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张松梅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2-37
档案资料记载表明代武官及其家属的优养,主要包括对老疾武官、残疾应袭舍人及故官遗母、妻、女等人的优养。明朝在前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武官优养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永乐元年新旧官的划分,人为地造成武官之间的不平等,导致军队内部的分化,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胡安徽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153-157
明代的药材造假现象相当普遍,据统计,被造假药材有52种,假药材或冒充药材的其他物品及造假行为有80种。分析药材造假的特点,首先是类型多样,表现为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在重量上做手脚等。其次是技术较高,可以根据真药材的颜色、气味、形状,甚至湿润度、生长处所等造假,还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造假。最后是范围广泛,表现为被造假药材涉及植物类、矿物类和动物类,而且上、中、下品药材均被造假。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一环,书院教育在西北起步较晚。本文采摭文献,考核了三陇地区明代创建的19所书院,通过透析其区域性特点,客观评估了它的社会功能及其效应。 相似文献
4.
李在是明代前中期重要的宫廷画家,他精通山水和人物画。由于古代宫廷画家的身份和史学家对宫廷画家的轻视,包括李在在内的众多宫廷画家的历史资料记载极为稀少。在现代,随着画界和史学界对院体画以及宫廷绘画价值的重新审视,院体画家开始得到一定的重视,众多的宫廷画家也被人们列为重要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文章通过对李在现有的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从李在的生卒时间以及在宫廷画院的人际关系和艺术特色几个方面勾勒出李在人生的足迹,以期引起同仁和专家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疾病是对人生命的最大威胁,而医疗是克制疾病的主要途径。由医疗机构、药材、医疗人员等所构成的完善的医事制度则是医疗的重要保障。明代不仅在中央建立了完善的医事制度,而且在地方也设有相应的医疗机构并配有医疗人员,这在地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明代宁夏地方志资料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试对明代宁夏地区医事制度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6.
明代言官王元翰直言敢谏,不畏权贵,锄强裁暴,关心民生,操守清廉,堪称明代言官者的典范,令世人称道和敬仰。然而,王元翰一生恪尽职守的结果不仅没有给自己带来升迁或嘉奖,反而屡遭降罪贬黜,最后含冤病故于他乡,由此亦可窥见神宗朝言官勇于直谏的群体特征及处境艰难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88-95
在明代文学中,台阁体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文学流派,但关于其具体的流行时间后人却莫衷一是,相关的说法有五种之多。以明代中期的政治生态为切入点,从台阁体的得名缘由、台阁体的文学活动传统、台阁体的具体特点等方面入手,对台阁体的流行时间作一重新检视,可以看到明代台阁体盛行的时代大致在永乐经仁宣而至正统前期,这一时间是与三杨的政治生命相终始的。随着三杨的逝去,政治生态的变迁,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台阁体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其自然就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8.
明代"牙人""牙行"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叶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2-67
牙人是从事买卖的中介者,其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牙行由牙人组成,是经营中介业务的商行。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繁荣,牙行日益兴盛。明朝政府对牙行的统一管理,又推动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晶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8(3):160
明代宫廷的书画收藏十分丰富,嘉靖以后虽多有散出,但仍具有一定规模,直至明清鼎革之际宫廷所藏书画才散佚殆尽。明代宫廷所藏书画主要包括接收前代遗存、查抄籍没书画以及帝后臣工新创作书画几个部分。宫廷所藏书画主要由宦官机构司礼监负责保管,存放于质慎库中;另有部分历代帝王、君臣画像由印绶监保管,存放于古今通集库中。明代中叶以后,宫廷收藏书画通过充抵官员俸禄、偷窃等方式大量流散出宫,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补充和回流。明清易代之际,宫中所藏书画散佚殆尽,这为明末清初私人收藏家群体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0.
黄阿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76-80
明史学界对于《明史·职官志》记载的明代都察院更置于洪武十五年的说法,深信不疑。事实上,明清史籍关于明代都察院的更置时间,至少存在洪武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三种说法。对于洪武十三年说,由于文献存在明显的记载错误,不足为据。在洪武十四年和洪武十五年两种说法之中,运用反证法,考证明代都察院应该是更置于洪武十四年,而非洪武十五年,都察院时最高长官为监察都御史,而不是监察御史。 相似文献
11.
