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易混淆词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必须把辨别、理解词的类别、词义和使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重视其语境的归纳 ,有重点地选择精彩片段进行赏析 ,使教与学收到最佳的效果。在教学效果的考查方面 ,必须重视课堂考查和练习考查 ,并将跟踪考查列入教案 ,以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易混淆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从易混淆词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应参照教学大纲、利用中介语语料库、结合词语来源和文化涵义等改进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降低留学生易混淆词的误用频率,达到词汇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词性被定为介连兼类词的"和""与""同""跟"这四个词有很多相似之处。总结了这四个词在词类和语义上的共性,并探讨了它们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得出在一定语境中,这四个词既可以做介词,也同时可以做连词。因此,为了表达需要,在使用这些词时一定要明确他们的适用语境。  相似文献   

4.
自古诗人就发现诗与画之间存在某种契合关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精神已得到广泛认可,但”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理论还鲜有人提及。柳永词绘人写景具有融画入词的特点,其艳情词类似于肖貌传神、气韵生动的人物工笔画,羁旅词犹如细致鲜丽、苍润淋漓的山水图,而都市词则像繁华富庶的民俗风情画。  相似文献   

5.
“以诗为词”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诗为词"是宋人对苏轼词的批评,辨明"以诗为词"之涵义,必须回到宋人的语境之中。对"以诗为词"正本清源之辨析,首先是一个文体学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是否合燕乐歌唱就是词与诗根本不同之所在。这个划分标准的不科学在于把格律和音乐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如唐声诗合燕乐歌唱,却是诗;南宋部分词不可歌,却是词。诗词之辨实质在于教化与娱乐。诗言志,其功能目的为政治教化;词言情,其功能目的为声色娱乐。唐代词体尚未独立,与诗体混淆是一种必然的现象。针对这一阶段的曲子词创作,不可以使用"以诗为词"的概念。晚唐五代词体完全成熟,词体特征得以确立,"以诗为词"的创作随之发生。从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之词作中,皆可寻觅"以诗为词"之痕迹。苏轼填词时时以柳永为靶子,融诗体于词体,努力追求一种新的审美风格,"以诗为词"创作进入新阶段。"以诗为词"拓宽歌词表现范围,成就歌词新的审美风格,对歌词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以诗为词"淡化或取消文体的独立性,该文体存在的意义同时被淡化或取消。即:"以诗为词"是一把双刃剑,得失并存。  相似文献   

6.
味觉词是描述人类味觉感知的基本词汇,对其语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拟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 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的视角, 以“甜”/ “sweet”和“苦”/ “bitter”为例,对英汉基本味觉词的认知语义进行研究探讨,着重分析英汉语言中,味觉词语义衍生的共性和个性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7.
清代词创作与词学理论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又以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常州词派宗主张惠言最具有代表性。三位词派领袖,创作各有成就,理论各有建树,体现出创作先行、理论自觉、双向互动、繁荣词派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颜色词被运用得可谓出神入化。不但是表现颜色的词语纷繁复杂,而且还产生了许多由颜色引申或比喻转而表达隐喻含意的含彩词。柳永词是宋代词作中不容忽视的突出代表之一,其中颜色词语的使用极为丰富。从认知语义学视角出发,对其中颜色词的语义内涵和使用特点进行分析和解释,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汉语颜色词在使用中的隐喻机制和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期望能对理解颜色词在柳永词中的文化符码作用提供一些语言上的实例。  相似文献   

9.
以“气”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论内涵,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以"气"论文相契合。"气"既增加了"以文为词"的外在张力,亦是"以文为词"的精神内核,同时,它也是作者本人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气"既扩展了"以文为词"的外延,又是"以文为词"的核心,它使稼轩词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感知是人类对所感觉到的数据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以理解客观世界的过程。不同语言中颜色词的相似意义表明人类认知的统一性,但颜色词意义的延伸,即多义性还与人类和所处的自然、社会以及文化环境的互动密切相关。通过隐喻认知,颜色词的基本意义投射到不同的领域,产生民族独特的隐喻含义。研究颜色词的隐喻意义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的认知模式,减少交际中的障碍,促进颜色词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汉语是中古汉语的主体部分,此期使用的连词可以作为中古汉语连词范畴的主要词项。因此,研究魏晋南北朝汉语的连词对于研究中古汉语的连词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此期的连词跟副词、介词等词类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系统深入地研究此期的连词又必须尽可能精确地确定研究对象。因此,从语法功能及语法意义两个角度,认真考察连词词项的分布环境,将起连接作用的副词及形似连词而实为介词的词项排除在连词范畴之外,就是深入研究此期连词的最重要的前提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今范围副词只有只、仅等寥寥数字,而古范围副词有很多不同的用字。如果以古音为线索,除了顾、仅外,大多读音相同或相近,可以看作同一个词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选用了不同的书写形式。用联系的视角来考察古汉语范围副词的不同用字,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掌握这些字。训释古字第一须避免望文生义;第二须避免少见多怪而怀疑古注;第三,须避免当注而未注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英语介词属于虚词,是重要的功能词,是造句组篇的重要纽带之一.考虑到英语介词的特点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英语介词的翻译大有讲究.从介词的动态和静态的角度进行对英语介词分类,再根据动态介词和静态介词的不同特点,探讨了英语介词汉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共时系统中共有单音副词373个。其中清代以前已有的副词316个,占现代汉语单音副词总数的84.7%;20世纪新兴的副词57个,占现代汉语单音副词总数的15.28%。清代以前就有的副词属于继承前代而来的,其中上古汉语中已见的183个,占现代汉语单音副词总数的49.06%;中古汉语中已见的47个,占现代汉语单音副词总数的12.6%;近代汉语中已见的86个,占现代汉语单音副词总数的23.05%。同时,在现代汉语单音副词中,有方言副词18个,占现代汉语单音副词总数的4.82%;书面语副词88个,占现代汉语单音副词总数的23.59%;单义副词47个,占现代汉语单音副词总数的12.6%。这种在一定范围内的定量分析研究,对于汉语词汇的断代研究,有划定大致范围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汉语历史上的处置介词主要有三个语义来源:"执持"义动词,"给与"义动词,工具介词;文献中使用最多的是第一类;但不是所有的"执持"义动词都虚化成了处置介词,比如"执"和"握"就没有,本文对其原因作了初步分析,并讨论了汉语处置介词的历时替换。  相似文献   

17.
副词是英汉语中的一种重要词类。英语副词的语法功能较多,接近实词,汉语副词语法功能相对较少,介于实词和虚词之间。总的来说,英语副词的词类地位高于汉语副词,但这并不影响它们之间的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发现,英汉副词在分类方法、构词方式、语法功能、副名关系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个性大于共性,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英汉语属于两种独立的语言系统及英汉民族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概念化方式。对比英汉副词的异同既有利于外语教学和英汉翻译,又有利于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8.
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英语某些介词的汉译方法主要有四种 :1)把某些介词结构译成汉语的进行时意义 ;2 )把某些介词译成汉语的动词 ;3)把某些介词译成汉语否定句 ;4 )把某些介词短语译成汉语的被动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化作为类型在春秋战国时确立,之后两千多年未有根本性变化,直到“五四”时才发生现代型。这是由于中国语言发生现代转型。语言是构成文化的深层的基础,语言转型决定文化转型。中国古代文化在秋战国时期定型亦即古代汉语在这一时期形成体系。古代汉语体系在深层上规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人物画深受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影响,强调"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画论等有关材料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对古代人物画在选材、表现的内容及在造型、空间、构图、比例和色彩的处理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是促成中国古代人物画独特图式形成的重要因素,它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