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活动的中介或中介物,它本质上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物质、技术、符号和人;传播新闻的媒介是比较固定的和专门的,而传播文学的媒介则呈现为多样化。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学有时本身就是传播的媒介,而新闻不具备这方面功能。文学传播中,更多的是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往往表现为交叉关系。中国古代传播文学的媒介主要有龟甲兽骨、青铜器、石,以及写本文学媒介中的竹、木、帛、纸、雕版、墙壁等。  相似文献   

2.
传播的历史是一切历史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文明成果的积累和传播,都有赖于传播媒介,媒介、媒介形态及其媒介的使用状况是人类社会众多变化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传播媒介的性质决定着传播的特征和传播的实际效果,进而极大地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媒介形态即传播媒介本身比传播的内容更重要,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根本、更深远。文化出版在人类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媒介形态与出版方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媒介形态嬗变必然导致出版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即生产力的发展——媒介形态的变换——表达方式的解放——出版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陆游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史上的印刷媒介文学传播时代。在这一时代,文学传播的各要素均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同时词体文学也已经完成了尊体意义上的变革,这些都影响了陆游的词作和词体观念。在陆游的词论和词作中提示了其时文学传播尤其是词传播的丰富信息,比如渔歌菱唱、宴乐酬唱、寄赠酬唱、词集刊刻等传播方式甚至为词集题跋作序进行传播推介活动等在陆游词论和词作中均有表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文学传播已经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由“原子”形式向“比特”形式转变。这里的“原子”,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质,而“比特”可以理解为数字化虚拟技术。换句话说,文学的传播已经摆脱了报纸、书籍等物质化传播媒介的束缚。向以电视、网络等电子传播媒介转变,那么在这种新的媒介变革和背景下,文学的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究了先秦时期文学传播主体的流变,从历时性角度考察先秦每段历史时期的文学传播主体的变化及差异。同时,从共时性角度探究不同时代的文学传播主体的身份、宗旨及传播目的,对先秦文学传播主体进行考述,对于推动中国学者在传播学视域下进行中国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传媒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转型是和传播媒介密不可分的,媒介在其中甚至起到关键性、主导性作用.检视文学的发展即可印证这一点.从口耳相传到刻在甲骨之上,文学克服了声音稍纵即逝的局限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从而成为历史性存在,纸张的使用和活字印刷的出现又使文学在共时性维度得以大面积传播,从而扩大并巩固了文学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影响.上世纪中期,电视的出现标志着电子媒介时代的降临.而电子媒介在半个世纪不到的时间里就迅速奠定了传播霸主的地位.就文学而言,影像代替了文字,"读图"代替了"读书".传播媒介优劣强弱的抗衡结果让人为文学的命运哀怜叹息、惶惑迷茫,"文学终结论"和"文学性蔓延"论联袂而出,看似命题相反,实则都是对文学边缘化状态的焦虑表述.  相似文献   

7.
基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媒介不仅改变了文学传播与媒介的性质,还重新创造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并由外而内地修正了文学的谱系与生态,文学已不再是一个本质性的概念。在媒介时代,从工具理性向功能主体转换的媒介,在消解文学的同时更在建构文学,成了重构现代与后现代文学的“原点”。媒介绝非物性与技术性,它内涵诗性的基因与审美的质素。  相似文献   

