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秦代的经济史资料,特别是有关土地政策的资料,在云梦秦简出土以前,留世者甚少。《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集解引有徐广曰““使黔首自实田”一语,为现代史家所注目。1947年翦伯赞在所著《中国史纲》第2卷《秦汉史》中解释曰:“所谓‘自实田’,即自由占有土地之谓也。”不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也说:“三十一年令人民陈报耕地实数”,为的是“推算实数,制定赋税”。1963年出版的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则谓:“‘令黔首自实田’,即命令有田的人向政府呈报占有土地的数额。”并进而  相似文献   

2.
吴方基 《学术探索》2023,(3):117-123
过去将“新地”民或者故六国人称作“新黔首”,并不确切。在法律上,“新黔首”可界定为“新地”六国遗民符合条件重新登记户籍者。秦代从法律层面落实属地登记原则,统一将“新地”六国遗民纳入国家户籍体系;区分不同性质的“新地”六国遗民,编制“新黔首户”与“从户”等不同性质的户籍,实施差序化的政策;同时区别“新黔首”与“故黔首”,实行差异化管理。这些体现秦代大一统国家整合地域社会的差序规制逻辑,具有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月”读音“征月”是不是秦代避讳所致?历代学者大都持肯定看法,但语焉不详。现代学者陈垣先生则认为不是由秦讳而改音。究竟孰是孰非?这里谈点自己的看法。《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说:“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始皇以正月诞生于赵,因为政,后以始皇讳,故音征。”关于这条记载,陈垣先生提出了两点看法。第一,他在《史讳举例》  相似文献   

4.
一、《远游》是仙真人诗,是天学吗? 怀疑《远游》不是屈原所作,从近代始。近代学者中有这样的怀疑,从廖平始。廖平以为“屈原并没有这个人。”他以为“《秦本记》,始皇三十六年,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即《楚辞》也。”“始皇有博士七十人,命题之后,各自呈撰,年湮代远,遗佚姓氏。及史公立传,后人附会改捝,多不可通。”“著书諱名,文人恒事。使为屈子一人拟撰,自当整齐故事,扫滌陈雷,不至旨意緟复,詞語参差若此。”又说:“《楚辞》为《诗》之支流,其师说见于《上古天真论》,专为天学,详于六合之天。盖圣人于六合  相似文献   

5.
秦代的“北向户”,人们历来认为在后来的象郡、汉代的日南郡,或者泛指岭南地区,而1979年版《中国史稿地图集》却把它标在岭北湘粤界。两说孰是孰非?本文拟谈一些粗浅看法。 “北向户”一词,出现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两个文告中:(甲)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秦灭六国后在概述它的疆域时说,“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乙)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八年)琅邪台刻石文又说,“六合之  相似文献   

6.
自《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的观点出现后,引出了古往今来关于春秋战国“相国”“丞相”官称的许多不同看法:如《汉官仪》说“相国、丞相皆六国时官”;《通典》说“始皇始置相国”;《历代职官表》说“相国在丞相之上”,等等。安作璋、熊铁基先生新著《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1984年1月版),一反上述传统说法,认为:“所有记载中的‘相国’二字,都可以作这样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史籍对秦直道的文字记载不多,《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载有两条:“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三十七年,始皇出游。……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史记·六国年表》:“三十五年为直道,道九原,通甘泉”。《史记·蒙恬列传》记有两条:“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  相似文献   

8.
时政歌,指人民有感于时政而创作的歌谣。它常常是人民进行政治斗争的舆论武器,因而常有预见性。 奴隶社会的夏朝,残暴的夏桀自比是天上的日头,人民就用歌谣诅咒他:“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预言了他的灭亡。秦统一后,秦始皇竭尽人力物力追求享乐,建造阿房宫,当时民谣说:“阿房阿房亡始皇。”(转引自《中国民间文学史》)阿房未就而始皇死。汉董卓领兵出关,肆行杀掳,焚烧洛阳周围数百里,犯下了滔天罪行,当时有歌  相似文献   

9.
在讨论古史分期的有关论文中,不少史家都主张苍头军为奴隶军。赵俪生、王思治、张恒寿诸先生在其所著论文中就曾指出过,而且赵先生曾做过具体论证。我以为这一问题关系到秦汉社会性质的讨论,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现在试在赵先生论著的基础上进行讨论,错误之处,敬请教正。从广义的“苍头”一词的含意来辨明苍头军非奴隶军“苍头”一词,和“黎民”、“黔首”相对称,“名奴为苍头”兴起为时较晚,见于“后汉书”及其他史籍者很多。东汉许慎在“说文”,“艸部”、“苍”字条下说:“苍、色也,从艸、仓声”,却未曾提到“  相似文献   

