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艾青的诗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九三二年一月写《东方支部的会合》一诗到今天,艾青写诗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五十年悠长岁月,造就了这样杰出的诗人,是中国诗坛的骄傲。的确,艾青这样的诗人是不多的:空间的障碍在他的歌声面前并不存在,他的作品受到了各国读者的欢迎。他  相似文献   

2.
凡尔·哈伦的《原野与城市》因艾青翻译和结集为现代中国读者所知。艾青创作的诗歌有着凡氏诗歌中的悲郁色彩,但源于不同的国度、时代和个人经历,共同的意象也各有不同的情绪与意涵。凡诗译本多种,在比较之后,可看到艾青的译诗不求字字准确,句句到位,意在诗蕴的浑厚和画面的生动。  相似文献   

3.
宋夏战事诗是宋诗中的奇葩,从题材角度可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寄送勉励或自述情志的抒情诗;二是批评边备松弛以及朝廷赏罚不明、英雄埋没的讽喻诗;三是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各种灾难以及揭露官吏不恤百姓、残民害物的种种劣迹;四是记述宋夏战争的惨烈经过;五是描绘边地风光和军营生活的写景、抒情、叙事诗。宋夏战事诗题材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是以前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它不仅闪耀着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思想光华,更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史料价值,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色彩是艾青诗歌形象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追求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充分发挥色彩的情感、心理功能,赋予意象、主题以相应的色调,把色彩这一视觉艺术要素成功地运用到诗歌艺术中,使艾青的诗歌产生了丰富而独特的美感  相似文献   

5.
艾青的叙事诗创作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艾青叙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自唐朝李商隐以来,无题诗作为诗的一个支脉,逐代传承、发展着。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也曾用过这一武器。在欧州,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也创作过一些无题诗。所谓“无题诗”,不外乎诗人有题而故意不言;或者题义深广莫测,无法以一题而盖之;或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色彩、意象的视角,进入艾青诗的艺术世界。从黎明与太阳的意象、忧郁、苦难的母题、紫色的灵魂与泥黑的脸颜以及绘画美和散文美等诸多侧面,解读了艾青诗的深层内蕴。  相似文献   

8.
早期的绘画生涯深刻的影响了艾青的的诗歌创作,他与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无论是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表现技巧上都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他们的诗歌和绘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相互转译,实现了诗画的通灵。  相似文献   

9.
诗应该讲究诗美,散文应该讲究散文美,这是基本的美学原则之一.艾青《诗的散文美》一文的理论缺失主要在于其抹杀了诗与散文语言形式的界限.提倡"诗的散文美",其消极的影响是导致诗的语言形式美的放逐、诗的散文化的泛滥.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抗战时期的创作是艾青的第一座高峰,那么,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即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创作,则是诗人又耸立起的第二座高峰。艾青新时期的诗歌创作,首先以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性、鲜明而强烈的时代精神,表明了诗人所达到的新的高度。善于创造鲜明准确的形象,是艾青新时期诗作的又一鲜明特色。艾青还非常喜欢运用象征手法深化主题。艾青新时期的诗歌创作,在形式上己达到了舒卷自如、炉火纯青的境界。艾青新时期的诗歌创作,在整体风格上,表现出一种化浓为淡,归真返朴的朴素之美。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眼于艾青关于诗的具体言论,从四个方面阐论了艾青文体论的核心概念——诗的散文美:即新诗与韵文无关;新诗的语言根本是在于表达形象的;新诗的音韵与语言形象表达的关系;"散文美"与"诗的散文美"的关系。文章最后总结出艾青的"诗的散文美"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2.
13.
在崎岖、泥泞的人生之路上,艾青,“踏着沉重的脚步”,艰难困苦地跋涉了七十多个年头;而作为一个时代的杰出诗人,他却骄傲地度过了五十个辉煌的春秋。半个世纪来,“苦难的浪涛,曾几次”把他“吞没而又卷起”,但是,他始终不渝地用自己这管从“彩色的欧罗巴”带回来的“芦笛”,紧紧地和着滚滚向前的历史巨轮的节拍,在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变奏出一支支不同的乐曲,这些乐曲既尽情地倾诉了“中国的苦痛与灾难”,人民的不幸、悲哀、愤怒和反抗,用悒郁低沉的调子为旧世界唱着“毁灭的咒诅的歌”;又象那“忠心于季节的百鸟”,用欢快明丽的声音,传送出新时代黎明的信息;用热情高亢的歌  相似文献   

14.
艾青在上世纪 3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奉灵感为至圣” ,写出了很多富有魅力的佳作。他的灵感有三种类型 :定向涌流 ;感物触怀 ;彼此重合 ,都属对题材的“二次处理”。但在 4 0年代和 5 0年代 ,他的灵感失落 ,只凭“一次处理”写诗 ,创作陷入低谷。改革开放后 ,沉默多年的艾青重返诗坛 ,灵感回归 ,诗歌创作达到新高峰。  相似文献   

15.
受难与献祭:艾青诗的宗教精神汪亚明1与现代其它作家相比,艾青既无许地山、丰子恺等人的宗教活动经历,也不象鲁迅、周作人那样潜心研究过宗教哲理。然而,艾青一生所受的苦难一点也不会比他们少,正是在受难这一基点上引发出艾青的宗教感悟,这种感悟融铸于诗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艾青的诗,既有宏伟、壮丽、辉煌的长篇巨作,也有晶莹、璀璨、精巧的小令短歌。本文就艾青的部分短诗探讨诗的语言艺术,从格式、韵律、词汇三个方面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17.
1937年7月7月,中国的土地上燃起了神圣的抗日火焰,全国人民怀着敌忾同仇的决心投入对敌斗争的洪流,而站在斗争前列的作家中,诗人们尤为活跃,但就其影响之大来说,当首推艾青。绿原将这一时期的艾青誉为“那个时代的领唱歌手”,他说:“不论在延安还是在重庆、桂林,新诗同祖国、同人民共命运、共呼吸。人民需要诗,在寻找诗;诗需要人民,在表现人民。”“不能不令人想起当年的诗人艾青。那时,即使在最低沉的政治气压下,只要什么刊物上发表了他的新作,读者无不奔走相告:今天读到了他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一口气念完了《火把》——我背得出《假如我是一只鸟》(即《我爱这土地》)——不,还是《向太阳》好……”绿原所说的上述诗篇,就是艾青抗战前期的一些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艾青诗歌中的“粗俗”,还很少为论者指出。本文从“不入诗”的事物入诗、现代诗歌发展与“粗俗”、苦难比幸福更美三个方面,对艾青诗歌中的“粗俗”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艾青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考察了他的独树一帜的诗学美学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着重从真、善、美三个层面讨论了这一诗学美学体系的内涵,进而分析了它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并指出了其时代限局性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艾青虽然不是以美学家著称,而是以美旧创造者——真正的诗人闻名于世。但是,他在美学的殿堂里也留下了串串发光的珍珠。艾青一生经历了从人道主义者、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他的美学思想也是随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他思想的升华而演变发展的。这种演变和发展,既有前后一贯的内在联系,又有内容上本质的区别。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为1929年留法前后——1932年归国前,对西方印象派画家:和象征派诗人美学思想的师承和“耽爱”;中期为1932年归国——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在批判现实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下,植根于现实主义土壤的“为人生”的革命民主主义美学观;后期为1937年抗战开始——现在,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美学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