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东铁路是沙俄政府依据《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在中国东北境内强行修筑的铁路线.从满洲里至绥芬河是中东铁路的干线,从哈尔滨至旅大是中东铁路的支线.1905年沙俄将中东铁路支线南端即长春至旅大段“转让”给日本称“南满铁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苏两国关于中东铁路问题进行了长期反复的交涉.1924年双方签署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简称《中俄协定》)及《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形成了中苏第一次共同管理中东铁路的局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惜牺牲中国的权益,于1935年3月  相似文献   

2.
略析中东路事件的起因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析中东路事件的起因与影响杨琪1929年由中国收回中东铁路而引发的中苏冲突,在远东国际关系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该事件的起因、性质及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本文拟对此问题略陈管见。120年代影响中苏关系正常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即:外蒙古问题、中东路问题和...  相似文献   

3.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2日,苏联政府首先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并与之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由此揭开了中苏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亲自访问苏联。在此期间,毛泽东与斯大林就中苏之间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进行了会谈,其结果是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政府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长期经济贷款作为偿付自苏联购买工业与铁路机器设备的协定。  相似文献   

4.
中东铁路的修筑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东铁路的修筑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石方1986年沙俄通过《中俄密约》攫取了中东铁路的修筑权,几年后一条以哈尔滨为枢纽横贯我国东北的大铁路全线通车。中东铁路的修筑是沙俄殖民者对外扩张的产物,这是在论述问题时必须肯定的前提。但在客观上,沙俄的...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3):112-114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如何处理1945年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属协定,发展新型中苏关系,巩固新生政权,成为新中国外交工作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中苏双方就条约继承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最终,中共经过不懈努力,废除了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的友好同盟条约,收回了旅大的行政管辖权以及中长铁路所有权,事实上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现状,妥善地解决了中苏关系中的条约继承问题。中共对于中苏关系中条约继承问题的处理,既符合国际法上政府继承中条约继承的基本原则,又符合中苏双方的共同利益,推动了中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新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6.
1919年7月25日,苏俄政府发表了题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即《第一次对华宣言》,明确规定:“无偿归还中东铁路发其附属产业”①。同年8月26日,在苏俄《消息报》上公开登载的宣言中,则没有“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条文。而1920年3月26日,中国政府收到伊尔库茨克领事馆转交的宣言中,明确载有“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条文②。作为第一次对华宣言的签署者苏俄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在同北洋政府进行建交谈判时,也否认了该宣言中有“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内容。这在外交史上…  相似文献   

7.
帝俄霸占哈尔滨市政的历史始于中东铁路的修筑,其进程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营运而同步进行的。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中东铁路工程局阶段、中东铁路管理局阶段和“哈尔滨市自治公议会”阶段。一、中东铁路工程局阶段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在华利益的增强,引起了德、俄等帝国主义的不满。俄国政府为巩固其在华利益,增强掠夺能力,加紧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并单方面决定西伯利亚大铁路由中国境内通过,并于1895年8月强行派员进入我国东北勘测线路。1896年6月3日沙俄政府胁迫清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已50年,在这50年中,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伟大变化,科技事业也与其它行业一样,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总体看来,我国科技事业在50年的发展中,可以说是道路曲折,成绩斐然,已经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稳固的发展基础。在建国初期,为了国家的安全,我国优先发展了军事工业,一五期间,军费支出是国家预算支出的24%。在科学技术领域全面向苏联学习,1950年2月,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苏联给予了积极的帮助。1954年10月,双方又签订了“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决定互相…  相似文献   

9.
这里所谓对苏贸易关系,实际上主要指同苏联远东地区的贸易关系。中国东北地区同苏联远东地区的贸易,也是整个中苏贸易的主体。本文算是最初步尝试,主要想借此提供大致线条并揭示其梗概。(一) 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由于帝俄残余势力的盘据,有一段时间中国东北地区同苏维埃方面的联系受阻,仍与原来的帝俄势力发生贸易往来(这里含有帝俄侵夺与中国东北地区被侵夺的内容)。1921年至1923年才开始有了一点变化。1921年3月苏联远东共和国同中国黑龙江省签订了开放边境和双方铁路运输的协定,同意立即恢复铁路交通,组织货运,开放边境贸易。当年双方贸易总额即达到1917年的60%,满  相似文献   

10.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不久,布尔什维克领导哈 尔滨工兵代表苏维埃于1917年12月在哈尔滨中东铁路路区 内发动了夺权斗争。对此,苏联和中国大陆学者长期以 来曾予以回避。西方个别学者较早地注意到这一事件, 近期某些苏联学者也开护正视此问题,遗憾的是他们对此 或述而不论,或失之偏颇①。看来,申明观点,给予正确评 价,恐怕是不可再耽搁的了。 一 1917年12月4日(俄历11月21日),列宁以 苏俄工农政府苏维埃的名义,电令旅居中国境 内的俄侨所组织的哈尔滨工兵代表苏维埃夺 取中东铁路路区的权力②。12月13日,苏俄外事委员会全 权委员波里区诺…  相似文献   

