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农问题是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础性问题,土地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料和个体农户的基本生活保障.从根本上制约着农业的相关进程。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归根结底是利益博弈问题,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三者之问的利盘再分配,是一种制度非均衡一利益博弈一制度均衡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本文尝试借助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将影响我国土地政策的相关博弈因素细化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三部分,并对三方的效用函数进行剖析,从而对现阶段的土地流转制度作一系统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多重阻滞和推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中形成城乡交集的城郊结合部这一特殊场域,居住着大量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正在从农民向市民化转型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着城市适应力较弱、制度政策环境较差、人格尊严易被漠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困难等问题.城郊农民要从里到外变成市民,自身的观念、心理、行为方式要转变,外部的社会生存环境也要改善.因此,农民城市适应性的提升、以制度创新优化政策环境、农民人格尊严的维护、新生代农民市民化的推进,成为当前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邢慧 《创新》2009,3(8):74-76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出现可喜局面,但是非制度性参与增多、家族势力活动频繁、农民文化水平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意识薄弱等问题影响着农民政治参与建设。因此,必须从经济、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着手保证农民切身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应认清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凯之 《社科纵横》2010,25(12):26-29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有一个从实践到理论逐渐丰富与完善的过程。经历三十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检验,这一基本经营制度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农民和社会安定的基石,为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家现代化全面演进和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期,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这一基本经营制度,仍然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本文粗略梳理了从大包干以来农村经营制度形成的脉络,对这一制度的内涵、外延、核心与关键进行了思考,提出应从转型国家的国情事实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把握"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政策基石的深刻含义,为推进农村社会转型和真正造福广大农民提供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5.
论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有效地突破农民增收的瓶颈制约,促进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发展战略、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政策措施上有大的转变。要以市场经济为手段,促进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力度,弱化城乡二元体制;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为农民增收提供制度保证;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土地政策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变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时期,二是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时期,三是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实行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时期。第三个时期即新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成功的,对中国农村乃至整个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功不可没;但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农民对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有着不同的理解,这集中表现为对土地调整的强烈诉求.但是,随着村庄利益分化的加剧、村庄治理环境的改变,30年不变的政策逐渐具有了被严格执行的社会基础.显然,这种土地制度形态的形成并非是农民基于生产需要而主动要求的产物,而是国家政策塑造的结果.这种产权的建立方式在完成国家总体战略的同时,也有脱离农村社会的危险.为此,土地制度转型需要以时农村社会的理解以及农民到底需要什么的深刻认识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股份合作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影响至深。本文着重从指导股份合作制实践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为研究重点 ,注重各个时期的政策特点剖析和改革连续性以及政策矛盾性研究。股份合作制在我国之所以得到充分发展 ,得益于政策及时 ,得益于政策的连续性、规范性和适用性。政策的科学性和超前性进一步规范股份合作制的发展进程 ,这种政策与实践的互动过程 ,从一个侧面描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般进程  相似文献   

9.
农民的地权选择与农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度得到多数农民的认同。但是,当前农村的土地权属关系仍不明晰、不稳定,农民最担心和反对的是国家或集体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农民不仅要求土地承包权的长期稳定,还有实行土地私有化的愿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总方向应该是:完善土地二轮延包,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农地退出机制,实行"农地稳定、公地调整"的政策,建立农村地价评估机制,从而进一步明晰和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确保"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将长期保持不变,也就是永远不变"。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国家权威的建立,由国家赋予的法律和正式制度在农村已经确立了其地位。这是农村秩序与合法性的主要依据。但是对于农民的日常生活世界来说,法律和正式制度远离它们的生活,在农村的社会冲突中,它们更容易成为强势人群的武器,法律和政策并不能代表公正。处于社会弱者地位的农民往往得不到法律和正式制度的保护,农民在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需要在社会公正与合法之间找到平衡点,夹缝中的表达既是他们的一种策略,也是他们位置使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在实践中,各地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农民职业分化建立了不同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和农民养老保障的资金筹集来源是制度构建面临的两大难题.从我国农民创造财富的机会和财富实现程度视角来思考制度建设,可以为我们破解难题提供有益的启示.由于政策因素造成了农民创造财富机会的缺失和养老资源积累普遍不足,中央政府在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即针对农民创造财富的机会和财富实现程度来区分救济、福利、保险的性质,建立一个国家和农民直接对应、避免制度碎片化的统一框架.具体为:把农民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厘清国家在养老资金投入上的责任;根据农民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补助标准;不宜建立单独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对财富实现程度严重不足者,实行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12.
