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太原 《学术研究》2001,2(12):30-35
在20世纪30年代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兴起了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这一思潮在当时不但有着广泛的社会性,而且有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是五四之后激进主义思想潮流的一支,在当时消解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表达了中国人希图赶上西方国家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它关于文化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没有找到实现这一主张的现实力量,致使它在中国仅仅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2.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以前所未有的态势传播开来。造成这种"矛盾"和"奇怪"现象的原因,除国际背景与国内形势的相互作用外,主要是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合作的同时,曾发生意识形态上的密切关联。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关系演变的角度进行考察,会对民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产生许多新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福克纳创作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国文学史上,福克纳称得上是一位鼎足人物。从享有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的盛誉,到荣登诺贝尔文学奖金的领奖台,他“暴得大名”。均源自他是南方文学的精神领袖。 他生于南方,写的是南方,为南方而悲叹、探索、寻觅、期望。而这一切,并未使他驻足于地方主义的洼底,抑或为忧郁怀旧的歌手。他的创作依南方家系人物的生活而展开,呈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中医界为应对来自西医的竞争,摆脱因所谓"不合于科学"而倍受歧视的命运,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主张,试图毁弃中医传统理论而代之以西医理论,造就一种"新医学"。"中医科学化"的实质乃是中医的西医化,而其逻辑发展的结果也必将是中医学的消亡。它不仅仅是一个医学文化现象,更是一个"中国知识"在科学权威下屈服于西方价值的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先后通过中国文化学会、中国文化建设协会、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等组织推动一系列文化运动,目的是确立三民主义思想在党内至高无上的理论指导地位.但经过重新诠释的三民主义已经严重变质,国民政府所着力推动的文化运动,除了新生活运动在抗战时期还发挥一些实效外,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读书运动不久即偃旗息鼓.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自觉思潮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末以来文化自觉思潮方兴未艾,本文针对何种原因促成文化自觉思潮的兴起,它研究的核心问题与学人的共识是什么,这一思潮所面临的困境及尚未解决的问题在哪里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民族和国家该往何处去?是选择东方还是西方?这个缠绕了俄罗斯民族整整一千年的问题再次成为国内民众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一焦点问题,国内出现了欧亚主义、新斯拉夫主义、新欧亚主义、民族主义等等思潮,这其实是整个民族对于民族国家属性和文明属性展开的又一次大规模辩论,也是对俄罗斯历史、文化、宗教、传统和民族性格等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文化论战的现代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逐渐消遁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渐渐抬头,一些在“五四”时期曾经呐喊、曾经叱咤风云的知识分子由外表的激进转向了更内在、更理性的思考。然而,作为一种思想潜流,西化还是文化保守,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取向仍然存在于社会的深层,其内在的冲突并没有停止,到30年代中期又再次外化为一场有关西化(包括“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论战。现实关怀的不同视角1935年1月10日,萨孟武、何炳松等十教授在《文化建设》上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从而引发了一场“中国本位文化”与西化(包括“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9.
论20世纪20、30年代吴江城镇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国时期,在苏南吴江乡村呈现出城镇化趋势,城镇数量、城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市政建设次第展开,邮政、电报、电话等现代通讯业陆续开办,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吴江城镇化主要得益于新型交通运输业的兴起,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国家和社会两方面的合力作用,以及地方报刊的思想引导等因素。吴江城镇化趋势,既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又有产业支撑上的不足,并给人以良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院与社会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影院是电影文化的中转站。上海电影院的兴起、分级和区位布局,与上海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并表现了突出的社会阶级倾向。电影院的勃兴,标志着娱乐场所的现代性更替。这种新型文化公共空间和新型的艺术,对上海市民心理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强烈的影响。而好莱坞影片在上海电影院中的绝对优势,体现了美国文化霸权,也必然激起强烈的反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合作主义思潮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合作学说被知识分子视力变革社会的一剂“良方”而引介到中国,至五四运动前后,汇聚成了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力的合作主义启蒙思潮,并由此把合作制度与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呼吁组建各种类型的合作社,以发展平民经济,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产生了相当社会影响。但因中西方社会发展的“时代差”导致中国的合作经济思潮除了具有西方类似特征外,又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黄娟  刘翔 《宁夏社会科学》2008,2(3):110-114
对19世纪20年代"生育节制"运动的继承和桑格夫人的再次访华促成了20世纪30年代"生育节制"思潮的高潮再起,使之不仅在理论上更趋完善,也在实践上有了新的进展,呈现出注重吸收别国经验、倡导政府角色转变、强调社会协调发展、引入人口理论和迈向实践等特点.然而这种高潮背后也暗藏着许多隐忧,并为40年代的衰微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3.
