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马海外殖民地出现于罗马向地中海扩张的大征服时代。海外殖民地的建立带动了罗马海外道路系统的开发,促使罗马公民权向地中海地区扩展。同时,帮助罗马文化教育向各地渗透。遍布地中海世界的罗马殖民地成为罗马文明传播的平台,也为罗马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场所,推动了地中海世界的罗马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从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立国到公元前1世纪末涯大维(即奥占斯都)在罗马确立个人统治,五百年的时间,地处意大利一隅的蕞尔小邦变成了雄踞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庞大帝国,古代的西方文明世界第一次统一在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之下。“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城尤如当时地中海的神经中枢。罗马的征服史同时也是一部求生存的斗争史,严酷的生存现实造就了罗马人冷峻、坚毅、顽强、务实的民族性格。罗马时期的造型艺术无论是恢弘的斗兽场、万神殿、凯旋门,还是各类形神兼备的雕塑作品都努力透出一股英雄之气。特别是罗马进入帝国时期以后,雕塑艺术更鲜明…  相似文献   

3.
停电谎言     
《阅读与作文》2007,(10):32-32
几百年前,来自英格兰的一支罗马军队北进入侵苏格兰,热爱祖国的苏格兰人民英勇顽强,为把敌人驱逐出境,同他们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但是罗马人太多了,这场战斗看起来罗马人可能会赢。  相似文献   

4.
罗马行省建立的历史动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公元前 2 4 1年罗马第一个行省———西西里行省的建立到公元 4 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罗马在广袤的地中海区域实施行省统治长达七百余年 ,对罗马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罗马向地中海区域扩张的过程 ,探究罗马行省建立的历史动因 ,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罗马行省的建立是其大规模向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拜占廷帝国是以古希腊、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文明区域历史最悠久的大帝国,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直接继承者,又是传播古典文明的中心地。公元四至五世纪,在人民起义和蛮族大迁徙的双重浪潮冲击下,已趋腐朽的西罗马奴隶制大帝围迅速瓦解。而以君士坦丁堡为新都的拜占廷帝国,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经济文化基础和完整的政治官僚体系、在历经同样的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却能屹立千载,其原因在于帝国奴隶制社会在漫长封建化过程中有它自身的成因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论罗马称霸地中海世界前后的意大利农民张树卿崛起于意大利拉提包乌姆的罗马城邦,“主要地是一个农业国家”,①“长期是一个农民的国上”。②正如老伽图所说,罗马人祖先赞扬一个好人时,就称赞他是一个种田的人,凡受此种称颂的人,认为获得了无尚的光荣。在罗马征服地...  相似文献   

7.
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之前,社会精神文明呈历史继承性和进取性。但在征服地中海之后,社会精神文明却急剧走上了下坡路。罗马这一段历史为后人提供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的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 6世纪初 ,罗马只不过是意大利半岛台伯河畔一个占地不足 50平方英里的年轻共和国[1] 。到公元前 3世纪中叶竟发展成为号令意大利半岛 (除波河流域外 )的霸主。短短的几百年间 ,罗马的势力迅猛膨胀 ,对意大利半岛进行了全面地征服。面对征服后各地区所出现的新形势 ,罗马统治者不断地调整统治政策 ,使意大利半岛成为罗马向地中海区域进行更大规模扩张的稳固根据地。换言之 ,罗马对意大利半岛的征服 ,为罗马实现在地中海区域建立庞大帝国的美梦提供了先决条件。因而 ,探讨罗马对意大利半岛的征服及其统治政策 ,对深入了解罗马帝国的扩张史及其称霸地中海区域后所实施的统治政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埃及     
《新少年》2014,(1):74-75,73
古埃及属于半沙漠气候,人口聚集在尼罗河两岸、地中海沿岸和几块绿洲附近。历经多场战争,古埃及的版图一直在努比亚与中东地区之间演变着。从公元667年开始,埃及先后被波斯人、马其顿人、希腊人和罗马人占领和统治过。  相似文献   