11.
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是苏俄政府早期颁布的对华纲领性文件.宣言放弃帝俄时代在中国享有的特权,明确提出“无偿归还中东铁路及其附属产业”,主张对华实施友好平等的政策,体现了苏俄政府伟大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但同时出于维护自身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在中苏磋商和建交谈判中,苏俄政府又未能将宣言中的承诺全部付诸实施,在中苏疆界和中东铁路问题上继承了沙俄的衣钵,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犯了民族利己主义的错误.客观评 价对华宣言不仅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注意到其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1958年炮击金门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进程中的重要事件。炮击金门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共领导人对国际问题的新看法和外交战略的显著变化,是毛泽东推行“革命外交”的具体实践。这种思想和实践同赫鲁晓夫的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总路线存在着根本的分歧。炮击事件严重损害了中苏同盟,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和分歧,并促使苏联领导人决定停止向中国提供核武器,从而成为中苏矛盾和分歧公开化以及国家关系迅速走向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美国,自由贸易协定》(下称《协定》)已于1989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这一《协定》创设了当今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影响到1250亿美元的贸易,实现了美加两国长达“一个世纪的梦想”,对两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广泛的、长远的。《协定》也标志着美国总体经济战略的重要变化,值得我国密切注意并及早思谋相应对策。 (一) 《协定》产生的宏观原因 (1) 全球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影响。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总得说来是处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协调之下,它们主导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潮流。但是,进入八十年代后,却出现了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多极化的势头。在美国积极推动下并经总协定允准而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依靠联合的力量重振经济,现已可向美国的经济霸权挑战。结果是贸易战频频,双方在农产品及部分工业产品上连续发生激烈摩擦。特别是在1985年,欧共体提出了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的目标,计划  相似文献   

14.
中苏边界关系的发展变化,有着深厚的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演变的背景。1950年代,随着中苏两国同盟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在社会主义阵营共同利益和中苏国家关系意识形态标准的约束下,中苏国界成为两国共同的边界,苏联的国防力量承担着保卫中国边界的任务。中共搁置历史遗留的中苏边界问题,双方边界关系呈现出同志加兄弟的亲密状态。1958年中国准备解决中苏边界问题后,尽管中苏两党分歧加深,但在中共加强同苏联团结的总方针指导下,有关中苏边界的调研工作平稳进行。中苏边界一直是一条基本和睦的边界。  相似文献   

15.
中东铁路与俄罗斯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铁路与俄罗斯文化的传播郭蕴深不言而喻,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主要是中东铁路沿线地区的传播是与中东铁路的修筑相关连的,是与俄国殖民者的到来同步进行的。它对现化关东文化的形成曾产生过一定影响,是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甲午战争中,日本将一个庞大...  相似文献   

16.
1928年5月至1929年3月,东三省人民掀起反对日本攫取满蒙新五路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协助以张学良为首的地方政府拒绝了日本方面的侵略要求,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权。张学良坚持外交“以不损利权”的原则,尊重民意,独立自主地发展东北铁路网,并且在保路运动高潮中毅然决定东北易帜,实现全国统一。一、东北自建铁路与中日铁路交涉本世纪20年代,东北铁路的投资和管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20年,东北铁路总长3,651公里,分为国有的京奉铁路、中俄共管的中东铁路和日本满铁会社独资经营的南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的太平洋上空飘拂着一片阴云。那就是 1 997年 9月日美两国公布的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以下简称新指针 )。1 999年 4月 2 7日和 5月 2 4日 ,日本国会众参两院先后通过了新指针相关法案 ,即《周边事态法》、《自卫队法修正案》和《日美相互提供物资和劳务协定修正案》。这只能使阴云进一步笼罩日本。本文拟对新指针及相关法案出笼的背景、实质、问题和影响作一评析。一1 96 0年 ,日美两国修订《日美安全条约》,其矛头针对中苏等国。当时 ,岸信介内阁的“政府统一见解”称 ,《日美安全条约》第六条中的“远东”地区 ,“大体是指菲…  相似文献   

18.
《日美地位协定》是规定美军在日特权的日美间协议。以地位协定为核心,由《日美安全条约》、地位协定、"密约"及日本国内特别法等构成的"安保法体系",在法理上确定了日本对美军事从属地位,并将该协定嵌入到国内统治结构中。"安保法体系"及其制度性支撑共同构成了规定日本对美军事从属的"法理框架"。日本将对美军事从属的压力传导至冲绳,导致冲绳基地问题的产生。基地的存在给冲绳带来了美军犯罪等问题,且在相关事件处置过程中司法不平等现象屡见不鲜,基于地位协定的"治外法权"导致冲绳民众被害心理的"再生产"。地位协定是冲绳基地问题的法理根源。  相似文献   

19.
张持坚 《东西南北》2014,(13):74-75
1985年,中苏关系仍处在"僵持"之中,就在这个时候,突发一苏联人劫持一架苏联客机降落我国的事件,这迫使双方高层不得不"往来"和"沟通"。劫机事件为中苏两国关系的缓和提供了一次"意外"的契机。作为唯一参与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张持坚讲述了这起尘封20多年的劫机事件……“我要到中国避难!”1985年12月19日晚上将近10点钟,采编主任老康来我家,要我赶快到黑龙江省公安厅了解情况,说基层通讯员反映,有一架苏联飞机被劫持到齐齐哈尔地区。  相似文献   

20.
纽伦堡审判与法律价值观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丹梅 《求是学刊》2002,29(5):80-83
在纽伦堡审判中 ,辩、控双方围绕《伦敦协定》宪章将多元法律价值观的冲突凸现到极致。《宪章》和审判扩大了战争犯罪的概念 ;确定了战争罪犯的个人刑事责任原则 ;创立了新的国家法规则。法律价值观的冲突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 ,对国际法的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