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研究在分析Fisher-购买力平价(PPP)指数的缺陷基础上,给出了改进Fisher-PPP指数的基本原理和两种改进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PPP指数形式;并利用这种改进的PPP指数,以1995年为基准年份,测算中国与美国制造业的产出PPP,并与Fisher-PPP指数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情》2012,(3):10-14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汽车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四川是全国汽车制造业的重点布局区域之一,近年来,四川汽车产业产销连续五年保持高速发展,2011年实现了汽车总产量、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的三大历史性突破,远销国内外,“川”车已然驶出……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支柱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柱产业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所谓支柱产业是指在地区产业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份额较大、综合效益较高、技术先进、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强增长潜力的产业群。每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4.
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将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混为一谈,用选择主导产业的办法来选择支柱产业,这是有偏差的。本文以安徽工业为例,将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法用在区域支柱产业选择上,选择的支柱产业符合客观实际。结合安徽的实际,提出了安徽省支柱产业政策导向。对各地确定支柱产业和制定支柱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不同因素对水稻生产能力的影响,基于C-D生产函数构建了一种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动态分析方法,文章以1978年-2012年我国水稻生产数据为基础,测算了资本和劳动对水稻单产的动态产出弹性,并依此考察了2001年-2012年我国水稻生产中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等投入要素对单产增长贡献率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1年-2012年,我国水稻单产的资本产出弹性逐渐增加,劳动产出弹性逐渐下降;水稻单产增长的资本贡献率波动中显著上升,由29.21%上升为74.72%,劳动贡献率单调下降,由41.25%下降到9.17%,广义技术进步贡献率表现为波动中逐渐下降,由29.54%下降到15.81%.机械、化肥、种子和农药的产出增长贡献率占较大份额,成为水稻单产增长的主要投入要素.  相似文献   

6.
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将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混为一谈.用选择主导产业的办法来选择支柱产业.这是有偏差的。本文以安徽工业为例.将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法用在区域支柱产业选择上.选择的支柱产业符合客观实际;结合安徽的实际.提出了安徽省支柱产业政策导向。对各地确定支柱产业和制定支柱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地产业是否真正满足作为支柱产业的条件?这个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文章确定了支柱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了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工业支柱产业偏离份额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陕西省政府提出"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工业已经占到支配和主导地位,特别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工业产业已成为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技术,分析陕西工业支柱产业的国家增长份额、产业结构效应、竞争效应和配置效应,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工业支柱产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支柱产业的思路,以供政府参考.  相似文献   

9.
提高企业科技进步对增长的贡献率,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课题。科技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产出增长中除了投入要素(资金、劳动力)增加所带来的产出增长以外,由科技进步形成产出增长的比例。准确地测定企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对提高企业技术进步可以起到宏观监控和导向作用,督促和引导企业建立起依靠技术进步的运行机制。由于种种原因,对于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方法。目前比较常用的是流量余值法。流量余值法测…  相似文献   

10.
根据支柱产业本身的特征、选择支柱产业的原则以及指标的可行性,我们确定了选择我国支柱产业时所运用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力求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全面反映出支柱产业的特征,使指标体系具有理论上的完备性和科学性,同时又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计算性和可比性,尽量选择形式简单、便于实际测算的综合性指标,避免各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性。该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如下:  相似文献   

11.
提高企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课题。科技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产出增长中除了投入要素(资金、劳动力)增加所带来的产出增长以外,由科技进步形成产出增长的比例。准确地测定企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对于提高企业技术进步起到宏观监控和导向作用,督促和引导企业建立起依靠技术进步的运行机制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种种原因,对于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方法。目前比较常用的是流量…  相似文献   

