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泳先生曾编过一本题为<胡适还是鲁迅>(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的书.乍看封面上这一选择问的书名,我几乎是未加思索便在心中答道:是胡适,也是鲁迅.读完书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尽管书中所辑文章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差别还很大,甚至针锋相对,但就各位学者所引用和披露的有关资料来看,我似乎更加确定了我的这一答案.  相似文献   

2.
在笔者看来,韩石山新著《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年出版1是一本炒冷饭的书:书中的材料旧,观点也不新。当然,如果非要从这本书里找出“新”,也能找到。那就是作者韩石山对鲁迅的刻意贬低和打压。该书封面上有一句话:“新文化运动以来对鲁迅最不认同的声音。”在本人看来,韩石山先生对鲁迅的“最不认同”恐怕就是该书唯一的“亮点”、唯一的新颖之处。本来,鲁迅不是神,顶礼膜拜,显然不妥;但将鲁迅拉下神坛后,我们就可以对他任意贬低、随意打压吗?当然也不行。窃以为,批评鲁迅,可以,但心态要平和,下笔要公允。倘若作者在写这本书之前.就抱着贬鲁褒胡的心态,那他得出的很多观点就很容易失于偏颇。  相似文献   

3.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他问李宗仁对胡适的看法.李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这位胡适的弟子也同样认为“胡先生在盛名之下是十分‘爱惜羽毛’的。”胡适本人在1922年曾反诘道:“有人说我们‘爱惜羽毛’……我们若不爱惜羽毛。今天还有我们说话的余地吗?”在时隔二十年的1947年.他在日记里明确写下了“我不是爱惜羽毛的人”。  相似文献   

4.
鲁迅署笔名发表文章是否就是不负责任(之一)在鲁迅研究专家眼里,可以说,题目上的这十几个字,应该说已不是“问题”,甚至显得俗气、可笑,以至于我现在用它来“做文章”,也感到有点“没有必要”。但既然如今有些学人们还在继续“议论”,我就又觉得再来说一说,也并非特别地多余。大约是随着“胡适热”而对胡适研究的深入,需要找参照,需要对比,而能与胡适做对比、与胡适相互做参照的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中,除了鲁迅,还真不多。于是,研究越深入,对比也就越细腻,到现在,一直细腻到了要比较两人发表文章是否用真名上来了,即胡适发表的文章全都用…  相似文献   

5.
读鲁迅的书走胡适的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大陆从事社会科学教学或研究工作的人,一般是既不读鲁迅也少读胡适的,更不会卷入什么"鲁胡之争".卷入所谓"鲁胡之争"的人,基本上都是人文学科的.这些人,无论是"崇鲁抑胡"还是"崇胡抑鲁",其实都是读鲁迅的书长大的,胡适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原因很简单:一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只能读到鲁迅的书而读不到胡适的书,二是卷入"鲁胡之争"的大多数是文学中人,鲁迅跟他们是前辈同行.因此,如果在"崇胡抑鲁"的文章中找不到胡适的温柔敦厚,却充斥着鲁迅的尖酸刻薄,那是毫不足怪的.师傅当然并非不可以批评,但既然批评师傅的不宽容,自己对师傅的批评是不是应该宽容些呢?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大陆从事社会科学教学或研究工作的人,一般是既不读鲁迅也少读胡适的,更不会卷入什么“鲁胡之争”。卷入所谓“鲁胡之争”的人,基本上都是人文学科的。这些人,无论是“崇鲁抑胡”还是“崇胡抑鲁”,其实都是读鲁迅的书长大的,胡适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原因很简单:一  相似文献   

7.
鲁迅、胡适早期文学史观与文学史方法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学史观上鲁迅、胡适均受进化论影响。鲁迅文学史观以天才面目出现,重个性、重精神,坚信文学启蒙、文学救国。胡适文学史观以平民面目出现,对贵族文学传统也持激烈的批判态度;在方法论上鲁迅、胡适同承清代考据方法余泽:鲁迅对西方文学观念有一定借鉴,胡适则输入了西方实证主义,与传统方法对接,形成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一全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孔子真精神之二孔子不是民主的敌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曾经是儒家的一个激烈的反对者。 我在志学之龄,僻处海陬,无书可读,书店中卖的书以通俗说部为主,不能餍足我的思想上的渴求。有一年我生病住院,父亲从别人家借来一些书,他读我听,聊以解闷。他借的是1970年代初出版的《鲁迅全集》中的几本,我听得酣畅淋漓,病愈后尽取该家藏书而读之。他家的书,除了上面说的这部《鲁迅全集》,其余的也都是70年代的出版物。包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时期的胡适与鲁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适与鲁迅先后加入《新青年》 ,使得该杂志提倡新文学的招牌真正挂起。《新青年》由同人杂志而转向专谈马克思主义 ,鲁迅和胡适程度不同地表示了不赞同的态度。表现在行动上 ,就是不再把自己的全部文章送交该杂志发表 ,但仍然还供一些稿件。然而在《新青年》最为辉煌的第二个时期 ,与胡适的四面出击相比较 ,鲁迅的表现却相对内敛 ,这当然也是各自的成长背景、自我期许等各种因素综合后的产物。五四事件的爆发引发了胡适“谈政治”的热情 ,而鲁迅则依然执著于思想革命。鲁迅真正走向前台 ,成为青年人的偶像要到 192 5年卷入女师大事件以后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胡适     
<正> 关于鲁迅与胡适的关系,不少现代文学史和文章都把他们说成一开始就是对立的,好象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交往,只有鲁迅对胡适的口诛笔伐。有些文章甚至把鲁迅与胡适在一些问题上明明有一致的观点,也把它“改造”成为“对立面”。至于鲁迅与胡适在五四前后存在的一段友谊史,只好讳莫如深,束之高阁了。这里想根据史实,对长期被“禁锢”的鲁迅与胡适前期一度存在的友谊,作一必要的回顾,对鲁迅与胡适后来的对立,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胡鲁“合辙”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胡适和鲁迅因价值选择不同而分道扬镳.从此再也没有走到一起。但,饶有意味的是,就在20年代中后期,对胡适来说是1926年,对鲁迅来讲是1927年,分道扬镳的他们在各自的思想路线图上却意外地出现了“合辙”.即他们一致表现出对斯大林统治下的“苏俄式社会主义”的趋同.认肯它的制度和政治试验。  相似文献   

