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关于历史和研究历史,终极的目的是构筑一种史学认识价值系统,这种系统的特征不论如何,必然要烙上现实价值之印。那么,就要触及历史的客观性问题,也即历史实际上是存在着两重性的。肯定存在真实的已经发生过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同时,又存在后人认识的历史,将他们在界定历史或重现历史的过程,揉掺入相符于或至少接近于历史客观性质的要求,是历史的客观。客观的历史与历史的客观两重性发生之源,就在于史学认识与现实价值之间的关系。历史、文化、,心态具有延续性、遗传性和不可断裂性的特征,又具有漂移、变化、转折和改形的特征。史学认识就在于提供上述二种特征的背景、规  相似文献   

2.
一、何谓历史进程的客观必然性在人们现有的认识中,社会历史领域中被归于客观必然性名下的,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历史的基础性因素或历史前提对人的活动的先在制约性,如自然条件、规律,经济因素或经济必然性。2、社会历史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如现实既得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一句话,构成人们现实的历史创造活动之必要条件的前人活动的全部成果。3、社会历史经历特定阶段、朝特定方向发展不可避免,如人们常说的五大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样一来由于上述三个方面几乎涵盖了社会历史进程中分属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全部内容,“必然性”又意味着“不可避免”、“不可抗拒和改  相似文献   

3.
朱智文在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现实论文集》中发表《关于历史与现实的辨析——兼论历史研究的作用》一文。作者认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应作两方面的理解:一是客观历史过程与现实联系;二是历史研究与现实的联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体现、反映前者。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一)廓清将历史等同于历史科学的错误认识;(二)由于客观历史过程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它才决定了历史研究与现实的有机联系,决定了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为现实服务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正>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任何力量都不能改变它的本来面貌,所以它是客观的存在。历史学家的任务是研究这些客观的存在。可历史学家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当代的人,他们在研究过去的历史,同时也在参与创造当代的历史。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时,不可能不参进当代的意识,也就是说,一个有作为的历史学家,是不会满足于停留在对历史的客观描述上,他总是要以历史为武器,对现实进行反思,从历史的研究中得出对现实的进步有某种积极意义的东西。所以,历史不应该仅仅是对过去的客观描述,历史更应该是对过去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将历史区分为“客观的历史”和“主观的历史”。他在主张历史客观性的同时,指出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传统是历史上主观精神所创造的产物,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历史的建构。传统与历史共同成为民族精神联续的纽带。冯友兰的历史本质论是受其“新理学”哲学立场决定的。在他看来,历史在本质上就是受到“理”的贯注、由诸多历史事物组成的有机体。冯友兰主张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生命力,体现了他维护和发展儒家文化的新儒家立场。  相似文献   

6.
所谓法的两重性,指的是法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的本质从哲学上讲,它既不是纯主观的,也不是纯客观的,而是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的,是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与阶级和逻辑的两重性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本质的最高哲学概括。马克思主义所讲的法的主观性,是指法作为相应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是客观物质的派生物,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所谓法的客观性是指:首先,法不是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而是根源于或派生于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法一经制定并颁布实施,作为一…  相似文献   

7.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有离开历史本体来探讨历史认识的倾向,对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虽然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但有否定其客观性、重返唯心史观之嫌。笔者认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在新的历史奈件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所必须认真研究的新的课题。历史认识仍然应当坚持唯物史观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来把握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知识、历史认识既有其主观性的一面.也有其客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有离开历史本体来探讨历史认识的倾向,对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虽然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但有否定其客观性、重返唯心史现之嫌.笔者认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所必须认真研究的新的课题.历史认识仍然应当坚持唯物史观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来把握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知识、历史认识既有其主观性的一面.也有其客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万斌  王学川 《学术论坛》2007,30(11):1-5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具有对立统一关系.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混淆二者将会导致历史认识领域中的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或者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的失误.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不同于本体论范畴的客观性,后者是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前者则是以本体论的客观性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或者说历史认识与客观历史的能动符合.由于历史认识的主体性的不可避免的介入,使得我们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时不得不考虑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对之的影响.一是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及其作用是产生客观历史认识的必要务件.因而追求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并不需要排斥主体性及其作用;二是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并不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三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去准确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金延 《人文杂志》2003,(6):10-16
客观性问题是哲学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之一。 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兴盛 ,对传统哲学的客观性观念提出了挑战。客观性观念是一个认识论问题 ,而不是事物在自身的存在性问题。坚持客观性观念有其内在的人的存在性根据。立足人的主体性存在重构符合当代文明发展的客观性观念是紧迫的哲学课题。  相似文献   

