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何直儒 《社区》2009,(16):58-59
澳大利亚为了预防犯罪和减少犯罪,借鉴了美国、英国等国打击犯罪的先进经验,努力研究和发展社区警务计划,并在各州推广,逐步形成了具有澳大利亚特色的社区警务模式。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为了预防犯罪和减少犯罪,借鉴了美国、英国等国打击犯罪的先进经验,努力研究和发展社区警务计划,并在各州推广,逐步形成了具有澳大利亚特色的社区警务模式。在澳大利亚,邻里联防是警方开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第四次警务革命的重点,社区警务战略对传统警务战略的扬弃主要体现在一系列警务基础观念的深刻变化上。社区警务的基础观念包括:犯罪预防是警务工作的核心和基本任务;社区是犯罪防控的重要阵地;群众路线是社区警务的根本工作路线;警务基础社会化是社区警务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暴力化、智能化、成人化等特点,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是社会环境不良,家庭、学校教育缺失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预防犯罪还应该注重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这样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被害预防是一种以被害人或潜在被害人为视角的犯罪预防。被害预防是犯罪预防理论的有机组成,也是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被害预防是在分析犯罪被害因素,总结被害规律的基础上来实现预防犯罪的。犯罪被害因素有被害社会因素、被害时空因素和被害人主体因素,其中被害人主体因素是对犯罪最起作用的因素。被害预防的路径是:被害预防意识的培养;建立被害人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和被害人补偿制度等法律制度;组建被害预防的专门机构。  相似文献   

6.
美国热点警务模式:经验、教训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重视警务策略的研究,热点警务或者说以地点为基础的指引性警务干预逐渐成为警务部门的核心策略。一系列热点警务试验也蓬勃开展起来,并量化评估证明了热点警务模式在打击和预防犯罪上卓有成效。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着城市犯罪的压力与警力资源严重匮乏的难题。对美国热点警务的经验及教训的认识有助于建构未来科学化警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转轨时期四川农村社会不稳定的现状、原因及其制度上的障碍,从社会的犯罪预防的法律分析路径入手.提出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及其预防措施:(一)加强预防犯罪.从意识建设入手.继续深化普法建设;(二)加强中国特色的预防犯罪的措施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运用;(三)注重对农村社会的特殊刑事政策的运用,区别对待个别预防和一般预防;(四)注重农村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结构和犯罪现象的关系;(五)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民政治经济状况,消除犯罪的谤因.  相似文献   

8.
常秀娇 《南都学坛》2012,32(3):81-85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2007—2009年办理的未成年人和在校生强奸犯罪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强奸犯罪的数量呈直线上升、北京籍犯罪情势严峻、强奸犯罪被害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差等特点。究其原因是多元的,包括中国性教育桎梏以及父母与孩子沟通障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缺乏正确引导、外来务工青少年"性压抑"、城市管理缺位等。预防青少年强奸犯罪,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发挥教育的预防作用;学校应严抓不懈,专项开展性教育工作;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维护子女的合法权益;监察机关应发挥预防犯罪职能,综合治理青少年强奸犯罪。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犯罪现象的分析,表明了犯罪是一种社会病态现象,它源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危害于社会.揭示了犯罪的社会预防的重要意义,犯罪预防是人类社会对犯罪这一社会病态现象采取的一项根本对策.对犯罪进行社会预防旨在说明刑罚本身不能根除犯罪,要减少或预防犯罪在于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并提出了犯罪的社会预防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区警务是世界第4次警务革命的产物。人民警察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范,共同维护社会治安是我国社区警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当前我国社区警务建设中群众工作的现状,笔者对长沙市部分社区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当前我国社区群众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加强我国社区警务建设中的群众工作,社区民警应通过加大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的力度,加强对群众的组织工作等途径来开展社区群众工作,共同维护好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11.
社区矫正制度根基有三:一是社区及功能理论,二是新派理论,即刑事实证学派社会责任理论,三是刑事理性。社区矫正的事实基础在社区,社区的教化功能是矫正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现阶段中国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组织、协调,社区参与、矫治、帮扶的矫正模式,既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社区矫正自身演变的轨迹。新派理论主张通过矫正实现对犯罪的预防,在犯罪处理对策上注重将刑法刑事政策化,其与社区矫正之间是根与叶的关系,后者生发于前者。刑事理性把人当成人与使人成为人的观念影响着社区矫正的正确走向,是社区矫正的价值归属。  相似文献   

