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各种实际问题非常广泛。从本讲起,将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社会学思想的指导下,分别阐述人口状况及其各种变动对贫穷、就业、饥饿、住房、教育、环境、老人、婚姻和民族等社会问题的影响。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本世纪末,必须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我国人口现在正值生育高峰,人口增长过快,不但将影响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且粮食和住宅的供应、教育和劳动  相似文献   

2.
人口状况及其各种变动既然对贫穷、就业、饥饿、住房、教育、环境、老人、婚姻等社会问题有着错综复杂的影响,因此,为了有利于缓和各种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深入地研究人口的各种变动,探讨最优的人口发展目标。鉴于人口发展目标问题内容非常复杂,涉及面很广,既包括人口自然变动,又包括人口机械变动、人口分布和人口社会变动;既包括人口数量变动,又包括人口质量变动,不可能在本讲中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所以在这里将着重阐述确定最优的人口自然变动目标的问题。确定未来人口自然变动最优目标的原则当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政府和人口研究工作者都在纷纷研究未来人口自然变动的最优目标问题。据1977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口趋势与政策》的报告,在世界各国中,“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对该国发展有影响,需要接受并希望通过干预改变目前人口发展状况”的国家约有156个,其中态度积极的有40个(包括21个发达国家和19个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3.
基于购房和定居的共时性决策假设,验证和控制了住房自有和定居意愿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并基于新迁移经济学和跨区域家庭生计策略理论,构建了递归双变量probit模型,探讨了农业转移人口住房自有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流入地住房自有对定居意愿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以往相关研究都低估了住房自有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同时家庭收入、婚姻、家庭化流动、社会网络、居留时长、家乡经济权利、流动范围等都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意愿有显著影响.实证结果证实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意愿是一种家庭为本的"小农理性"决策,是在社会制度排斥之下综合家庭成员发展需求、家庭定居能力以及定居收益和成本的家庭空间安排,是一种跨区域的家庭生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少年犯罪     
1 导言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在现代后工业社会中 ,年轻人的生活经历着全球性的变迁。与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之间的传统的联系减弱了 ,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多种多样和难以预测。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劳动力市场的重构、社会政策延长了年轻人依赖家庭的时间和由此造成的他们成为自立的成年人的机会减少。这些变化对于他们与家庭和朋友的关系、教育、劳动力市场、闲暇和生活方式都有影响。在发展中国家 ,人口的快速增长 ,住房紧张 ,孤儿院很少 ,贫困 ,青年人失业和就业不充分 ,当地社会的权威性减弱 ,快速城市化造成城市贫…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排斥视角解读农民工:一个分析框架及其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泽泉 《学术交流》2008,37(5):135-139
社会排斥取向力求了解贫穷、富有成效地就业和社会整合之间的内在关联,强调剥夺的多元性和导致贫穷的过程,关注人们的生活如何受到社会重建与社会制度之内在关系的影响;社会排斥概念是对已有的社会剥夺、边缘化、歧视等概念的丰富和深化,是一个具有政策洞识和全球性分析的概念.在农民工的研究语境中,"社会排斥"作为一种分析以贫穷为表征的现代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的范式,对解决农民工的贫穷、不平等、就业和社会整合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提供一种对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处境重新进行概念化和重新讨论其因由与症候的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前城市老年人住房状况良好,绝大部分老人住在自己产权住房中,人均居住面积较大,住房较新,多住在低层。但住房困难户也不容忽视,具体体现在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状况等方面,如高龄老人、丧偶老人、受教育程度低老人和经济状况较差的老人居住条件较差,多住在租房中,住房比较旧。老年人对目前住房条件感到满意的比例并不高,除个体因素外,住房状况对老年人住房评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吴愈晓 《社会》2010,30(6):136-15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大幅下降。本研究利用1995和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调查”数据,检验了教育获得、家庭责任(婚姻和子女)和家庭经济状况三项个人或家庭因素对女性就业决策的影响以及它们效应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在1995年至2002年间,教育的正面效应变小,即教育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力下降,但婚姻和家庭经济状况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力上升。对照1995年, 2002年时家庭收入高的已婚妇女更有可能不工作,表明这是城镇女性就业决策走向理性化的一个过程。另外,作者并不认同“沮丧的工人”观点,认为失去正式工作的低收入家庭女性因生活所迫更可能进入非正式劳动力市场继续就业,而不是对再就业失去信心而永久退出劳动。  相似文献   