10.
伊达拉里亚人是意大利半岛最先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关于伊达拉里亚人对罗马历史发展的影响和贡献一直为史家所关注。本文结合史学界相关观点,通过对伊达拉里亚人在罗马国家的产生、城市建设、凯旋仪式、角斗竞技及宗教发展的奠基等方面作用的评析,论证伊达拉里亚文明对罗马文明的发展所起的积极推动和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西欧长期坚持天堂、地狱的二元论来世观。12世纪后炼狱信条的出现使灵魂归宿有了明确的第三条道路。从1254年教皇英诺森四世的界定开始,到1543年的《国王书》结束,炼狱在英格兰作为一种信条的官方存在一共存在289年。此后,炼狱信条在英格兰消亡。而隐身于炼狱信条废除之后的宗教改革使英格兰宗教重心的转移、英格兰与罗马教廷的政治断裂和英王对修道院的财政冒险与博弈等等是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罗马行省是罗马大规模向外扩张的历史产物.公元1世纪,罗马已经跃居为地中海世界的统治者,在广袤的地中海地区建立起众多的罗马行省,行省制度成为罗马维系霸权统治的重要支柱.罗马统治者对行省人民的盘剥,为罗马帝国初期的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罗马共和早期对外扩张之所以能够取胜,其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当时东西地中海强国自身的不断削弱给罗马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国际形势;内因是,处于共和早期的罗马刚刚经过平民反贵族斗争,平民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使罗马国内政治稳固,小农经济得以维持,为罗马对外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罗马在军事上和外交上所采取的有力措施,以及罗马人不墨守成规,善于吸收先进技术的特点,最终打败了对手,取得了对外扩张的胜利,实现了称霸地中海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罗马使地中海世界和三大陆的广袤内地实现了统一,并长期维持了这种统一.与神同在的直感以及宗教仪式、活动把罗马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鼓舞着他们的士气.虔诚、爱国、勇敢、荣誉和自我克制,是罗马人的民族精神,也是其由小而大战胜一个又一个敌人的重要原因.罗马人既把泊来之神为己所用,也用人之神还治其人,在军事征服中注重维系宗教情感,在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中注入宗教色彩,这些均显示了罗马文化自己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郭冬至 《市民》2006,(9):7-7
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源于拉丁文,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最早使用,指区别于部落和乡村的城市文明共同体,当时主要指罗马公民社会。“civil”本是内部的意思,当时指罗马城内人,是文明人,区别于城外野蛮人。  相似文献   

16.
古罗马时期是欧洲民族发展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古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文明,使之在帝国的版图内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从而为欧洲各族在语言文化上的共性奠定了基石,为消除许多民族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起了重大作用,影响深远。因此,在研究欧洲民族时,还是要言必罗马的。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化进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至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版图已经扩展到整个地中海区域,建立在城邦制基础上的罗马共和国开始面临危机,各类矛盾不断激化,其中意大利同盟者要求合法权利的呼声日益高涨.他们在采用合法手段斗争失败后,便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公元前1世纪爆发的同盟战争在罗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后,波河以南的意大利居民获得了罗马公民权,罗马国家也从罗马民族的一统天下改造成为意大利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政权机构.经过同盟战争的严酷整合,意大利半岛终于完成了罗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古代埃及人是黑种人还是白种人,以及古代埃及文明是非洲文明还是近东文明,始终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语言、生理特征和物质文化等方面的考察,我们看到,古代埃及人既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他们当属地中海人种。古代埃及文明也不属于非洲黑人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讲,努比亚文明更是非洲文明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汉朝与罗马社会生活中都有较为丰富的娱乐活动.汉朝之娱乐活动多来自民间,罗马之娱乐活动多为当政者与贵族所提供.汉朝与罗马的娱乐活动中都不乏竞技性活动,但无论是活动内容还是活动旨趣都大相径庭.罗马的竞技性活动是社会娱乐活动中最重要、最受欢迎的内容,以角斗为代表的身体对抗是竞技主题,这种对抗既是表演又非表演,实质是血腥的绞杀.汉朝的竞技性活动只是社会娱乐活动的一部分,有身体对抗性竞技,但只是表演,非身体对抗性竞技是竞技性活动的主要构成.汉朝与罗马社会娱乐生活之不同,是由各自不同的文明发展道路和文明基因传承所决定的.罗马文明与汉文明都植根于农耕文明,但罗马在战争与掠夺中走上了殖民化的帝国之路,并以其公民为主体形成了寄生性的城市文明.汉朝则在实现统一的基础上造就了以社会整体为单位的典型的农耕文明,这是和平而非战争的文明,是内生而非殖民的文明,是自给自足而非掠夺的文明,这也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基因构成.  相似文献   

20.
西罗马帝国覆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传统史学曾赋予其以奴隶制社会破产,封建制度在西方的确立,基督教在欧陆地区的广泛传播,古典时代结束和西方中世纪时代开端等各种重要意义。然而,从文明史的时空结构分析表明,古典文明是一个以地中海世界为其空间结构的文明,而古典文明的终结与地中海世界的裂变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西罗马帝国覆亡只是开启这一过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外,它还开启了地中海周边西方文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鼎足而立、彼此对峙的这种新的文明空间格局。自其诞生之日起,这种新的文明格局和相互交往关系就一直规定制约着地中海地区历史的运行轨迹,至今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