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时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许多虚假信息与不良信息也有了可乘之机,因而对受众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受众自身的媒介批评在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介批评是广大受众发表意见、交流感想、认识大众媒介的正、负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交流与互动。因此,如何加强受众的媒介批评意识和能力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媒介环境及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对受众、媒介、政府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电视剧是伴随着电视媒介所成长发展起来的媒介产品,它以声音、图像的播映手段,通过诉诸感性的手段影响着受众的认知、思维与行动。因而,电视剧对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与引导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对《甄嬛传》和《大长今》的对比分析来阐述电视剧塑造主流价值观的功能,它造成主流价值观的缺失以及缺失带来的影响。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要创作出带有主流价值观的电视作品。  相似文献   

3.
网络作为新媒体,汇聚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人性化、能真正实现平等交流的传播方式。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具备了网络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合理、健康、有效使用互联网信息为自身发展服务的能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呈现出理论素养、道德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及新媒体运用能力较弱的特征。针对这一状况,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充分利用和不断构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媒介互动和媒介制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发展呈现出信息传播对象“普泛化”、信息传播手段“交互化”、信息传播内容“草根化”、信息传播效果“快速化”等特点。“媒体生存”已经是当代社会的一种现象,也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种基本形态。高校应该对新媒体的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传媒素养教育工作机制,使其具备足够的素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出有效的策略来提高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传播科技与新资讯媒体的加速发展、运用和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对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对网络时代大众媒介素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网络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6.
记者是我国电视新闻事业发展的产物,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促使行业内分工进一步细化,同时,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迫使我们的记者频频出镜,以满足电视受众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本文分析了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到底应该具备那些基本的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车载移动电视支持移动接收,受众在移动过程中通过接收终端可以收看到电视节目。该功能可以在公交车、出租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各类流动人群中广泛使用,不仅扩展了传统电视的有效传播范围和影响区域,更突破了传播时空的局限性,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类信息,满足了人们的资讯、娱乐需求。移动电视介于广播、户外媒体和传统电视之间,既具有自身的特点又兼具三者的优势。本文重点讨论移动电视运营概况、运营竞争状况以及市场发展态势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及自我发展、乃至终身学习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网络信息环境已构成高等教育新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发生了很大转变,学生的传-受角色也发生了转变。在信息媒介素养教育的课题里,学生具有信息媒介素养教育环境里的受者和传者。学生首先是一个受者。在信息素养教育环境中,他只有首先学习了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工具,正确认识网络媒介的特性,接受了相关的知识教育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传者——传播和论证他的观点。因此,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形成单次传播模型和二次传播模型。  相似文献   

9.
作为电视媒介与受众的“红线”,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直接关系到传播效果。本文从电视播音主持言语表现力的内涵、语言表现力的规范、语言表现力的职业标准、语言表现力的创新四个方面来浅析电视播音主持的语言表现。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其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媒介素养如何提升是摆在所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巨大问题。本文以身处高校思政教育一线的辅导员为例,提出了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提升的几点措施,以期有助于我们深入开展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日常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媒介。但是,网络由于自身存在着一些缺陷,使得人们在网络环境下就缺失了一种道德制约。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就总体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需要平等的交流。而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旨在分析造成这种网络道德缺失的主要成因,以便有针对性的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不可或缺的一种沟通工具。我国的网民人数在不断增加,青少年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丰富多彩的社会怀有很强的好奇心,而网络恰恰以其传播特点优势极大的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所以,青少年这一网络群体逐年递增。然而,于此同时不断上升的青少年网络犯罪也成为了社会的一大问题。探究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以及针对成因提出解决对策,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祖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对新闻及新闻媒体批评的研究,是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新闻传播强烈反思的结果,是保证媒介良性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在强大的媒介主体面前,批评的力量稍显单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科技馆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科技知识普及方式.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本文分析了科普知识传播的特点及传播方式,并且针对青少年好奇心较强、善于触及新鲜事物的特点,深入探讨互动性的科技知识传播方式,增强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普服务的能力,提升青少年科技知识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依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实践的路径探索”这一人文课题,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新闻传播队伍与传播内容为研究对象,以“立德树人”“德育教育”为出发点,以新闻队伍专业化建设为视角,对于高校新闻媒体的内容传播、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与素养、新闻受众媒介使用情况三方面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当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新闻事件剖析与思想价值引领;媒体宣传方式与高校形象打造;学生记者队伍的建设与专业化培养三方面对新闻队伍专业化建设建言献策。使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适应未来媒介传播环境,并借鉴互联网思维,构建高校新闻宣传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是人参与社会的重要依托,英语作为信息载体的重要意义也不言而喻.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我们了解世界,开阔视野,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与世界的联系的重要桥梁和媒介.而英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它能“帮助我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这几大主流媒体在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变换着主要传播媒介的位置。广播具有空间的优势,报纸具有保存可选择的便利,网络则具有更新全面与迅速的优势。但是,广播电视作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它在语言方面的影响力上则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初,主持人节目作为广播电视改革的一种产物在我国电视屏幕上兴起。我们对主持人节目的传播特色及主持人职业特点的认识,必定要经过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现象到实质的过程。因此,本文将对主持人的特点和主持艺术进行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8.
英美文学是我国英语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人文素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个人能力以及思想品质,是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英国与美国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英美文学教学,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见识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学,本文就英美文学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网络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传统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介"。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对国家事务和社会活动发表观点和建议,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当对网络舆论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不断地进行法律规制和正确引导,使网络舆论真正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王苏 《人才瞭望》2009,(9):68-69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而青少年心理特征决定了这个群体的品德状态呈现出弹性大、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把青少年品德教育纳入人才开发的视野,规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以期提高青少年品德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