8.
贫困,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时代繁茂的枝桠下,一边是发展与和平依旧构成了全球的主旋律,另一边却是摆脱贫穷并未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有报载,全球的财富在过去的50年中增长了7倍,可令人遗憾的是世界的繁荣并未减少世界贫困人口的数目。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仍有10亿以上的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状态,其中半数以上的人每天都在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仅缺乏收入来源,而且也享受不到任何教育、保健、就业等基本社会福利,每年有1000多万人在贫困与饥饿中死亡,远远超过了战争造成的死亡。贫困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动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延庆县的五个村庄进行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动机可分为四种类型:收入导向型、工作导向型、家庭导向型和发展导向型。选择人力资本、家庭人口结构、家庭耕地占有、家庭年总收入、居住地区位五类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动机的因素,着重分析它们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动机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6,(11):103-107
中国是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家庭长期照护是多数失能老年人主要的照护模式。但是,家庭照护者的文化程度、就业状况、家庭收入、照护时间、有无其他家人参与照护以及被照护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等都直接影响到照护质量。文章采用个案访谈的方法,对一位女性家庭长期照护者个案进行深入的定性分析,从长期照护的动因、照护的状态、照护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来反思老年人家庭照护的基础、如何解决家庭长期照护负担问题、如何应对家庭之外的支持力量缺乏的问题。提出道德教化固然重要,还需要建设稳固完善的社会化长期照护支持制度。制度设计需要考虑从经济上对家庭照护者进行补偿;社区提供普及性的医疗、照护方面的知识培训或支持,解决家庭照护者现实中遇到照护技术困难;关注照护者身体身体和心理状态;加强针对失能老人照护的志愿者服务;政府支持兴办收住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的养老机构;鼓励培育家庭服务市场,运用社会购买的方式,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济贫五策     
勿庸置疑,中国现实中的贫困状况是十分严峻的。刊载:在我国农村,还有约6500万人尚未脱贫,这些人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在城镇,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贫困户约占总户数的4%。主要由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职工家庭、停产半停产待业职工家庭、部分离退休职工家庭,就业人口少家庭人口多的家庭和有特殊困难的居民家庭构成。贫困与就业状况息息相关,在我国农村,由于人多地少,农民隐性失业率高达31%,绝对总数为1.38亿;在城镇,隐性失业率为18.8%,绝对人数为3161万。可以断定,就业难的问题还将长期困扰着我们。据预测,“九五”期间,我国城镇5年内需安排5400万人就业,而同期可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3820万个。若不采  相似文献   

