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以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在审美活动中人的视觉和听觉的不同特点,了解和掌握审美感官的特点,就可以在美的形象诉诸感官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可以更有成效地在美的世界里遨游。  相似文献   

2.
在审美活动中人的视觉和听觉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了解和掌握审美感官特点,就可以在美的形象诉诸感官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可以更、有成效地在美的世界里邀游。  相似文献   

3.
在审美实践中区别美丑的根本依据乃是快乐与否。在人体系统中,快感分机体觉快感、感官觉快感、中枢觉快感。决定美的快感只是感官觉快感和中枢觉快感。五官快感的对象构成形式美,中枢快感的对象构成内涵美。形式美是自由的美,内涵美是真善的美。对形式美的审美效果与审美频率成反比,对内涵美的审美效果与审美频率成正比。事物的整体美学属性由事物的内涵美学属性决定。美的规律,就是在普遍令人愉快的形式规律中求美以及向真求美、向善求美。  相似文献   

4.
唯视听是审美感官,似乎早已成为定论。如柏拉图、普洛丁、圣·托玛斯、黑格尔等人都把视听之外的感官排斥在人的审美大门之外;我国的李泽厚在《美感二重性与形象思维》一文中认为,视听以外的感官动物性因素很强,“难以形成审美感官”,蔡仪在《美感简论》中亦持类似见解。然而,本文所要提出的是:视听不是一个孤立的感官,假若把它们从其它感官中孤立出来,它们不是审美感官。从对客体的反映来看,审美是主体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照;从主体本身来看,如格式塔心理学所倡,它是主体各感官与各种关系所构成的一个审美“心理场”;用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观  相似文献   

5.
论美感的审美心理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模式和美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审美经验型、审美观念型和审美理想型不同层次审美心理模式及其审美欣赏型、审美分析型和审美评判型不同层次美感的基本特征,进而考察了具有不同审美心理模式的审美主体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形成不同的审美过程,产生不同的美感的审美心理过程,以及美感与审美心理模式、审美对象、审美过程的相互对应关系,描述了审美主体在审美心理功能作用下美感的产生、持续和强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夏夫兹博里最早从主体自身出发提出审美不涉及利害的思想,他在上帝退场和理性自律兴起后将情感当作了道德的根据,将这种情感称为“道德感”,是通过内在感官以直觉的方式获得的,并将审美看作是通过“内感觉”实现的直觉快感。在摆脱了形而上的束缚后,从主体出发的无利害的审美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7.
每读杜牧的诗,不管长篇五言,或者短篇七绝,总能使人开阔胸襟,豪情激越;使人爱不释手,如醉如痴,使人获得无限的愉悦和美感。康德说:“审美的快感和理智的快感二者的结合对于审美趣味确实有益处”(《判断力的判断》。杜牧的诗,为什么达到如此高的成就?如此美的境界?这不能不同诗人的美学观有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谈审美关系     
审美经验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对审美关系的研究,审美关系涉及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的感知之下得以显现,审美主体获得美感又依赖于审美对象的存在,因此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美感理论研究中,代表中国美学研究主流的新实践美学在美感研究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超越了传统的美感理论:第一,在研究思路上,克服了反映论美学循环论证和旧实践美学局限于美感源于物质生产实践这个单一纬度的缺陷;第二,在实践和美感关系的认识方面,强调只有自由创造性实践才是美感之源;第三,在实践向美感转化之途中,肯定审美意象的中介作用;第四,在主体感受方面,肯定美感是对主体有价值的满足感、愉快感、和谐感和自由感。  相似文献   

10.
山东大学的美学家王祖哲先生的大作《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兼论美学即是艺术哲学》(以下简称“《概念分析》”)是一篇颇具分析美学风格的论文,文中逐一审视传统美学中最重要的五个概念,即“快感、美、美感、审美、艺术”,分析颇为深入,读来大为受益。自然,世上并无完美无缺的论文。若要挑剔一番,  相似文献   