11.
文学理论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坚持文学理论的科学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文学理论科学的客观性,不在于它必然提供一种客观的绝对真理,而在于它本身具有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研究者必须去探索这个对象中存在的内在客观规律,这就是文学理论具有客观科学性的基础.文学之为文学,总是有自身内在的客观性特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是文学理论可以成为一门科学的理由.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还在于不能把任何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理论观点固定化、神圣化,当作绝对真理.文学理论成为科学,关键在于其话语陈述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的哲学是德国唯心主义古典哲学的最高峰,黑格尔的最大功绩即在于回复到辩证法。确实象恩格斯所说,在黑格尔哲学里贯彻着极为明显的双重性,即一方面它可以使人们头脑混乱,另一方面它又不自觉地给人们指出了一条真正切实认识世界的道路。黑格尔关于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论述,既是唯心的,又是辩证的,在哲学史上是有巨大的影响。恩格斯说:“无须特别熟悉黑格尔也可以知道,黑格尔要高超得多,他主张主体和客观力量相调和,他非常重视客观性,认为现实即存在比个人的主观理性要高得多,并且正是要求个人承认客观现实是合理的。”列宁说:“由于黑格尔研究了客观世界的运动在概念的运动中的反映,所以他比康德等人深刻得多。”这说明黑格尔关于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论述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却有许多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3.
新闻真实不是纯客观的,它是一种共有客观性的新闻认识。新闻认识是具体的、现实的,其总的展开是一个历史过程。新闻真实作为现实真实不断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接近客观实际,就是不断趋向理想真实。新闻的理想真实正是新闻认识的最终结果。理想真实否认把现实真实当作绝对认识的固定界限,同时也反对所谓“纯客观真实”的理论。现实中的新闻总是具体的新闻,具体新闻的现实真实并不笼统地排斥倾向性,所排斥的仅是错误的倾向性。新闻的真实性和倾向性都是新闻认识的本质属性,它们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新闻工作者应认识新闻的本质和规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新闻的现实真实向着理想真实迈进。  相似文献   

14.
历史走到今天,社会主义已经不再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书本上论说的理论,不再是在现实中徘徊的“幽灵”,而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列宁是第一个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实现为现实的人,十月革命开辟了现实的社会主义的真实发展历史.而毛泽东则是第一个让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站立起来的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但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真正在大踏步发展物质生产基础上向前走的,却是今天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里,本文试图对现实的社会主义发生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期探索进行一些历史反思和深层哲学研讨,以作为我们今天深刻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论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其所处的现实历史阶段,决定了其在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必然选择:现时代的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权威政府。这一选择具有客观必然性,它是我国所具有的历史特点、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和社会转型中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同时在当代中国,加强党的建设、净化政治权力是建立我国政府权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杨冬梅 《阴山学刊》2010,(4):105-110
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智者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认知意义以及哲学实质。智者适应了古典时代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古希腊哲学思想发展变化和人类认识规律是智者运动兴起的内在原因。我们客观的分析智者运动的影响,从而科学地评价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不是历史事实的总和,而是现实生活的总和。史料作为一种话语形式,构成了历史研究的基本语法规则。历史意义的客观性即在于现实境遇的生成性,历史研究意义的客观性即在于现实批判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8.
历史和现实的关系问题,是史学理论的重大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实践,关系到历史研究的方向与道路。从古代到近现代的中国史学史的历史实际表明,史学研究从来也不可能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关键在于史学家能不能找到历史和现实在客观规律上的一致性。剥削阶级的史学家由于阶级局限和偏见,很难在总体上认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的史学家由于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武器,从理论上说,完全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找到贯串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的共同规律,吸取和借鉴对现实有益的历史经验。但是,社会现实状况是错综复杂的;客观社会环境的限制,人们思想认识的局  相似文献   

19.
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学典 《东岳论丛》2004,25(1):20-27
历史学中的"客观性"概念借自于自然科学,但实际上比自然科学中的相应概念要复杂得多。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与科学思维不同,在历史思维中有着一种无法排除的主观成分在起作用,这个因素限制了历史学家所能希望获得的客观性。人们的确不能要求历史学家们不带任何预设地进入他们的研究对象,而历史思维中"主观成分"的存在恰恰是历史学成其历史学的关键。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是一个刚性概念,在历史学中它则只是一个弹性概念,仅具有量的属性。所谓的"客观性"与其说指向历史本身,不如说是更多地强调了对"主观性"的约束;它在这里也并不是对客体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承诺,而是对史家学术良知的一种衡量尺度。任何历史的叙述者、诠释者都希望他笔下的历史被尽可能多的人接受,而要做到这一步,他必须尽可能地克服他自己及其所属集团的偏见,克服得越多越彻底,他也就越"客观"。所以,"客观性"在史学实践的意义上只是一个程度问题。"主观"与"客观"在此也并不是两个互不关涉、界限分明的独立范畴,而只是一个比重问题、分量问题,———历史学中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相比,只在一种弱化的、次要的意义上才是可能的。也需指出,"客观性"问题并不均等地出现在一切历史问题上,它与"主观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一般只表现在那些与现实利?  相似文献   

20.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不等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历史认识主体既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并且是以客观性为前提的主客观统一。弘扬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就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决定历史认识者主观认识水平的自身客观基础条件的建设,从而使认识者的主观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历史客体的客观属性和本来面目,不断地接近历史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