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体现在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中国学生"走出去"读研和"引进来"留学生来华读研。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培养模式也日趋合理化。然而,总体来讲,中国在该事业中仍处于被动和辅助地位,中国的国际化培养研究生事业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合作培养规模存在明显的差距,二是合作培养的经济效益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回顾和总结了我国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概况,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特点,结合山东大学(威海)实际,提出了"弹性管理"与"趋同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力求实现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的"弹性管理"、"趋同管理"与高校实际操作中"归口管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深化信通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首先探讨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要素,进而针对信通学科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了信通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分双合、四位一体"信通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详细阐述了该模式"双分"矩阵式培养体系、"双合"特色型育人环境和"四位一体"三全型育人机制的主要内容与实施方法.该模式以服务规模化需求为导向,以精细化培养的"育"与差异性发展的"学"为抓手,在人才培养和应用推广等方面实践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本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梳理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现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五维向度"培养模式:组织保障维度、课程思政维度、科研实践维度、制度管理维度、思想文化维度,以期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一是需要形成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理念,构建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体系;二是建立"以科研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指导方法、教材教案和学位论文标准等方面进行创新;三是加强研究生的"古今通识"教育;四是创建"跨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搭建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平台;五是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努力营造鼓励和尊重创新的环境与制度;六是持续不断地检验、推广和应用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经验.在以上几个方面之中,搞好"四个结合"尤为重要:一是学科体系的构建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相结合,二是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三是科学研究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相结合,四是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在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上,如何促使研究生对将来的"希望专攻领域"做早期思考、早期定位、早期准备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而要达成此目的,须改革我国的研究生选拔制度以及完善相关的本科教育制度.从日本的研究生选拔考核制度以及与其相关的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效果来看,能使日本的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在选择考研时可能会出现的盲目,而且为学生在进入研究生课程后,能尽快地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在指导教官的悉心指导下更系统地学习、研究提供了可能.这样做事半功倍,提高了效率,为培养专业领域人才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求,但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院校的研究生教育面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冲击、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局限性以及现行培养模式对教育功能的影响.为此,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院校应加强对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衔接问题与协调工作,加强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研究,明确培养目标统筹考虑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走联合办学道路拓宽研究生培养门路,加强课程建设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以期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院校培养研究生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专业学位已经成为中国主要学位类型之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时间长,总结其经验和发展趋势,将为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提供重要借鉴.运用国际比较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趋势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对专业学位的认知宽容度增加、结构趋于合理、规模继续扩张、认证文化更加浓烈、产教融合更加深入、设置流程更加规范等基本特征.提出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未来可持续性发展应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促进认证文化推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试点以"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深度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阐述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萌芽期、发展期以及完善期三个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严格的准入制度,明确的培养目标,系统化,适应性的课程设置,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严格的学业评估机制等特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从专业学位教育的思想观念、培养目标、培养环节和评估等方面来进行建设,以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各高校在扩大培养留学生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显示出中国高校正在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和国际研究生教育服务及其竞争.在泰国教育市场迫切需要培养高级中文专业人才的情况下,泰国与独具汉语教学优势的中国进行汉语教学及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应是切实可行的,其发展趋势与前景将是美好的.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开展研究生培养创新教育模式研究的意义,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优势学科研究生教育,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并对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创新机制教育模式研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于通用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合中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及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关于颁发工程师文凭的具体要求,对建立通用工程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围绕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和质量保障等四个方面,对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通用工程师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解读,探索出的培养理念、培养思路和实施办法,可为中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培养模式、机制研究"为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旨在建立理论与应用结合,语言与文化互补的课程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上研究生教育经验和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基于研究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生教学改革模式,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普及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该做出怎样的变革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关注的焦点.在对过往研究生教育模式综合分析基础上,结合中医研究生培养特点,提出新时期中医药研究生培养应以创新为主要模式.并在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环节以及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新看法,以实现培养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际需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设立了三个硕士/博士学位留学生航天学科招生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建设了一批全英语授课的航天专业特色课程、一支留学生导师和专业课教师队伍及相应的管理体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国际认可,并带动了相关国际教学与交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中外研究生培养谈基于团队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与教学式四种。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划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借鉴国外教学式培养模式的理念,针对中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应构建基于团队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目标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过程强调学习小组的系统学习、深度学习,并对团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考核。该模式适合在中国应用性较强的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教育模式是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及其相应策略的模式化概括,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等条件要求以及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等方面的确立。教育模式要回答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靠什么培养人和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培养出的人等一系列问题。海内外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发展历程、模式特点、运作机制都有较明显的差别,海外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主要特色能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提供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回顾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在招生制度、培养模式、评价体系、职业资格认证与质量保障等方面的经验,结合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从改革招生选拔制度、厘清培养目标定位、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完善双导师制、建立评估机制五个方面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科硕士研究生两年制培养试点遭遇挫折的重要原因是在改革中仅仅着眼于"学制"而忽视了"学质",最主要的表现是对如何保证提升两年制文科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能力的关注和研究不足.实际上,课程与导师是提升两年制文科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能力的两个最关键因素.其中课程设置的进一步科学化是基础,导师的心态与"传道"方式调整是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