12.
关于鲁迅所言儒教已亡邓国伟鲁迅早年与许寿裳谈论佛教时说过,“佛教和孔教一样,都已经死亡,永不会复活了。”(见《亡友鲁迅印象记》)现在先放下佛教不说,单看看他何以言儒教已死。本来,这也不是鲁迅一人所见,如胡适也指出过,儒学演而为教,已多“伪说和改窜”,...  相似文献   

13.
在笔者看来,韩石山新著<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年出版)是一本炒冷饭的书:书中的材料旧,观点也不新.当然,如果非要从这本书里找出"新",也能找到,那就是作者韩石山对鲁迅的刻意贬低和打压.该书封面上有一句话:"新文化运动以来对鲁迅最不认同的声音."在本人看来,韩石山先生对鲁迅的"最不认同"恐怕就是该书唯一的"亮点"、唯一的新颖之处.本来,鲁迅不是神,顶礼膜拜,显然不妥;但将鲁迅拉下神坛后,我们就可以对他任意贬低、随意打压吗?当然也不行.窃以为,批评鲁迅,可以,但心态要平和,下笔要公允.倘若作者在写这本书之前,就抱着贬鲁褒胡的心态,那他得出的很多观点就很容易失于偏颇.  相似文献   

14.
1933年,围绕抗日问题,瞿秋白、鲁迅二人以杂文为武器与胡适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战。本文通过分析这场交锋发生的历史背景,并在这一背景下认真梳理了双方思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思路,认为这次交锋正确的一方在瞿秋白、鲁迅一边。尽管胡适在抗战期间也做了不少工作以尽国民之责任,但在1933年这件事上,他的愚蠢荒唐是不可原谅的。  相似文献   

15.
胡适、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的个性解放思想及其比较研究黎山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潮,是一种进步思潮。在这一思潮中,存在马克思主义、革命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三种个性解放思想。这三种个性解放思想有其共同点,这就是对于封建文化的批判,特别是对于封建道德的批判。这...  相似文献   

16.
胡适有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胡适思想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是呈正面的,抑或负面的倾向?……安徽省社科院历史所青年学者胡晓,经过多年的艰辛求索,撰成了《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一书,对上述问题创发新议,使胡适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一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整体意义上的胡适思想。作为一个实验主义者,胡适一生讲究实效,不尚空议;对纯理论的思辨没有兴趣,他所关心的是“这个那个问题的解决”。正因为如此,他的思想与现实社会贴得很近,他的著述呈现出一种…  相似文献   

17.
本校师生论文摘编《三侠五义断想》作者白永达,白蕾原载《职大学刊》1994年第2期《三侠五义》一书曾经俞樾氏改编、胡适与俞平伯考证标点重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作为晚清侠义与公案小说的代表加以评述。但此后几十年间此书及武侠小说在社会上一度少见,更乏...  相似文献   

18.
胡适与鲁迅是“五四”文学革命各走一脉的巨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婚恋情感方面,胡、鲁二人遭遇了相似的难题,都有一个由母亲包办的小脚女人;选择了不同的路途,胡适与江冬秀从一而终,鲁迅中途与知识女性许广平共筑爱巢。这一相同的遭遇和不同的抉择,有着各自不同的缘由,体现出殊异的文化心理,并对他们的创作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也论鲁迅的脑袋和自由主义的帽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观点认为胡适是自由主义者,而鲁迅则不是;相反意见则认为鲁迅而非胡适才是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以上两派各执一词,迄今没有一个圆满的答案,成为现代文化史上一个仍没有彻底解决的悬案。其实,胡适和鲁迅都和自由主义有关联,胡适属于原典自由主义,鲁迅属于个性自由主义。原典自由主义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主义,个性自由主义则是不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它只具备原典自由主义所有原则中的重要一端,即其中之一的"个人主义原则",注重个性自由,而其内涵近似于"哲学自由主义"。鲁迅的脑袋能戴上自由主义的帽子,但帽子的款式却是个性自由主义,而非胡适式的原典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省里、黄山市、芜湖市等处几个研究徽州文化的摊子,做了不少工作,搞出了不少成果,堪可告慰世人。告慰徽州的列祖列宗。但我们今天的徽州文化研究并不能使我们自己十分满意。不能使我们有足够的成就感。因为,第一,我们在微观研究上还不能算很深入,比如,我们有谁在看完了胡适全集以及海内外学人研究胡适的全部资料之后去研究胡适呢?关于胡适与鲁迅的比较,国内外学人都发表过不少文章,我们中有谁进行过这样的研究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