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索尔·贝娄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美国主要的小说家,其代表作<赫索格>被认为是他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小说体现了主人公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执着追寻以及他对人类真正存在的最终理解.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揭示这种思想在赫索格身上的体现及贝娄对人类及其存在意义问题上独特的理解,可以给予物质富裕而精神存在危机的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
索尔·贝娄的小说《只争朝夕》的主人公在社会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绝望且又无奈的美国知识分子形象,作家深入剖析了他濒临崩溃的心理状况导致的根本原因,向读者展示了美国社会上青年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拟在美国多元文化思潮崛起的背景下,以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奥吉·玛琪历险记> 为例,讨论少数族裔小说的一个共同主题,即在一个异质文化环境里,少数族裔所面临的双重困惑--生存困惑与文化困惑.  相似文献   

4.
《赫索格》是美国著名的犹太学者型作家索尔·贝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开端之作,这部作品以富于张力的文字引领读者走进叙述的迷宫,去探测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心灵状态。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对赫索格的解读,从知识分子的无根基的生存困境中的迷惘和困惑、知识分子的边缘性地位、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批判性良知以及知识分子作为理想主义的化身等方面来凸显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5.
《赫索格》是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深湛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20世纪中期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作者运用萨义德的知识分子理论,从知识分子应为流亡者、业余者和搅扰者三方面的社会角色展开分析,严厉地指责了赫索格作为知识分子向社会的妥协。  相似文献   

6.
由于索尔·贝娄的犹太身份和美国生活的双重背景使得他的作品兼具浓郁的犹太性和美国味。在他6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的犹太性逐渐减少,而美国味逐渐增强。对索尔·贝娄三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中主人公进行分析,探索他写作中的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表现了贝娄的跨文化写作特性和世界作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索尔·贝娄创作的小说表现出了多种文化背景。通过分析索尔·贝娄的生活经历,不难发现他的创作思路与犹太文化、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贝娄小说的文化源头。探讨与研究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的同时,也尝试探究其小说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8.
索尔·贝娄创作的小说表现出了多种文化背景。通过分析索尔·贝娄的生活经历,不难发现他的创作思路与犹太文化、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贝娄小说的文化源头。探讨与研究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的同时,也尝试探究其小说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9.
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笔下典型的知识分子代表,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矛盾、困惑和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人道主义的危机。本文旨在透视赫索格寻求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分析小说中反映的异化主题。  相似文献   

10.
索尔·贝娄最后一部小说《拉维尔斯坦》以艾滋叙事的方式回忆生前好友、知名政治哲学家艾伦·布鲁姆教授的学术人生,学术界对此的争议在于文学叙事的伦理选择。贝娄借用艾滋叙事的隐喻方式书写文学人物所再现的当代芝加哥知识分子品格,在后现代的“文化战”中反映对生命政治的人文理解,并且以亚里士多德式的品格呈现贝娄式虚构叙事的修辞术。  相似文献   

11.
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一直被认为是知识分子的代言人,结合爱德华·W·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从贝娄的小说《洪堡的礼物》中可以感受到贝娄的知识分子情怀以及贝娄对知识分子的期待:知识分子应超越民族界限,反对敷衍趋势,担负应有之使命。  相似文献   

12.
赫索格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创造的一个典型人物,《赫索格》集中反映了当今世界的疯狂和美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困惑与迷惘.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出发,通过对社会价值观异化、主流社群边缘化、“书信”式的无病呻吟、畸形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阐述,拷问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13.
当代美国小说家索尔·贝娄的长篇小说<赫索格>重在描绘主人公的心灵轨迹,展示故事背后的精神背景,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知识分子生存的苦闷与矛盾;小说的独特风格则表现了贝娄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4.
索尔·贝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公认为战后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一向以描写男性犹太知识分子而闻名。《院长的十二月》是其在写作生涯中期创作的一部作品,此小说被很多批评家认为是一部失败之作。贝娄的这部作品尽管存在诸多争议,但仍有许多题材值得挖掘。比如作品的"荒诞"主题,就颇有研究价值。贝娄通过小说的"荒诞"主题,形象地揭露了当代美国社会文明与道德的虚幻和荒谬,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自觉的反思精神和高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5.
对于生命的关注一直是索尔·贝娄写作的重心。本文以福柯的生存美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贝娄在《拉维尔斯坦》中对主人公拉维尔斯坦及其叙述者齐克的表征,希图剖析浸淫于作品深处的生命意识。作为贝娄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拉维尔斯坦》也展现了耄耋之年的贝娄的生存之美。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拟在美国多元文化思潮崛起的背景下,以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奥吉·玛琪历险记》为例,讨论少数族裔小说的一个共同主题,即在一个异质文化环境里,少数族裔所面临的双重困惑—生存困惑与文化困惑。  相似文献   

17.
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中的马丁·布伯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洪堡的礼物>体现了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相遇哲学的观点,是其哲学观的形象化表现.小说中主要人物洪堡的"我一它"人生观和西特林"我一你"人生观与其各自的命运都符合马丁·布伯对人性的看法.通过在两个主要人物的塑造中融入相遇哲学的因素,作家贝娄表达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8.
寻找生存的意义——解读索尔·贝娄的《寻找格林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找格林先生》是索尔·贝娄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边缘知识分子乔治·格里布在一天的主要工作是在经济大萧条后的芝加哥黑人社区找到一个名叫特利弗·格林的人,并把救济支票送到他手里。寻找格林先生的过程也是格里布在分崩离析的世界里探寻生存价值的过程,其生发出的形而上的思索和执着的求真态度映现出他内心的光辉。格里布寻找的过程比结果更具有哲学意义,因为它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信念。该短篇小说体现了贝娄作品中一贯的肯定伦理观。  相似文献   

19.
索尔·贝娄在《赫索格》中探讨了美国犹太移民的身份和归宿问题,小说主人公的家庭矛盾其实是社会文化矛盾的反映。赫索格面对宗教矛盾和文化冲突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焦虑,对犹太移民的身份和生命意义提出了质疑。他试图从性、暴力和大自然中寻求消解身份焦虑的途径,最终在自然之美和情人之爱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也变相地在心理上获得了身份认同。事实上,索尔.贝娄并未解决主人公面临的生存困境,其笔下人物回归自然也有逃避现实的嫌疑,但贝娄通过赫索格对犹太身份的焦虑和认同,表达了不同文化应该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索尔·贝娄是以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而闻名的二十世纪著名作家,两人在批判现实的同时,都理性地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文章通过对他们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他们的相似性和相异性,旨在找出这种相似性和相异性背后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