11.
在欣赏和创造的过程中,客体的形式及其所体现的内容与主体的内在尺度相适应,即客体的形式及其所体现的内容符合了主体的内在尺度,就能够激起主体的美感。能够激起美感的客体才是对象,也才能够体现美的规律。对象以感性的形式呈现给主体,而主体以自身的尺度接受适合自身尺度的对象,所以,美是尺度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学的发展吁求以人为本位,对审美活动作一以贯之的系统阐释。美是一种意象,是第一世界的具体事物状貌与第三世界的相关化观念在第二世界(心灵)中融汇而孕育出的体现人类生存完满性的形象。美的本体结构吻合人类的心灵结构,是具有三层面、两系列的多面体。形式美、科学美、道德美、宗教美等各自展现了美的不同维面,壮美、弱美、丑则是美的本体结构的变异。悲剧、喜剧、荒诞等属于复合形态。审美感是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心灵状态与心路历程,它是其它各类情感冲动的平衡与中和,一般经历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三境层。如果说趣味、标准、理想一道构成主体的审美判断系统,那么,感知、理解、想象则构成主体的审美能力系统。审美复归人的全部本质,促进定满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涵泳与妙悟--接受主体参与意境创造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涵泳是接受主体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 ,是感知、想象、联想和理解等心理机制交替活跃的综合心理活动 ,涵泳的结果是艺术意境的深层凸显 ;而妙悟则是在涵泳的基础上对接受对象内在意蕴的瞬间洞悉。妙悟的特点是以渐修为基础、富有直觉性和瞬间性。涵泳和妙悟是接受主体参与意境创造的两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书法艺术在创造书法意象的时候 ,书写的总是一定的文辞 ,这就使书法艺术既表现书写的形式所表现出的美感———书意美 ,又表现文辞内容所蕴含的美感———文意美。书法艺术书意美与文意美二重美感的契合 ,构成了书法意象美的整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审美需求和观念表达的问题进行评析。在文化艺术多元化的格局下 ,以往的审美需求和观念的表达都在重新解构 ,用传统的“架上绘画”和单一的艺术观念下形成的审美趣味 ,面对着现代艺术更丰富的表达形式而显现出既定的审美习惯的单一性。当代的艺术创造者和艺术接受者 ,不但在创造理念和创造形式上要有前沿性和开拓性 ,同时在审美理念和审美取向上更要有前沿性和开拓性。在传统的价值取向上注入新的视觉经验与生存经验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性的主体到后现代性的主体,从审美主义的主体到消费社会的消费美学的主体,主体的命运俨然一曲死亡与复活的变奏曲。福柯反对现代性的主体概念,宣告了“主体之死”,但他晚期的生存美学则关注人如何将自己构成为主体,借助审美的创造性、灵活性、叛逆性等特质寻求主体性的可能,丰富了主体性的内涵。因其针对现代性理性、知识、道德主体而倡导感性、身体等,福柯的审美主体常常被比附为消费社会中的欲望主体、身体主体。但是,消费社会中的主体失去了对消费权力系统的抵制而成为驯顺的消费符号,按照福柯的思想只能说是主体的再度死亡。主体的再度复活既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福柯的审美主体不失为对主体的客体化命运实行疗救的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17.
德国诗人、戏剧家和美学家席勒的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席勒的悲剧观是在克服当时德国文坛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寻找悲剧快感产生的原因,反映了历史的进步。我们把握席勒的悲剧观,不但对认识西方悲剧的审美特征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建立当代中国悲剧理论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认为意象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 ,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意和象的关系类似于计算机科学中的编码和解码 ;意象的升华形成意境 ,是靠妙悟 ,而不是凭直观获得的 ;意象有虚有实 ,虚实相间 ,才能既有理可循 ,又思而无穷 ;意象在作者心中 ,意境在读者心中  相似文献   

19.
摄影文学以其自身的独特性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转型期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构造进程中。语言的张力和画面的辐射共同构成了阅读的审美磁场,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审美机制,刷新了现代人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这意味着人类审美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审美的三维性创造了语言的意义间隙,语义的间隙又拓展了意蕴的空间。诗性智慧将理性精神贯注于感性形象,不同的活力内涵又造成了意义能指差异系统,最终构筑成摄影文学繁复的表意空间。  相似文献   

20.
法律之美的研究,一直以来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之不足,从而大大降低了法律美学研究的价值。法律内容美是指自然人依据自身社会生活实践,以法律规制为对象,通过主观感知所获得的理智满足感和心灵愉悦。其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审美对象的抽象性和审美标准的历史具体型(时效性、地区性、阶层性)。判断法律内容美的标准是:“质”标准--是否以应然为价值取向;“量”标准--是否最大程度趋同于应然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