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侗族的原始信仰,经历了自发盲目的阶段。本文以侗语地区绝大多数侗族先民的原始宗教观和宗教文化为主要内容,对侗族信仰文化,略作论述。侗族地区原始宗教崇拜主要有,以祖母神“萨”为核心的祖先和英雄崇拜,泛神论的自然崇拜,以及种类繁多的图腾崇拜。其中,又以对“萨”神的崇拜最为普遍和广泛,历时最久,所崇拜和信仰的内容最为丰富,祭祀仪式也最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2.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传统。就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也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代代相传,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它是一个民族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侗家的民间文学,主要有“三王”的传说:“铲平王吴勉”、“定平王姜映芳”、“金银王吴金银”;有反映妇女命运的“侗族三梅”:《娘梅》、《刘梅》、《述梅》;还有神话传说《嘎茫莽道时嘉》、《洪水滔天》、《丈良丈美》、《侗族祖先落寨歌》;以及机智人卜宽的故事和多如牛毛的情歌等等。侗家不愧被人赞美为“歌海之乡”。这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相似文献   

3.
像许多的少数民族作家一样,三江侗族作家群的文学旅途,是从民族文化的大原野里拓步的。三江地处桂北,与湘西南、黔东南接壤。由于同一文化渊源、同一文化形态,毗邻的侗族地区自然形成一个氛围浓厚的“侗胞文化圈”。三江侗族作家群便是在“侗胞文化圈”里举起自己旗帜的。虽然三江侗族作家群在全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中难说占据了位置,但在“侗胞文化圈”里享有一定的声誉。“北有天柱,南有三江”,指的是北部侗族地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政治活动中,祭祀成为无与伦比的重大事件。祭天之礼是王朝大典,一直受宗周统治者的重视,祭祀作为古礼的最重要的来源,从根本上奠定了我们处理天人、人人关系的基本观念然和思想。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原则。祭祀诗的出现与宗教观念和祭祀制度密不可分,祭祀诗是人类文化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祭祀诗的具体内容和在当时的特殊地位完全是由宗教观念的特点和祭祀活动的地位所决定。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祭祀诗都包括在《诗经》中,可以从祭礼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祭礼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这部分诗歌的文学史和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祭祀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见于《周颂》。《诗经》中祭祀诗数量之多,说明了祭祀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祭祀诗的祭祀对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周人的宗教观念,即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以德配天的天命观。  相似文献   

6.
侗戏《金汉烈美》通过男主角在“行歌坐月”,中引发的感情纠葛和婚姻矛盾,反映了侗族婚姻制度过渡时期的社会矛盾和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7.
侗戏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侗族南部地区,其文化可谓丰富多彩,目前侗戏剧目约有500多个。《珠郎娘美》是侗戏众多剧目中的一个传统侗剧,在侗族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珠郎娘美》的文学价值及其影响作探讨。  相似文献   

8.
祭祀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见于《周颂》。《诗经》中祭祀诗数量之多,说明了祭祀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祭祀诗的祭祀对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周人的宗教观念,即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以德配天的天命观。  相似文献   

9.
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大清一统志·柳州府》载:“侗,在怀远(今广西三江)县,与狑杂,不喜杀,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过去侗族是善舞又善乐,如今,侗家人人爱唱歌,年老的教歌,年轻的唱歌,年幼的学歌,这是侗族的传统习惯,也是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文艺形式。侗家有句成语:“饭养人体,歌养人心。”说明侗歌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生活的亲密伴侣。  相似文献   

10.
清水江文书是苗侗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透露了苗侗民族传统社会的诸多历史信息。笔者在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清水江文书·天柱卷》中就有不少汉字记侗族语言的单字和词汇。本文精选20份契约文书并从中选取具有典型特点的10个侗字,结合地方史志,具体考证并分析这些侗字的本身意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清水江文书提供必要的侗族语言线索。  相似文献   

11.
九洞侗族萨岁崇拜论吴定勇萨岁崇拜是侗族特有的宗教现象,它以其独特的宗教内容、个性特征迥别于周邻兄弟民族的宗教形态,就是在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的宗教文化百花园里亦称得上一枝奇葩。千百年来,萨岁崇拜在侗族社会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对侗民族的生存发展、生...  相似文献   

