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矛盾的斗争性有无条件性和矛盾的同一性是否贯串于矛盾过程始终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列宁所讲的“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的原意进行了辨析。文章指出,应当划清“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与“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这两对概念的界限;作为矛盾本身两种属性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并无相对、绝对之分。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们哲学界把矛盾的同一性和统一性看成是一个概念。最近,有的同志提出辩证法的“同一性和统一性不是一个概念”。那么,究竟辩证法的同一性和统一性的含义是什么?二者的关系如何?本文想就这两个问题作以探讨。(一)关于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明确指出:“与自身的同一,从一开始起就必须有与一切别的东西的差异作为补充。”(《自然辩证法》第193页)显然,“同一”是作为“差异”的对立物出现的,同一指的就是矛盾双方的“同”。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说:“同一性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即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但理论界有些同志却持不同看法,认为统一性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他们把对立和斗争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认为“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差异性和斗争性是一个意思”。我们认为,对立与同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对立与斗争是不同的概念,不容混淆。斗争不是矛盾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对立性和同一性这两种基本属  相似文献   

4.
社会本体论是当代形而上学和社会科学哲学的前沿领域之一,围绕社会实体的物质构成与物质组合论题,“云景观”的一系列思想实验成为该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并由此形成了两条进路:一是分体论分析,它关注事物的组合是否受到某种限制;二是同一性分析,它关注时空偶合对象是否存在某种同一性标准。然而,基于分体论同一性的主流立场难以回应来自“构成无需组合”以及“构成并非同一性”这两个原则的挑战。分体论同一性的两个方面都假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因此关于云的稳健实在论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相对类别同一性”概念,为此需要引入“可能世界”的概念。借助爱泼斯坦社会本体论中的“锚定-奠基”模型、巴恩斯的“本体论涌现”以及达斯古普塔的一般主义等理论资源,能够克服主流立场背后预设的还原论和个体主义倾向。由此观之,对“云景观”的这一探索路径不仅适用于诸如云这样的自然种类,而且能有力地刻画社会事实和社会群体的本体论特征。同时,社会事实和社会群体的“云景观”思想实验还必须基于对分体论同一性论题的拒斥。  相似文献   

5.
“同一性”是人类不同精神文明形态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共同回答。人的“同一性”追求在现实的民族精神中演化为“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追问和“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追问。由于这两大追问彼此交织在一起,对这两大追问的现实回答又凝结为伦理道德相统一的道德哲学问题。基于“精神”的本性以及“情”的合同性与“理”的别异性等独特的精神哲学功能,伦理和道德相统一的动力正源于“情”与“理”的统摄互动。而在伦理、道德相统一的过程中,也成就了“情”与“理”由应当统一到必然统一的“精神”形态。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中提出客观真理概念。由此哲学教科书也设有“客观真理”一节。这就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真理和客观真理是两个真理概念。那么,列宁的客观真理是否是真理之外的另一个真理呢?这就有必要认真研究列宁的客观真理的涵义以及列宁为什么要提出客观真理。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是没有相对、绝对之分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论断是由列宁首先提出,并为毛泽东所进一步发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一定意义上应该是同时绝对或同时相对的,在同等条件下区分为一个相对、一个绝对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8.
拜读全国现行各种版本的哲学教材,发现全都把对立和统一与斗争性和同一性打了等号,众口一辞地认为,对立就是斗争性,统一就是同一性,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就是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如中国人民大学肖前等同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对立和同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即是对立和同一,矛盾规律即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为斗争性,矛盾的同一(统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正确地理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就是要正确地理解同一或同一性、对立或斗争性这一对范畴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又如全国  相似文献   

9.
我国理论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争论较大,为了准确、全面、正确理解这个规律,有必要追根求源。本文就黑格尔如何系统论述这个规律、恩格斯又如何批判继承并发展这个规律作一些探讨,以期有利于统一认识。一、黑格尔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论述(一)“具体概念”是黑格尔逻辑学的基本概念。他认为,最后认识和把握“具体概念”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不同规定之统一”,而且又是“对立面的统一”。从“具体概念”的“正”方面到“反”方面,再从“正”、“反”两者到具体统一即“合”的过程中,如果“正”、“反”两方面彼此不相干、彼止孤立、隔绝,“正”方面没有“潜藏”者,“正”是不能推演出“反”来的,“抽象的同一性”中也是推演不出“差异”来的。因此,黑格尔反对抽象的同一性,而主张具体的同一性。黑格尔  相似文献   

10.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对"矛盾动力论"进行了更具体的考察。他认为:矛盾中对立着的双方或同一事物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在内因外因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且内因始终在矛盾转化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由此推动着矛盾转化和事物的不断发展。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左传》中有“与立”连用的句子共两处,诸多注书对这两处“与”的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同一本注书中对其也是随文释义,这违反了词义的同一性原则,“与”有“一起承担”,“参与”之义。本文认为,“与立”连用中的“与”就是“参与,共同做某事”之意,而不可译为“辅助”,“自立”等。  相似文献   

