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皋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皋陶,亦作陶或咎,或称陶叔(《易林·需之大畜》)、(《路史·后记》),相传是我国古代刑法的创立者和声名卓著的法官。他的事迹零星地见于《尚书》、《左传》、《竹书纪年》和《史记》等较早的史书,《离骚》、《说文》和诸子等书中也可见到片断记载。相传他断狱公平,执法公正,又被后人视为狱神。伪古文《尚书》说他主张“镇刑”、“轻刑”,希望“无刑”(《大禹谟》)。从东汉开始,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再次提高,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类并提,列为古十二圣之一(见《论衡·骨相篇》)。魏晋以降,氏族谱煤之风…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主题新探解国旺《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从它问世以来,历代进步文人都给予极高的评价。明代王世贞曾誉之为“长诗之圣”(《艺苑危言》),清朝沈德潜称其为“古今第一长诗”(《古诗源》)。但迄今为止,人们一直未能真正揭...  相似文献   

3.
许家星 《浙江社会科学》2023,(5):120-128+160
宋儒饶双峰以穷理精密而多不同于朱子著称。陆陇其受到饶双峰注重字义解析与文本诠释的深刻影响,将《四书大全》所引双峰说一百二十来处置于南宋以来朱子四书诠释的宏大背景下,加以比较、分析、辨正,对之表达或赞赏,或批评,或褒贬兼具之态度,体现了朱子学一贯的治学特点。在饶双峰立异于朱子思想的影响下,陆陇其对饶双峰若干质疑朱子的别开生面之说表示赞同,显示出其尊朱实内在充溢着“非朱”之求真是精神。正是在吸收、分析、反思饶双峰等朱子后学诠释朱子成果的基础上,陆陇其实现了在批判传承中发展朱子学的历史使命,在一定意义上亦展现了江西朱子学与浙江朱子学的跨时空对话。  相似文献   

4.
顾炯 《船山学刊》2011,(2):98-101
荀子的气论思想在逻辑上可分为两个序列:“自然界之气-万物-人身”与“血气-情(欲)-人性恶”。在这两个序列中潜隐着重要蕴义:自然界之气与生机(神、神明)之间的关系;血气与情欲(心理与形躯相结合的欲望状态)之闻的关系。“心”是这两个序列的交汇处,心与前一个序列的沟通,展开为“化性起伪”、修身成圣的工夫进路。心向后一个序列的倾斜,展开为心为情欲所染、心为形躯所缚。人性恶的常态体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志怪小说之祖的《山海经·西山经》有一节“帝江”的故事:“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天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引据袁柯《山海经校注》,下同)对此,诸家已从各层面做了解读。其要点如下:(1)帝江,就是帝鸿,帝江四翼,说明他曾是一只鸟。江、鸿,上古一音之转,偏分可省.《左传》文十八年帝鸿氏有子“浑饨”,正是其分化。“浑炖”促读为“鸿(江)”。(2)帝鸿氏是黄帝的一个“分身”。黄帝为“中央上”之神,《庄子·应帝王篇》:浑饨为中央之帝。所以浑饨实是黄帝的一种“存在形式”。(3…  相似文献   

6.
清初“二陆”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二陆”即陆世仪和陆陇其。陆世仪生于明万历39年,死于清康熙11年(1611——1672年),号桴亭,江苏太仓人,明诸生。早年有济世建功之志,明亡之后,一直隐居不仕,以讲学著书为业。陆陇其生于明崇桢3年,死于清康熙31年(1630——1692年),号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9年进士,曾两任知县(嘉定和灵寿),一拜监察御史(四川道)。他为官廉洁爱民、不附权贵,因此仕途多艰,一生清贫。二人生活道路并不相同,后人之所以合称之为“二陆”,主要因为他们是清初程朱学的代表。陆陇其是清代第一个进孔庙的儒士,陆世仪在光绪元年也入圣殿。作为程朱学代表,他们二人的学术思想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那么,他们相同在哪里?又有怎样的不同呢?本文拟就此作三方面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内圣”与“外王”是儒家人生理想的两极。内圣功夫即一心向善、自觉修养、持之以恒。外王是内圣的外在拓展、儒家外王之学的核心和理论基础是其仁政学说,它扎根于民族文化心理之沃土,应合了统治者治国安邦之政治需要,遂在中国封建社会获得独尊的地位。比之于道家,内圣与外王在儒家学说中表现出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的两极合一。本文对李泽厚等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偏颇作了辨证。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社会政治哲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从其“道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社会政治学说,其核心是自然无为论。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无妄为,亦正是顺自然而大有作为。他对社会人生充满忧患意识,批判了反“天之道”的“人之道”。从其内圣外王之道,自然可逻辑地推出他的公仆意识。他是一个积极救世者。他主张建功立业,不过要“功成身退”,也就是要退出既成事功的圈子,再立新功,如此而不已。其“小国寡民”之说,并非开历史倒车,而是他的理想国。他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主张,便是其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达到相当高度发展境界的十二字社会方针。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文化观寻迹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多变的时代一样,梁启超的文化观念也几经变化,从早期托古改制的“全变”思想到中期“教无可保“的西化思想,再进到晚期中西精神──物质两分互补的文化主张.其中既相连贯,又严有区别。(一)同晚清大多数知识分子同轨,梁启超早期接受“国粹”式的教养,耽溺于训诂词章之学,不知其外“更有所谓学矣”,迷恋于立德立功的科举之梦,拘拘乎美三圣、循道统的文化价值观。偶读《瀛环志略》,“始知有五大洲各国”,“颇有怵于中外强弱之迹”。适康有为主变法,在广州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①,摧陷旧学,始给他以巨大震…  相似文献   