8.
文艺离不开传播,文艺传播离不开文艺传播媒介。按照文艺信息传播过程和文艺传播功能,文艺传播媒介可分为文艺信息符号媒介、文艺信息复制媒介和文艺信息传播媒介。理解和掌握不同文艺传播媒介的特性,是搞好文艺传播、提高文艺传播效能的重要前提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受众阅读活动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当代文学传播深深地打上了大众媒介的烙印,传统的文学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进入视觉传播时代,“蒙太奇”、“比特”成为了世界通用的传播语言,原本多元化的文学文本在技术层面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致性,这使得传统的文学受众在阅读文学文本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特点。本文将传播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考察当代文学受众阅读方式的变化,研究当代受众在文学阅读中显现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不同传播媒介对写作主体自我建构的作用,从传播的角度进行分析阐释,认为媒介方式决定了写作自我建构的方式,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使写作自我随着语境的不同而一再被重塑,媒介不仅以工具功能在自我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以其所增长的文化功能给自我建构以影响,写作者必须建立解读媒介方式与内容的思辨模式,超越传播媒介的局限,以确立写作自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造成文学变迁的因素很多,其中媒介变革的影响是巨大的.就媒介形态的发展而言,从远古到今天,其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关于这一点,西方不同学者包括中国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分类标准.但不论哪一种标准,都可以从其演变过程中透视出媒介变革对文学变迁的影响.首先,文学作用于接受者的体验和感受效果会发生改变;其次,文学创作和传播主体伴随着新媒介的出现会不断改变;再次,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和角色也发生了变异.在当今数字媒介时代,如何看待经典文学的命运,如何促进文学的新生,这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学活动是一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文学作品的生成与传承受到多重元素的规约,其中媒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作用于人类的感官,从而对意义世界进行不同比率的感官塑形和改造,口语、文字、印刷术的发展在赋予文学作品多元化传播的同时,也使得作品本身演化出多维度的审美转型。由口语到文字,再到印刷术媒介的演进,本质上是书面视觉媒介颠覆了文学作品传播既定的语言化格局,在推动文学文本视觉转化的基础上,对作品本身的生成途径、审美内涵、接受机制以及经典的评判模式,都带来了全局性的改写。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文学与现代传媒的对接,有着重要的历史传承意义,同时也对电子媒介语境下的文学研究有着现代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学传播动因的研究,是建立古代文学传播理论的关键.从传播客体而言,文学传播的动因即文学创作的动因.从传播主体而言,文学的性质和审美价值决定着其传播的性质和方向.本文以上古文学创作和传播动因的描述,来初步探讨古代文学传播动因,企图搭建古代文学传播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4.
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改革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曹萌教授就是运用这组关系实现了他多年的学术理想。从2002年发表《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到2006年出版《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传播研究》和四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汇编》,可以明确地见出,曹萌的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工作正由启动嬗变为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以开拓新学术领域为目标,以特定研究方向为突破点的学术上的荜路蓝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媒介控制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制度对传播媒介与政府的关系,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关系问题的控制。当前,我国面临着媒介技术外来性、受众身份变化、各种势力角逐互联网以及传播者管理能力等问题,产生了种种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的现象。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媒介控制要以此为据,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经典存在方式由神圣高雅走向交互通俗。这为文学经典在当代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导致了文学经典去经典化与被边缘化的隐忧。文学经典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出现交互化、影像化、碎片化特点,进一步导致了文学经典的泛审美化。这呼唤着我们明确文学经典的标准,坚持正确的文学审美原则,并充分利用电子媒介的力量,为文学经典的存在与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与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初步建构的历史经验,从传播学视域考察,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传播者的优秀品质和高超的传播艺术;对传播受众的重视及其媒介素养的提升;注重传播媒介的选择和优化组合;传播信源本身的强大生命力及其中国化的解码。  相似文献   

18.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这已成为当今人们的口头禅了。的确,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传播方式也早已走过了口头传播、手抄传播的时代,进入了印刷文字传播、电子媒介传播的时代。随着电子传播媒介(包括电话、电信、广播、电视、电影、电脑、网络等多媒体)的产生、发展和普及,大量的信息从各种传媒铺天盖地而来,人们足不出户,可闻天下大事;相距千里,能听其声,能见其人。传播媒介使地球变小了,将世界各个地区、各种肤色和种族的人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传播媒介认识和了解外部的大千世界,甚至按照传播媒介所设置的议程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从这个  相似文献   

19.
文学观念的发展受到不同时代先进文化的影响。一、中国文学观念的先进特征表现为以和为主的核心思想;二、古代文学观念体现为审美性和实用性的统一;三、当今中国文学观念趋向于雅、俗融合。先进文化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图像时代,电影是否成为文学的终结,是当代文化界一个悬而未解的命题。本文认为,电影以先天的传播优势和巨大的媒介商业利润,宣告了文学传播霸主地位的终结。然而,纸质的文学本身并不会衰亡,它将作为一种非中心的弱势传播存在,并且以嵌入电影生产体系的方式,借助电影先进的传播形式和巨大的媒介经济效益,实现文化和经济两个层面的价值激活与增生。因此,文学将借助电影的强大生机而绝地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