12.
“哆耶舞”是侗族人最喜爱的一种自娱性的集体式舞蹈,具有宗教文化与农耕文化特征,显示了侗族文化的神秘性与娱乐性。侗族“哆耶舞”在形态、结构、音乐、表演及生态生成等方面的原始性与不成熟性,为侗族民间艺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哆耶舞”中所表现出的祭祀性、封闭性、群众性、传承性、变异性等文化特征,体现了丰富的侗族人文精神,蕴含着侗族人朴素的审美追求。生态与民俗的结合、审美与环境的结合、文化与自然的结合,构成了侗族“哆耶舞”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3.
侗歌海洋     
木子  卫涛 《新少年》2014,(9):2-2
侗寨鼓楼、风雨桥,这些极具侗族特色的建筑,在贵州侗乡随处可见。但是,侗歌更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印象。“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侗族文化的精髓就是侗歌。侗族人没有文字,他们用歌声传递情感,记录生活。贵州省黎平县铜关侗寨是侗族大歌的发祥地之一,村里不分男女老幼,人人唱得一口好歌。这里有老人教歌、青年唱歌、少年学歌的浓郁氛围,“饭养身,歌养心”已经在侗寨根深蒂固。他们把“歌”与“饭”看成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来陶冶心灵和情操。寨子里每逢重大节庆等喜事,人们都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欢唱侗族大歌。这里的侗族大歌曾被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纪可梅女士称赞为“侗歌海洋”。  相似文献   

14.
对天的祭祀即郊祭是封建统治者最大最重要的活动,给其他神祭祀之前必须先祭天,人民生活苦难,诸侯在丧期中,都不能停止祭天活动。祭祀只是求上天鬼神公平合理,正当回报有道德的行为。从儒家董仲舒所讲的祭祀意义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15.
论侗族传统文化与侗族人工林业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黔、桂区边区的侗族人工林业萌芽于13世纪,在明代、清代和民国年间曾辉煌一时,并作为侗族社区的经济支柱而挤身于当时的“市场经济”。本文章力图从侗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去分析侗族人工林业形成的成因,提出了侗族传统文化中“侗款”和“家族公有制”是侗族人工林业形成的两大基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纳西族祭天民俗现象中发现祭祀神树具有特殊含义,依据宗教、民俗、口传文学、典籍的大量证据考释出神树分类具有二元三界的意义和受立体自然气候影响的意义;神树崇拜是植物崇拜的遗迹;神树的位置排列显示了以父权为背景,母权为核心的历史内涵;其中“万树之王”的出现显示了祖先崇拜向神灵崇拜过渡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北魏祭天礼中的夷礼内容主要源于拓跋鲜卑的原始祭天。祭天地点与时间的选择、祭祀的对象与主持者、祭拜的方向与骑驰仪式等方面 ,显示拓跋鲜卑原始祭天的丰富内涵与鲜明特点。匈奴游牧特点的祭祀文化给拓跋鲜卑原始祭天习俗的形成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侗族大歌”是音乐学者对侗族南部方言区传统音乐“嘎老”一词的翻译,因“嘎老”的多声部特征,人们逐渐将“侗族大歌”所指内涵等同于“侗族多声部音乐”。“侗族大歌”的内涵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等同于“侗族多声部音乐”,狭义等同于“嘎老”。南部侗人通过“嘎老”集体对歌的交友方式,不断深化同一村寨同一婚姻集团青年男女的感情,进而巩固当地的婚姻圈。“款内”不同村寨通过“吃相思”中“嘎老”群体演唱,使南部侗人将交际圈扩展到婚姻圈之外,强化地域认同。  相似文献   

19.
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国祭祀乐歌修改加工而成的《九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古今《楚辞》学者对《九歌》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关于《九歌》的性质、来源及其祭祀特征等问题,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拟讨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以就正于方家。 (一) 根据古籍记载,夏代祭天,用《九歌》之乐。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 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三千仞,开焉得始歌  相似文献   

20.
上帝崇拜是犹太-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特征,祖先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主要形式。中国古人的祭天与祀祖是密切地缠裹在一起的。基督教在认同中国人祭天的同时,却反对中国人祀祖,这岂不是一种悖论。所以,如果单从宗教的祭祀层面上看,古代儒家的上帝观与基督教的上帝观是很难调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