10.
黄震 《学术研究》2002,(7):132-133
一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 (《秦始皇本纪》第275页)①案 :此句“杜南”下专名线只应标出“杜”字 ,“南”不在其内。《高祖本纪》叙“汉王之国” ,曰“从杜南入蚀中。” (第367页 )正义 :“韦昭云 :‘杜 ,今陵邑。’《括地志》云 :‘杜陵故城在雍州万年县东南十五里。汉杜陵县 ,宣帝陵邑也 ,北去宣帝陵五里。’《庙纪》云 :‘故杜伯国。’”此说甚明。今考《汉书·地理志》 ,②京兆尹属县有杜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③卷五十三陕西二下有杜陵城 :“府东南十五里 ,周杜伯国也。秦武公十一年初置杜县。汉宣帝元康元年葬…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政治机构的设置问题,在大臣中曾发生过争论,先是王绾、后由淳于越等人建议秦始皇采用分封制,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而丞相李斯,却力主设郡县。他说:“三代之事何足法。”并给淳于越等人扣上了“不师今而学古,惑乱黔首”的帽子。 很明显,所谓“不师今而学古”,是针对淳于越等人提出的分封制来说的,此外就不再包含别的什么意思。可是,后人不察,由于秦始皇听信了李断的话,分天下为36邯,其后又为防止儒生“以古非今”而实行李斯建议的“焚书坑儒”政策,于是就称秦始皇“厚今薄古”。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二十八年,立琅邪石刻,颂扬自己的功德。其中有这样几旬: “除疑定法,咸知所避。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措必当,莫不如画。”又始皇二十九年,《之罘石刻》还说:“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以下称“睡简”)出土以前,我们对于上述石刻中的话,很难作具体的理解:或以其为纯歌颂之词,或望文生义,作些连自己都难于置信的非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可谓历史悠久,最早的园林记载是殷周时期的“囿”、“园”。《说文》:“囿,苑有垣也”。秦汉以后渐成为统治者的游乐之地,大兴土木,尽求其美。始皇的阿房宫,汉帝的上林苑等就属于此类。后来,富民、贵族也纷纷仿效,先在北方,后入江南。于私宅屋里或宅外模仿自然,叠山理水,融合建筑,巧妙布局,寓情于景,添山水之妙趣,造诗情画意之意境。  相似文献   

14.
爸爸突然推开我的房门问:“你是不是又在搞什么‘非法勾当’?”爸爸嘴里提到的“非法勾当”,是指我在偷偷玩游戏。我慌忙解释说:“没有!真没有!”“那为什么到现在作业还没做完?”爸爸非常恼怒地说,“从你放学到现在,快四个小时了!”爸爸的责问,我心知肚明,也无力反驳。  相似文献   

15.
    
小林夫妇结婚十多年了,日子平静得像湖水,没有一点儿波浪。房子旧了,电视机旧了,沙发旧了,夫妻二人便有许多的不如意。 一天,小林妻子参观了同事的新居,回家后对小林说:“咱也换台新电视吧。”小林说:“那台旧的还能凑合。”妻子说:“凑合个啥?都十多年啦,换个新鲜。”小林满脸无奈,说:“那好吧!”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秦朝兴亡的原因,古今学者论说纷纭,莫衷一是。秦为何会兴?我认为,秦兴得力于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西汉刘向在《战国策·序》中说:“(秦)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而吞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崤函之阻”和“陇蜀之饶”是统一有利的条件,是“因”;而“听众人之策”,才变因为果,实现“吞食六国,兼并天下”的伟大历史使命。刘向在这里所谓的“众人”,就是指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17.
“黎民”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主要有三种解说。第一种,《诗·云汉》郑玄笺“黎,众也。”第二种,黑发的人。《孟子·梁惠王》朱熹注:“黎,黑色。黎民,黑发之人,犹秦言黔首世。”第三种,黎族人民,杨筠如《尚书诂》:“黎民当即九黎之民。”上述三说,乃循《诗》、《书》、《孟子》三书行文作解,故歧义纷出。今人释“黎民”一词,大凡因循上述三说,未察其本原。弄清“黎民”一词的本义,“黎”字是关键。就目前而言,甲骨文和金文中尚未确认是否有“黎”字。因此,最权威的解释莫过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云:“…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文学的生命,没有情感便没有文学,便没有文学创作。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人是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形象的主体就是人。以人为主体的文学必然要表现出入的思想、道德、情感等社会因素。然而,与文学所表现的其它因素相比较,情感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其意义就在于,情感赋予文学作品以生命。这种观点,早已有之。严羽曾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沧浪诗话》)白居易虽看重诗的说理教化,但他也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看作诗之根本。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没有感情,没有传达这种感情所产生的感染力量,便没有艺术。”(《论艺术》)当然,把情感说成是文学唯一的表现对象,未免失之极端,但对文学来说,情感确实是它主要的、不可缺少的表现要素。文学必须表现情感,  相似文献   

19.
教师非智力因素对教书育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教书育人”的理解 我国的《礼记》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国近代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手段的目的。”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写到:“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可见,古今中外虽因教育目的不同,教育具体内容不一,但都认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具有一定道德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20.
“符玺郎”一职,肇始于秦王朝,汉唐以来相袭沿用,其职掌主要是监管御玺,位卑而职重。唐朝时,这一职称因御玺中“玺”与“宝”字更替而有变化,即将“符玺郎”改为“符宝郎”,其称谓后虽有反复,然对其初更名的年代古籍中却记载不一,具体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