12.
叶晓阳  丁延庆 《社会》2015,35(3):193-220
本文利用2011年首都高校生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分析北京高校学生的分层现状,并讨论了1999年高等教育扩张对大学生入学和就业分层的影响,发现这一轮扩张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复制而非再生产。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自社会优势阶层家庭的学生有更大概率进入具有更好教育质量的精英院校,这说明中国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具有排他性的特征;家庭的社会阶层背景对子女教育分层的影响在中学阶段更加明显;家庭背景对专业选择没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在控制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后,教育质量与学生选择市场化部门就业的概率和工作起薪显著正相关。如果高等教育扩张降低了教育质量,就可能削弱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任飞 《社会福利》2004,(4):15-17
随着社会福利机制不断健全,我国专为孤残儿童建立的生活保障机构——儿童福利院,也在不断完善中发展,它能够为孤残儿童提供合乎卫生的饮食以及正常生活的充分照顾,并提供医疗保障和基本教育,总体上满足了儿童发展中体能、智能等发展的需要。但如今,福利院儿童社交能力发展,已成为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福利院儿童和社区家庭儿童一样,成人后将面临就业、住房等一系列实际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流动人口住房状况的非制度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的住房研究以往大多集中于制度性因素的研究,但是近来对收入、教育程度、流动时间等非制度因素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利用北京市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住房条件受到收入和在京居住时间这两个因素的显著影响,收入越高、居住时间越长,居住状况就越好。居留的稳定性对住房状况影响显著,但是工作稳定性没有对流动人口住房状况产生影响。因此,对流动人口应实行体现资产建设型的社会政策,普遍推行住房公积金的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15.
就业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就业的质的类型,分析我国城市的就业状况和本世纪后十五年中潜在的就业压力是很有必要的。一、从经济效益上区分的不同就业类型在就业问题上,有一个流行的概念:充分就业。它主要是指就业人口和需要就业的人口的关系、比例。它所表达的是就业的量的涵义。而作为经济问题,还必须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它的质的涵义。考虑到经济效益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作定量分析时,我们可以劳动  相似文献   

16.
自从马尔萨斯 1 798年幻想过度拥挤和饥饿将导致世界末日以来 ,学者们关于人口增长及其对经济发展之影响的争论一直都很激烈。最近 ,联合国人口基金 (UNFPA)公布了一份报告 ,认为家庭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快速增长阻碍了发展并导致了贫困。报告认为 ,如果世界各国在 2 0世纪80年代控制人口 ,每千名妇女少生 5个婴儿的话 ,现今世界面临的贫困问题本可以减轻三分之一。这份报告得出结论 :要克服贫困 ,各国政府应采取措施解决人口问题 ,并与健康不良、生育过度、文盲众多和歧视妇女作斗争。人口是如何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呢 ?过去的几十年里 ,…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讨房地产税开征预期对家庭住房需求的影响。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及实证检验发现:房地产税开征预期与家庭住房需求之间呈负显著相关关系,房地产税开征预期对处于城市化率水平较高地区的家庭住房需求抑制效果较强。进一步研究发现:房地产税开征预期对具有不同特征(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有/无少儿)的家庭住房需求抑制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房地产税改革应该充分考虑其对不同特征、不同城市化率水平地区的家庭住房需求产生的差异化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吴开泽 《社会》2016,36(1):213-240
本文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研究住房市场化背景下宏观和微观因素对城市居民二套房获得的影响,提出了“世代机遇论”“购房时机说”“精英优势论”“家庭禀赋说”和“理性选择说”等命题,并依据2010年广州市千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离散时间事件史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在二套房获得上,世代和单位因素影响减弱,职业地位和家庭因素影响增强,经济管理精英、专业精英,以及家庭经济能力强、家庭资助或在房改结束前获得首套房的居民具有优势,房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二套房的购买。本文认为,早期市场化改革为不同阶层提供了住房机遇,但再分配和市场导致的住房不平等在住房市场化过程中相互强化,未来住房改革的重点在于避免住房贫富分化加剧。  相似文献   

19.
购买住房是目前俄罗斯人主要的需求之一,而且这与其财产状况无关。上述结论是俄罗斯国家保险公司的专家在对俄罗斯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的。17%的生活在大中型城市中的家庭表示有购买住房的打算。排在购房之后的计划包括:寻找报酬更高的工作(15%),进一步接受  相似文献   

20.
靳翠梅 《社科纵横》2014,(10):166-169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普遍的就业难是当前的一个共识。影响因素很多,其中主观方面主要有心态、人格、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认知的缺乏、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影响以及学校专业和就业教育的缺失等。相应的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对策应该从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和择业观;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完善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家庭应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父母应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学校应加强专业设置,同时完善大学生素质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