胡克诚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以王竑为中心的明代漕抚创制过程,实际包含两条线索轨迹:一是由永乐以来的单一武职总漕,演变为文武双轨制;二是由宣德以来对南直隶江北派设的巡抚,演变为由文官总漕的兼职.明清以来史家多关注前者(漕)而忽略后者(抚),导致一方面混淆了二者的概念和时间次序,另一方面则忽视了王竑之前南直隶江北地区行政管理体制不断调整并日趋稳定的史实.漕抚定制的真正意义在于使永乐北迁后明廷必须解决的南漕北运和加强对南直隶行政管理得以有效兼顾.此外,王竑两任总漕之间的七年间,文官漕抚的职位虽无人填补,但其权力却有所分散、转移,其中监督各府州仓粮和卫所屯粮之权由"总督南京粮储"都御史接收,而管理河道和镇守淮安之权,则重新归属于漕运武臣之手. 相似文献
12.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0-21
在明代优老政策的支持下,地方上形成了独特的"寿官"群体。就府一级单位而言,徽州是"寿官"规模较大的区域。徽州"寿官"是由地方府县两级官员依照皇帝诏书,恩授或例授而来,其间有着一定的遴选机制与请得程序。老人通过官员选拔或民间举荐获得相关资格后,经相关部门确认,最终以府县官府的名义授予冠带。尽管"寿官"没有功名,但他们仍可被视为徽州士绅群体的组成部分。"寿官"在荣获冠带前就已有地方声望,获得荣耀后则可通过乡饮制度与地方官员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并且被地方社会视为道德榜样。 相似文献
14.
张明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6)
关于明代宗学开始正式设置的时间,目前学术界看法不一,有嘉靖九年六月说、嘉靖二十四年说。通过考证认为,嘉靖九年六月说、嘉靖二十四年说皆无法成立。明代宗学的设置经历了一个过程,嘉靖初至嘉靖四十三年是明代宗学设置的探讨阶段,嘉靖四十四年,明政府将设置宗学写入《宗藩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为国家制度,然至隆庆三年,这一制度才开始得到逐步落实。明代宗学于隆庆三年开始正式设置。 相似文献
15.
李大海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3,(2)
所谓榆林城始筑于正统六年(1441年)和王锐成化六年(1470年)设卫的新观点,尚难成为定论.正统二年(1437年)榆林庄设寨,应视为榆林建城之始.榆林卫作为临边卫所军政机构,从提议到设立经历了一个时间过程,延绥巡抚王锐及继任者余子俊皆身与其中.史料中有关设卫时间的不同记载,可能缘于设卫标准的书写差异. 相似文献
16.
毛永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3):144-146,148
宋元时期逐步兴起的中国工商业,经明初作了进一步的结构调整后,在明中叶开始繁荣起来,它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市民商业活动的描写,尤其是对当时各种手工行业如酿酒、绘画褙裱、园艺、织造、首饰制作等情况的描写,是明代小说在取材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可以了解明代时我国早期工商业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18.
贾三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0(1):110-116
明代文学思潮发展经历了英雄、异化、理性和人本四个阶段,并对每一思潮的大致年限、构成、地位和意义进行了论述。还厘定了文学思潮的涵义,认为其应比传统所定位者即主流的文学观念所包括的范围为广,并辨析了文学思潮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明代车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建军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1):43-47
明代,由于火器的大量运用及传统步骑兵战斗力的下降,为抵御边疆游牧民族的侵扰,在明军的编制中出现了一种具有合成部队性质与特点的新军种——车营。它主要由步、骑、车、辎重等兵种组成,具有与以往部队不同的编成方式,对明军的训练方式、内容及战术方法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屈军卫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81-85
公元1368年太祖朱元璋于金陵建立明朝,累世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在历史上产生了。朱元璋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效法汉唐,继于宋元,开天辟地,自成一统。中央废丞相,设内阁;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集决策大权于一身。丞相用人大权也被剥夺殆尽,吏、兵二部虽然管理大小官员的任用,但仅能掌握中下层官员的管理任用,更使君主专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明中叶以后吏部这仅有的权力也遭受到挑战,由皇帝直接任命的而非经过正常的吏部铨选的传奉官的出现就是其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