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原来僵化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已被打破,农村人口外出务工逐渐成为最具影响的社会经济现象。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松动,为了增加收入,人均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寻求生活方式的改变。制度的松动和耕地减少为农民外出提供了政策支持及形成了客观原因,而农民自身观念的改变则促成了农民外出的行动,二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设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从国内外农村土地征用及补偿制度比较及被征地农民缺乏养老保障的原因分析两方面综述了被征地农民问题,结合浙江省试点市土地征用与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现状,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方案进行设计,并在进一步分析和养老基金平衡测算的基础上,针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适应新型农民培养的公共政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传林 《探求》2008,(4):35-39
培养新型农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要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总体框架中来进行。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不仅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实现农民现代化的过程,而且也是相关公共政策创新的过程。围绕培养新型农民,政府需要在社会政策、教育政策和文化政策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农村社会保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正经历着更深刻的制度转型。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交织影响,北京市农村社会保障仍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突出表现在项目保障水平有限、统筹层次低、再分配效应扭曲、农民参保意识低、农民的缴费能力弱且分化鲜明、政府职能的部分缺位,以及对"嵌入性"制度环境缺乏具体的对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限制了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功能和政策效力,亟需在立法、财政投入、制度衔接方面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6.
纪文晓 《社会工作》2009,(18):35-37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特性及发展现状要求加强农村社会工作建设。这一现状可以概括为:供给严重不足和供给效率低下。当前要真正做到为农民、农村提供有效的、有保障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这个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于建立真正的农民组织,使农民成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主体。农村社会工作从价值观到工作目标、工作方法都有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特别是在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评估、培育社区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生产受到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制约,在产业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国家兴起了一场世界规模的农村振兴运动,日本也紧随其后。实现农村振兴通常存在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两种路径,前者备受关注,后者的相关讨论却不多。关于战后日本农村振兴社会政策路径的讨论可以归纳为"农民经济组织农村垄断地位政策"、"农村公共服务健全政策"和"农业的社会产业地位政策"。这些政策从观念和社会共识的形成出发,依托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农村振兴发挥了巨大作用。紧跟世界先进理念和思想潮流、使农民在社会政治中拥有自己的组织和代表,是日本农村振兴社会政策路径顺利形成、实施并取得巨大成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吴九占 《学术交流》2003,(11):78-80
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就必须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各级政府应当把城镇化列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较大范围内实施保持土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置换政策,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实行有利于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在小城镇建房和购房,实施有利于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的承包地管理政策,建立乡镇一级财政体制,建立完善的小城镇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报载,湖北省襄樊市农委最近在大院门口张贴了《关于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通告》,墙上的《通告》吸引来来往往的农民,有的农民从几十里以外的乡下赶来,用笔记本一字不漏地抄政策。农民从农村赶到城里抄政策,这充分说明新形势下广大农民政策意识增强了,知道利用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但是笔者转念一想,这些本应该让农民知道的政策,缘何还要农民辛辛苦苦从乡下赶到城里去抄呢?其中  相似文献   

20.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农民老年基本生活所推行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自1993年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来,抚州地区已有17.5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保险基金总额达到1057万元。这项事业一开始就得到了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但由于这是一项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新举措,目前还没有完全被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所认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以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