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人都有一颗心。“心之官则思”。 心,除了主管人体血液循环的生理功能,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产生思想,即所谓“心思”。人的七情六欲,善恶勤懒等所有情感和行为,都随“心思”而动。  相似文献   

2.
一曰“话德”现实中大家靠话语交流,但不见得人人都能把话说利索,说好,说出“德”性来。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点都不假,尤其是公共场合的人际交往中。  相似文献   

3.
《领导文萃》2008,(17):127-127
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 上世纪20年代,赵元任为商务印书馆灌制留声片,以推广“国语”(即普通话)。有一则轶闻说的是赵元任夫妇到香港。上街购物时偏用国语。港人惯用英语和广东话,通晓国语的不多。他们碰上的一个店员,国语就很糟糕。无论赵元任怎么说他都弄不明白。谁知临出门,店员却说:“我建议先生买一套国语留声片听听,你的国语实在太差劲了。”赵元任问:“那你说,谁的国语留声片最好?”“自然是赵元任的最好了。”赵夫人指着先生笑日:“他就是赵元任。”店员愤愤:“别开玩笑了!他的国语讲得这么差,怎么可能是赵元任?”  相似文献   

4.
发挥     
《管理科学文摘》2014,(17):140-140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当听众咨询他最成功的做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相似文献   

5.
作家张贤亮用拆字的游戏道出了“和谐”的真谛:“和”的左边是个“禾”,右边是个“口”,就是指人人都有饭吃;“谐”的左边是个“言”,右边是个“皆”,就是指人人都可以自由讲话。“和”管吃饭的,即物质利益层面的,“谐”是管说话的,即思想表达层面的。吃饭和说话都是天赋人生存  相似文献   

6.
人人都有个性.人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张扬着个性。“人非尧舜,难以尽善”。个性的良莠好坏于一个人而言.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文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和谐社会除了讲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应该讲人的自我和谐。一个人改造自身的不良个性.也应该是保持自我和谐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哲理     
人人都希望和谐呼唤和谐,但这只是一个希望一个愿景,众望所归不等于“万众一心”,用什么方式和路径达到和谐的社会境界,才是我们更加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国庆 《决策探索》2013,(22):85-85
今年3月7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议上回应政协委员的提问时,用四个词形容自己心中的“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他说:“我们教育的孩子应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世界发展潮流需要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9.
<正>“烂尾楼”被称为城市的“烂疮”,也是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城市中总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存在,被称为城市“烂疮”的“烂尾楼”就是作为这样一个角色而存在的。根除“烂尾楼”是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烂尾楼”是一种普通存在由于我国正处于建设时期,社会经济中有许多不完善和无秩序的因素,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时下的一个高频词.几乎人人都在谈它。其实,它既不是舶来品,也不是政治大人物发明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类似的表述很多,比如儒家的民本思想,法家的兼爱思想,佛教的平等思想,还有近代由西方传人中国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思想等等。可以说,这是一个杂糅了中外文化精髓的词。但老实讲,“以人为本”在中国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倒是与民本位思想背道而驰的“官本位”与“钱本位”思想(诸如“朝里有人好做官”、“有钱能使鬼推磨”就是明证)一直在大行其道,也有广大的市场,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年来,社会各界共倡共议“和谐”。联想与“和”有关的词句,眼前展现出一幅幅美好的画卷。“和”即平和、安和。和气致祥、和气生财、和衷共济:“谐”即协调、协商、谐调、诙谐:“和谐”即和睦协调、配合得当。  相似文献   

12.
一、深刻认识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内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在高校,就是要建设一个“和而不同”、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校园。而溯源历史长河,探求现实生活,高校都被视为科学民主思想文化的交汇点和发源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晴雨表。因此,高校党委必须深刻认识和谐校园的内涵,努力把握其精神实质,不断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3.
《决策导刊》2005,(3):i004-i005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盖楼。”这句话写在老蒋办公室的墙上。他说:“一个共产党人.就是要用行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奏出一曲曲动听的乐章,他对待自己的建筑作品,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在首都能有这样的成就他心满意足。自进京以来,他带领公司参与的项目相继获得过全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北京市结构“长城杯”奖等荣誉,企业先后被北京市建委、  相似文献   

