”,使得“全盘西化派”和“维护国粹派”未能冷静、全面地看待两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遮避了自己的理论视野;由于没有实现“方法多元”,使得“中西调和派”未能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复杂的文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研究深度。它们所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今后的研究工作者加以汲取。  相似文献   

14.
论二十世纪中国大众文艺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军 《齐鲁学刊》2005,2(1):95-99
20世纪中国大众文艺延续着晚清通俗文艺方向,承继着传统通俗文艺的模式和内容。五四新文学确 立了启蒙主义的精英文艺立场,此后的启蒙主义文学与大众文艺相反相成,构成一个互动的矛盾体系。20世纪中 国大众文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观念和形态,当代文艺美学应该对此做出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15.
黄克剑 《学术研究》2007,(7):116-126
本文试图从20世纪西方文论的嬗变中找出某种内在节律以纵观其总体趋向。其运思线索是在"唯美"与"形式"、"形式"与"语言"、"语言"与"历史"等相承却又错落的关系中展开的;而所谓"美"的再度自觉、"语言学转向"、"历史转向"等当代文论的几个枢纽性话题,则被系于这一线索作了别具意趣的考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晓明 《河北学刊》2005,25(3):5-13
20世纪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源有所自,流有所变,既是旧时代的承续,更是新世纪的创制。文化保守主义要固守的传统,本身就是变革中的事物。当现实与传统发生冲突时,保守主义者总是审慎地改进传统,从而使现实成为有传统可依靠的现实。学通中西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家、学问家们,自觉运用人类文明的新成果、新方法、新思路,来整理、研究、开掘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课的道德价值和伦理精义,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继承历史的精神遗产与开辟未来的思想资源两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文化保守主义所要表达的是一套完整的价值系统。作为价值系统,它既可以是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又可以是一般的社会心理。从20世纪实际历史表现看,作为社会心理的保守主义的意义、作用和影响,远远大于作为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我们应当承认文化保守主义对民众思想实际影响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又要引导人们避免为其后顾性的文化取向、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所束缚,真正以健康、科学、乐观的心态,尊重历史,善待当下,创造未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回顾 2 0世纪西方唯物主义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 :当代西方唯物主义面临三大理论课题 ,即高层次事物及其属性的自主性等特性、不同层次间的因果作用以及唯物主义如何说明意识之谜。作者进而揭示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西方唯物主义的新趋势和它未来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整体研究 2 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历程的一种尝试。在简述 2 0世纪对中国戏剧发展影响最为显著的事件之后 ,本文指出 ,话剧、越剧和评剧等许多新剧种的诞生 ,是本世纪戏剧进程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之间的全面融合 ,作品在思想上更趋重于政治与道德主题、在内容上对现实题材前所未有的注重 ,都体现出本世纪戏剧创作的明显特色 ,戏剧作品整体风格上的女性化趋势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本世纪的戏剧发展还呈现出开放的特点 ,导致了戏剧观念的演变与现代剧场制度的引进这些深刻影响中国戏剧发展方向的变化。最后本文还指出 ,2 0世纪中国戏剧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留下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整体研究 2 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历程的一种尝试。在简述 2 0世纪对中国戏剧发展影响最为显著的事件之后 ,本文指出 ,话剧、越剧和评剧等许多新剧种的诞生 ,是本世纪戏剧进程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之间的全面融合 ,作品在思想上更趋重于政治与道德主题、在内容上对现实题材前所未有的注重 ,都体现出本世纪戏剧创作的明显特色 ,戏剧作品整体风格上的女性化趋势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本世纪的戏剧发展还呈现出开放的特点 ,导致了戏剧观念的演变与现代剧场制度的引进这些深刻影响中国戏剧发展方向的变化。最后本文还指出 ,2 0世纪中国戏剧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留下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在二十世纪,中国儒学对中国社会进步有重要的贡献,这就是作为儒学基本特质的儒家伦理道德精神——对家庭、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义务感,为中国近现代的一次最伟大的民族觉醒“五四”运动铺垫了精神基础,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必需的动力和秩序两个条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因素。二十世纪的中国儒学本身也获得了新的理论进展,这就是对民主与科学的认同,以及在现代观念背景下的儒学形上学的重建和儒学超越性的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