12.
“两手抓”与毛泽东的“两点论”李克武过去往往把“两点论”只看作一般工作方法。其实它通俗易懂地和“一分为二”一样表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刻内涵。应当说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这也是对哲学史上矛盾学说、特别是对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和“辩证...  相似文献   

13.
是否承认“偶然同一性”,是当代西方逻辑哲学与语言哲学领域长期论争的焦点话题,争论集中于仅仅使用专名进行表达的“同一性陈述”之上。偶然同一观对必然同一观的反驳成功与否,关系到“严格指示词”等一系列专名理论能否成立。梳理双方论争的主要问题,有助于澄清论争的关键之处和各自背后的合理性依据。明确实体-实体关联与实体-属性关联之根本差异,既能为必然同一观提供新的辩护,也能为化解纷争提供新的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哲学界,“斗争性”这一概念,是与同一性这个概念相对应,作为矛盾的基本属性而使用的一个哲学用语。我以为“斗争性”这个提法是不确切的,应以“差异性”这一科学用语取代之。今提出如下粗浅看法,请哲学界同志们指教。(一) 首先,我们考察一下差异和斗争这二个概念的涵义及其在矛盾发展过程中的情形。所谓差异,从广义来说是事物之间的区别,从狭义来说是事物内部存在着二个互相区别的方面或因素。这里讨论的“差异”是指后者而不是前者。那么,什么是斗争呢?所谓斗争,就是对立面的相互冲突,是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它是  相似文献   

15.
在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讨论中,对“真实”这个概念的理解颇多分歧,以至有人认为这“是个含义不清的概念”。其实只要把这个概念的哲学含义弄清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哲学上,真实的涵义是丰富而确定的,主要有两个,第一,真实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东西。真实、现实、实在、存在是同一层次的概念。黑格尔说,他那个时代的人们就把“外在现象世界和内在感性世界通常称之为‘现实’、‘真实’和‘实在’”。列宁也认为凡是现实的、存在的就是真实的。他说,“外部现实是真实存在着的东西”,“真实即客观实在”。而存在是最高的、最普遍的概念。物质是客观存在,人的精神、思维也是客观存在,所以真实既指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这是对真实的最普泛的理解,是真实这个概  相似文献   

16.
同一性概念是个人同一性研究的理论前提。 在对个人同一性问题的讨论中, 洛克强调个人同一性的标准在于意识而非心灵实体或物质实体的同一性。 鉴于洛克的这一立场, 研究者们试图使用相对同一性的概念来解读洛克的同一性理论, 从而避免 “ 个人” 与 “ 实体” 两个概念之间的理论张力。 本文结合洛克的文本来澄清其所主张的类名依赖论题, 并论证了洛克主张绝对同一性理论; 而个人同一性的标准之所以不在于实体的同一性, 乃是因为个人是复合体。  相似文献   

17.
“有机体”和“有机观”是朱光潜前期著述中经常出现的两个概念,考察朱光潜前期著述中这两个概念的使用,最早是在1927年,最迟是在1944年,朱光潜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相当广泛,涵盖了政治观、社会观、人生观和艺术观等多个方面,稍显驳杂,但仍然可以梳理出朱光潜使用的两个维度:历史史实与认识指南。从这两个概念的使用情况来看,朱光潜前期并非是西方意义上的一位“现代学者”,而是一位“近代学者”。  相似文献   

18.
读了《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第3期发表的罗贵秋同志《谈“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概念》的文章后颇受教益,又感到有些问题。该文正确地指出社会经济形态不应排除生产力,但却认为社会经济形态中也包含上层建筑,进而把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两个不同的概念看作是没有区别的同一概念。我认为,这种见解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赋予社会经济形态概念的内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不包括上层建筑;而赋予社会形态概念的内容则是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因此,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9.
万象在同一性结构中变幻,变幻将万象归于同一性结构中,因变幻而产生差异,又因差异而谋求同一性,差异性和同一性是二元对立的统一体。据此,在心理学领域,将“解构”归于“结构”之中,谋求具有差异的心理学话语的同一性结构是可能的,而这种同一性结构形成的思维引力是一组抽象关系,这使原有心理学概念的结构被延异,与解构主义不同的是,心理学概念的结构是由多个具有差异的结构和一个同一的结构同时在场。  相似文献   

20.
顾骧先生在《随笔》2007年第5期指谬,他说:“等额选举”是一个复合词,由“等额”与“选举”两个概念、两个词组成。“选举”又可析为“选”与“举”种属关系复合词,古代所谓“选贤举(任)能”是也。形式逻辑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对同一关系而言),不能同时用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A”和“非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