14.
马越 《决策探索》2004,(11):76-76
一位21岁的匈牙利青年.身上只带了5美元到美国闯天下,20年后,他成为亿万富翁。他最擅长的就是“点金术”,一个人人都认为无可救药的企业,到他手里,不出几年必定会转亏为盈。他,就是鲍罗&#183;道密尔.一个在美国工艺品业和玩具业不仅人人皆知,而且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星云 《决策探索》2014,(13):48-48
梁老师是大学时期教我们写作的老师,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给我们的感觉是他什么都懂,所以我们有什么问题,就会向他请教,他总是耐心地为我们解答。有一回课问休息时,我们围着他聊天,一个同学问他:“梁老师,什么叫作反物质?”梁老师摇了摇头说:“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一会儿上课问一下同学们,看看谁知道。”上课了,梁老师让刚才提问的那个学生站起来把问题再说一遍,那个同学就又说了一遍。梁老师便说:“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个女生举起了手,梁老师便让她站起来回答,她站起来说:“正常物质的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构成,核外是带负电荷的电子:反物质的构成正好相反,它拥有带正电荷的电子和带负电荷的原子核。”  相似文献   

16.
自从仓颉造字以来,世间便开始有了文章。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文章更是铺天盖地。若问:文章是从哪里来的?就未必人人都明白。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位秀才经常扒在桌上愁眉苦脸地做文章,其痛苦之状似乎比他娘子分娩时候都要难受。秀才娘子三分同情七分嘲讽地说:“俺们生孩子,是肚子里有;你们做文章,是肚子里没有,全靠胡编乱造哩!”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笑话:有家医院收进一个奇特的病人。他的症状是站着睡觉,除此之外就像是上了弦一样,不停地在屋子中间绕圈。经过检查,原来他平时喜欢吃驴肉,而这头驴是专门拉磨的,为了使驴安稳绕圈,主人就在它的饲料中添加了一种“转圈基因”。结果,驴的这种基因转移到了食其肉者的身上。笑话只为博人开心,如果现实生活中有人把这类笑话演绎成真真切切的闹剧,那就是世人的悲哀了。在上个世纪60年代,“鸡血疗法”曾风行神州大地。当时工厂有一奇特景观:一些职工不分男女,不管什么病,进厂时都怀抱一只大公鸡,先到保健站让大夫抽血注射…  相似文献   

18.
“皇帝心理”是什么?恐怕做过皇帝的人最有发言权。手头就有这样一个资料:我国末代皇帝溥仪“文革”期间曾对在一块接受“劳动改造”的著名演员新凤霞说:“人在当权的时候容易独断专行”。并现身说法.称自己这个末代皇帝“也有过这种唯我独尊的独裁心理”。他举例说,当年在宫里,曾有一个小太监姓黄。叫黄立金。“听了这个名字,我当时心里就反感。好像他姓黄本就不该,他还叫立金。黄和金都应是皇家专用的”。于是,溥仪就“随便”给他改了个名.叫“黑小三”。但又不许他说姓,只能叫“小三”。溥仪笑称:“现在想想,也真太可笑了。”  相似文献   

19.
眭达明 《决策》2010,(2):29-30
每一个老秘书都是从新秘书过来的,每一个“大”秘书都是从“小”秘书千起的,每一个文书大手笔都是从文书新手锻炼成长的,没有一个是天生的。既然如此,秘书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相似文献   

20.
黄奕 《秘书之友》2006,(1):34-37
根据心理学的解释,所谓创造力就是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而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能力。人人都有创造力,但人的创造力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得到发展和提高。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越来越关注不同领域创造力的特殊性,提出“要大力开展特殊领域创造力的研究,提出不同学科领域的创造力理论”。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