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位杰出革命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对中国人口问题也曾予以很大关注,认为人口数量的多寡和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并且就此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孙中山的人口思想,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数量多寡是决定民族兴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国文高等师范学校礼堂演讲《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时指出“我们现在把世界人口的增加率,拿来比较一比较。近百年之内,在美国增加十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 在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建设时,关心重视中国人口问题, 他忧虑中国“人满为患”,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人口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 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有关经济方面的巨著,如民主主义、实业计划等等,均已为学术界广为注意。唯有人口方面的思想,如珠藏深海,金埋沙砾,往往为世人所忽略。因此,不揣浅薄,试作发掘和分析。孙先生虽然没有人口方面的专著,但是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他很关心的课题之一,因而在孙先生整个学术思想体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其所以如此,一方面,固然是受中国古代先哲关于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如“民为邦体,本固邦宁”,“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另一方面,也由于孙先生家境清贫,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人口思想从形成与发展的一般线索看,经历了由“患多”到“患少”的转折;对其“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进行逻辑分析,则可看出它的实质是既“患多”又“患少”的辩证数量观。他对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地域分布,控制人口的社会构成也有较多的论述,作者主张按照孙中山“患多”、“患少”、“三民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去理解其人口思想精义及科学体系,才能真正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作为一个政治家,对许多社会问题都密切关注。由于他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由于他幼经贫困,深知民间疾苦,痛感民不聊生,因此,在他的许多著述中都涉及到人口问题,人口思想成为他整个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人口转变新阶段与人力资本形成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1世纪中国经济能否保持过去20余年的高速增长率,取决于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和水平.人力资本形成的源泉在于教育与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中国人口转变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少儿人口比例的下降为基础教育提供了新的机会,疾病流行模式的变化则对养老和医疗保障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人口转变阶段变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具体揭示了这种机会与挑战,展示了在新的人口转变阶段上人力资本积累面临的任务,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流行病学转变--人口变化的流行病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新明 《人口研究》2003,27(6):52-58
本文主要综述了流行病学转变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重点介绍了流行病学转变理论的四个基本概念,流行病学转变与人口和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流行病学转变的机理,流行病学转变的影响因素及其在转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转变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否完成了人口转变,这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题目,从人口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已经完成了由传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人口转变过程。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是人口转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世界第六位人口大国,1979年总人口已达1亿1,613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300人,居世界第五位。类似日本这样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人口众多、人口密度极高的资本主义国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和面临着迫切的、严重的人口问题。 但是,日本在战后仅仅用了10年时间,就迅速实现了由高出生、高死亡到低出生、低死亡的人口类型的转变,并且使低水平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保持到现在,取得了世界人口史上罕见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流动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世纪中叶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在人口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的模式是:农村→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并且这种模式至今仍为世界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然而,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率先步入人口城市化的若干发达国家其人口流动模式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转变:特大或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农村,城市人口规模构成也发生相应变动。不少发达国家是经历了大城市“膨胀病”的阵痛,为其消极的社会经济后果付出巨大代价后才转入这一模式的。值得研究的是,这一转变是否标志着人口城市化进入了新阶段?其动因是什么?本文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中国封建社会人口增长特点对中国人口史的研究表明,从秦至清末,中国人口一直在大升大降的剧烈震荡中顽强地增长,并跃上了三个大台阶。(《中国人口史)》,赵文林,谢淑君,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台阶是从秦初2,000万人口,经过200年的增长,于西汉平帝年间(公元2年——13年),首次达到6,000万人口。但这个巨大的人口总数并没有保持多久,经过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的天下大乱,人口总数急速下降至东汉初年(公元31年)的1,500万。仅20几年时间,人口损失了3/4。以后的近1,000年中间,中国人口总数始终在1,500万至6,000万之间反复波动。到北宋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年)人口总数重新突破并稳定在6,000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20世纪初,人口统计学在俄罗斯常常称之为人口学,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联人口科学开始建立。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20年代—30年代初为第一个时期;30年代—50年代末为第二个时期;60年代—80  相似文献   