12.
刑法目标是最小化犯罪的社会成本。以许霆案为例,判处无期徒刑意味着将预防犯罪的责任几乎全部归于犯罪人,旨在以刑罚的强大威慑力维护银行资金的安全,但却不利于激励银行采取措施预防犯罪,因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双边预防机制,徒增社会成本。反之,减轻许霆的刑事责任则将预防犯罪的部分责任归于银行,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积极预防此类犯罪,确保ATM系统的正常运行。这既有利于减少预防犯罪的成本,又能促进银行积极改进服务,确保交易安全,为消费者乐见。此乃公众普遍认同该案重审判决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犯罪人与正常人的“同一性”,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为人作为理性人所实施的犯罪应该看作一种理性行为,行为人基于效益、机会成本、边际量和风险承担的考虑来决定是否实施犯罪以及是否继续实施犯罪。研究犯罪就是为了预防犯罪,运用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对犯罪心理的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14.
社会管理创新本质是在新旧社会管理模式交替过程中对社会管理方式与机制的不断尝试。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既是其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领域,也是其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在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检察机关理应积极顺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关口前移、开展源头治理的社会管理理念,尤其注重基层社区检察职能的发挥,以破窗理论为视角,拓展工作领域,把对犯罪的微观控制融入进社区环境的治理以及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上,有效地采用刚柔并济的社会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基层检察室对社区警务工作的影响与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内地与港澳地区的跨境毒品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此需要针对此区际毒品犯罪特点,完善内地和港澳地区联手打击毒品犯罪机制。在"一国两制"的框架内,制定适宜三地刑事司法协作的统一刑事政策,进而推动内地与港澳地区法律实现效益对接;在加大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同时,注重平衡打击毒品犯罪与保护人权之间关系;突出警务合作,完善两地警方司法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大学生犯罪被害预防体系中的重要参与主体,高校犯罪预防与大学生个体犯罪被害预防同为大学生犯罪被害预防的两个重点。大学生犯罪被害预防体系中的高校犯罪预防措施,主要体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犯罪被害预防教育与管理、大学生被害信息的有效利用以及高校为防止大学生被害而采取的犯罪情景预防措施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17.
康树华 《南都学坛》2008,28(3):72-77
犯罪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新中国创建,经历了否定、复苏与深化阶段,并逐渐成熟。它既研究犯罪行为,更研究违法和不良行为,认为犯罪是特定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从人的存在去研究人的意识,从而庄严宣告犯罪是可以预防的,人是可以改造的。因此建设学科的理论体系,总结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预防犯罪的有效途径,完善治理犯罪的方针、政策和法律,建立各种预防犯罪的措施,则成为我国犯罪学研究最为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犯罪心理预防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当犯罪心理学揭示了犯罪人的一般心理特征之后,便需要按照规律予以抑制和预防。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犯罪人一般的心理特征及犯罪心理预防的特点、手段、方式方法及其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犯罪欲抑制及其心理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犯罪的原因系统中,犯罪人的主观因素是犯罪个体原因之一,而犯罪欲则是一切故意犯罪产生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前提。抑制犯罪欲是犯罪心理预防的根本,要抑制犯罪欲,必须通过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从根本上提高人们控制、纠正自身犯罪欲望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无法有效控制自身犯罪欲望的人,应加强条件预防,从外因上预防犯罪。针对已经违法犯罪的特殊群体,加强有效的特殊预防,减少其对社会反复进行危害的可能性。在大力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今天,不仅要在理论上探讨罪因,更为紧迫和重要的是把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尽快运用于实践中,采取各种直接或间接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论被害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被害人学的诞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犯罪的认识,被害预防成为预防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害人的被害性包括诱发性、易感性和受容性.被害预防应当以被害性为基础,开展经常性的被害调查,为被害性高的人群提供预防被害的心理与技能训练,为被害人提供国家补偿与心理治疗,全面地预防被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