12.
“九·五”期间,通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农畜产品加工、能源、建材、医药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怎样发挥支柱产业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扩大支柱产业的生产规模,带动全市工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四大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1、四大支柱产业已成通辽市工业新的增长点。2001年,四大支柱产业已完成增加值19.68亿元,增4.21亿元,增长21.41%;而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35.8亿元,增4.69亿元,增长16.9%。全市工业增加值净增长量的89.77%来自于四大支柱产业。特别是通辽市提出“工业二次创业,创建绿色工业城市”以来,做强做大和发展重点工业政策和措施的全面落实,促进了农畜产品加工工业、能源工业、建材工业、医药化工工业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根据SNA的划分,医疗卫生服务产出属于非市场产出,目前普遍采用投入法和以传统的医疗指标为基础的产出法进行核算,但采用这两种方法时都存在着诸多难以避免的缺陷。本文从“病例组合”(Casemix)的角度出发,结合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提出了新的核算思想,即以“病例组合”为基准,计算医疗产出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增加人力资本水平和知识资本两种要素条件下,扩展了Lucas内生增长模型,应用分行业面板单位根和协整技术研究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各种投入要素与产出的关系及其贡献度.研究表明:劳动力投入、固定资产、人力资本水平、知识资本等要素与高技术行业产出之间存在面板协整关系;整个制造业研发的投入对于高技术产业有很高的溢出效应;我国高技术产业以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两种要素密集型为主;技术水平对于高技术产业产出的贡献率最高,而劳动力对于高技术产业产出的贡献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我国已进入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近年来关于支柱产业选择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国内学术界对支柱产业的界定还略有争议,但基本上都包含以下的一些特征:GDP在所有产业的GDP中所占比重较大(一般认为应达到5%);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效应,一个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若干相关产业的发展;从产业的生命周期来看,支柱产业是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这样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支柱产业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问题,采用任何单一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因而可以考虑集成多种方法,实现优势互补,克服单一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结合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内生增长模型,文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究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晰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关关系,基于相关性分析原理和灰色关联度建模机制,结合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构建了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关联度模型,对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六大支柱产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其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四成。因此能否超前发展六大支柱产业,是顺利调整上海产业结构、完成十五计划的关键。根据《“十五”计划》的要求,上海到2005年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60%。现时间已过两年,六大支柱产业完成情况如何?还有三年时间,上海六大支柱产业是否能如期完成《“十五”计划》?本文就此对本市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前景作一分析性预测。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升级也能拉动技术创新,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由此,构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对传统C-D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改进和扩展,建立产业升级函数模型和科技创新函数模型。运用1997—2017年全国数据,测算产业升级指数、科技创新指数、人口素质指数和社会需求指数,并进行相关参数估计。结果显示:1997—2017年间中国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贡献率为40.3%,产业升级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为25.9%,创新能力提高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要大于产业升级对科技创新的拉动作用;从年度贡献率变动来看,二者的贡献率均呈波动起伏变化,但产业升级对科技创新贡献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构建陕西省人才指数与人才环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计算陕西人才指数与人才环境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找出了影响人才指数的人才环境主因子,并由此给出了测度陕西人才环境指数的一种新方法。利用该方法,文中给出了这一指数的具体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GDP增长的要素分析中,国内学者一般强调单一要素的作用,如资本的高积累、劳动参与率或技术进步等,并且对不同要素在所研究的特定时期内的贡献率变动趋势缺乏分析;而能源对GDP增长的作用往往被认为是不明显的,这显然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能源消耗与GDP增长的关系的事实不吻合。因此,把能源资源引入模型GM(1,4),构建灰生产函数,借鉴"索洛剩余"的思想,对中国2001—2008年期间GDP增长的主要生产要素贡献率进行分解,结果发现:2001—2008年期间,资本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其产出弹性保持着强进的增长势头;相反,劳动、能源与技术等要素对GDP的贡献率处于绝对弱势,并且劳动的产出弹性保持着直线式的下降趋势,能源的产出弹性则始终处于比较低的平稳状态,技术的贡献率呈现波动性下滑趋势。鉴此,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