13.
1 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转变”人口老龄化最早发生在十八世纪末期的法国,十九世纪逐渐扩大到其他发达国家,到本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老龄化才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长时期以来,不少人认为人口老龄化是平均寿命提高的结果。然而较多人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所引起,亦即是“人口转变”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一种现象。因为在一个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的基本上是“静止  相似文献   

14.
人口转变理论是对经典的人口转变模型的描述,它是根据十九世纪西欧的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随时间的演变过程而提出来的,反映了发达国家所共有的人口转变特点。由于人口转变理论阐明了人口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它得到了人口学界的普遍承认;但是,因为它只是对人口转变的一般模型的介绍,而不能对特殊的转变过程进行具体描述,故它又遭到了许  相似文献   

15.
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对中国人口转变道路的探索。建国初期,通过开展群众卫生运动,死亡率迅速下降,开启了中国人口转变的进程。20世纪50年代,初次面对人口快速增长问题,中国提出了"实现有计划的生育"的理论和构想,人口转变的中国道路开始孕育。经历了"大跃进"时期的思想动摇、工作停滞和此后的人口继续快速增长等种种波折之后,人们在人口与社会经济矛盾激增的过程中明确了中国人口转变道路的方向。最后,在"文革"期间,脆弱的国民经济和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迫使中国选择了一条主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转变道路。这条道路是由时代发展特征和中国的特殊国情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近来,有关我国解放后人口增长较快原因分析的这类文章,已不多见。由于以往这类文章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笔者认为似有指出的必要。这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第一,没有专析形成我国解放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期的原因,因此更没有对两个高峰期分别加以分析;第二,在分析经济原因时不够全面,这就涉及到了人口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即怎样看待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下面,笔者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以求教于我国的人口学界及有关方面。  相似文献   

17.
人口出生率是某地、某时期出生人口数与平均人口数的千分比。出生率的变动影响人口总量的变动,同时体现人口再生产的情况。因此,研究人口出生率变动情况,分析其变动原因,对于了解人口再生产情况,评价计划生育工作及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都十  相似文献   

18.
《人口学辞典(未定稿)》关于“人口转变论”的辞条认为:西方“转变论”者将出生率的下降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他们反对将避孕和现代节制生育运动看作是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因素.该辞条说;“人口转变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口过程不是一个独立自行运动的过程,而是与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密切相关的过程”,“诺特斯坦把自己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来说明出生率的下降的做法称为标准解释”,他“不同意把现代避孕技术的发明和推广看作是出生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出生率下降应归因于经济因素的变化”.我认为:这种提法只反映了诺特斯坦或大多数“转变论”者的早期思想,事实上本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后,包括诺特斯坦在内的大多数“转变论”者都经历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变革,即从反对用避孕来  相似文献   

19.
主要由于人口出生率过低,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并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人口问题,是近二十年来苏联当局一直面临的重大国内难题之一。在去年二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六大上,勃列日涅夫承认,苏联的人口问题在最近一个时期“已更趋尖锐”,表示要“认真关注有效的人口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增加对家庭、新婚夫妇,首先是妇女的照顾”。这些话,说穿了,无非是老调重弹,其有效性与实际意义都是令人怀疑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口均衡发展的角度对人口转变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人口转变是由低级人口均衡转变为高级人口均衡的跃迁过程,人口"总量相对静止、结构高位稳定"是最理想的人口发展状态。中国人口转变经历了超前经济发展的"人口转变"和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后人口转变"两个阶段,人口转变过程中需跨越"高少儿抚养"和"高老年赡养"的两次陷阱。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和提升人口素质是未来根本任务,从较短期看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从中长期看总和生育率回归更替水平,是"后人口转变"时期的战略目标,也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