隋丹.卡廷、伯纳德和托尔斯泰-杜兰使团是20世纪30年代至抗日战争后期陆续进藏的三批美国人,他们增进了美国对于西藏的了解。尤其是托尔斯泰-杜兰使团的西藏之行,首开美国政府派遣官方使团进藏与西藏当局建立直接联系、插手中国“西藏问题”之先例,对于此后美国政府对中国西藏政策的形成和确立发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商业化的上海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滋生地,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与上海三十年代初文学商业化趋势有密切关系.借助上海成熟的文化市场、商业化的生产传播方式,左翼文学在短时间、大范围内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蔚成大观.30年代以后,一方面文学审美风尚的变迁,读者对此类作品的需求减弱;一方面国民党政府加强图书审查制度,大大压缩了左翼文学的生存空间,种种因素导致左翼文学从创作到出版的式微.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建设走向问题的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3 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围绕“中国本位”和“全盘西化”的论争 ,实际上也是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有益尝试。经过激烈的争论交锋 ,双方都吸收了对方的一些观点 ,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相融和趋同。并逐渐地产生了一种新的认识 ,即用“现代化”(亦称近代化 )这个新概念逐步取代了“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这些偏狭的概念 ,而且都认为 ,中国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快建成现代化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与20世纪30年代作家的文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30年代政治文化氛围和特殊的文学语境的制约下 ,诸多作家主观上的政治意识的加强或为数不少的作家们为环境所迫而导致的对“政治”问题的关注 ,形成了 3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系列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作家创作动机、创作目的上历史使命感的加强。这带来了 30年代作家文学选择的一系列新的特点。与 2 0年代相比 ,文学创作题材的转换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文学趋向 ,这体现了 30年代作家在文学题材选择上的政治价值取向。而作家们对题材进行处理的独特角度和独特方式更标示出了作家们的政治眼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施蛰存、戴望舒、刘呐鸥、穆时英、杜衡等上海现代派热衷于现代都市生活,执著地追求先锋艺术.他们通过自身的"话语实践",表现出锐意创新的先锋文化身份.因为上海文化的商业性与娱乐性,其文化身份总体上呈现出都市性、先锋性和商业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上有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个作家某方面的突出成就往往掩盖其他方面的贡献。在现代文学史上,这种现象也非鲜见。而艾芜就是其中的一位。人们的目光大多关注他南行题材的小说,而对作为散文家的艾芜则甚少研究。这种现象,一直到80年代,才有所改变。首先是林非先生在他的《现代散文六十家》中把艾芜列为现代散文六十名家之一,并作了研究考察。而他稍后出版《中国现代散文史稿》则进一步把艾芜置于整个中国现代散文史的宏观背景下来研究,指出了艾芜散文的特点及其贡献。 著名作家唐弢则以一个亲历者和权威文学史专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败落及中国学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深入,使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在20世纪20~30年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近代以来的文化自卑转向文化自觉——即文化的自知、自省和自我超越的意识。主要表现在对民族文化的价值重估与主体地位的坚持,在文化“会通观”指导下构建现代中国文化的实践探索等方面。其结果是奠定了现代中国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共产国际、苏联在新疆的活动徐玉圻,高潮明,朱杨桂,杜瀚20世纪30年代,共产国际、苏联派遣一批干部、专家、顾问,其中包括一部分曾是中共党员,大革命失败后去苏学习、工作,以后又加入苏联共产党的党员干部到新疆,帮助盛世才平息战乱,稳定政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