10.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北端。原名“范贤馆”,始建于晋朝(公元265年至420年间),是纪念三国时期贤达范长生的。刘备称帝成都,礼贤下士,请他共谋大业,他不愿为官,一心研究长生之术,享年130岁。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制服岷江孽龙,将其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依此立祠祭祀,北宋初年(公元90年后),大兴土木,扩建殿宇,改范贤馆为“伏龙观”。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增修“老王殿”,为我们今日所见之规模。  相似文献   

11.
颜元的人学思想,大致不脱出宋明理学的典日,而与王门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独特处,在通过对《孟子》的诠释,否定来明儒以至汉儒对孟子性善论的补充和发展,而将先秦德家经典中的上帝和鬼神观念揉人其中。他的弟子标榜他“力行为今世第一人,而倡明圣学,则素后第一人”(中华书局1987年6月版《颜元集)第795页,以下只注灭数),未免过警,但他在维护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并使之旮及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方面确实付出了终生不渝的努力。试述如下:一、颜元的人学思想是“理学别传”“理学别传”是张之洞在《书目答问》里为颜元学…  相似文献   

12.
王韬是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代改革思想家。他的有关改革的议论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各个领域,其思想之解放、态度之激烈、呐喊之坚定在当时无人出其右。但是,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王韬严格说来只是一个“改革呼唤着”(Advocate-reformer),而非“改革家”(Reformer)①。他一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改革的实践活动。唯一的例外是在教育方面。他不仅拥有一整套的教育改革构想,而且亲自参加了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本文拟结合王韬的教育改革议论着重考察他在担任上海格致书院山长期间的从教实践,从中揭示出王韬教…  相似文献   

13.
理想境界是人生终极的、最高的追求。苟子将其描述为“圣”、“王”两尽的境界。“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臭。”(《苟子·解蔽》)在苟子看来,个人道德修养的极至,就是“圣”。但仅实现这一方面,还不能说就是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个体的外在行为上,还必须达到‘王”的境界,即实现和儒家哲学所摒弃的霸道政治相对立的王道政治。人生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做到“圣”、“王”而尽,实现内圣外王。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天下极”了。儒家哲学从孔孟苟到宋明新儒家,直到明清之际的实学,尽管其间学派林…  相似文献   

14.
作为哲学家和学者的方东美,兼有浓厚的诗人气质。他不仅著有《坚白糖舍诗集》,而且在其学术论著中,也常以优美典雅的文笔,使读者置身于特定的“诗意化境”而领略其中哲理。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依生命之表现,以括艺术之理法”,形成了自己关于艺术与生命的见解。这就是他的艺术观。一“生命正是艺术,艺术宫有生命”一切艺术,归根结蒂都是表现“美”的。方东美常说,宇宙“美仑美免”,它是“充满纯美的太和境界”。那么,“天地之美”从何而生?他认为,“美”来自生命。(一)美“寄于生命”而“形于创造”。方东美说:“天地…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的经世思潮突破了以往经世思想的发展路径,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向:( 1)“内圣”之学与“外王”之学由离异走向统合;(2)在“治体”上由尊君转向重民,形 成了具有初步民主色彩的政治学说;(3)重视“利用厚生”之学,主张“工商皆本”和经 济自由;(4)广采博纳外域新知,会通中西。不仅将中国经世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而且孕育了启蒙思想,使经世思潮与启蒙思潮相互交织,显示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的萌动 。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思想(Thinking)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思维或意识活动,而最“存在之思(ThinkingofBeing)”。依海氏本人的阐明,存在之思包含如下两个基本意思;一是指以存在为主题的思,或思想存在之真理的思。二是指思想在本性上归属于存在,即是说,思想的本源是存在。同他对传统西方省学的总结性批判以及他对整个西方文明的剖析相联系,存在之思可视为海氏改造哲学的理想和倡导在西方文明内部实行一次转向的一个指标。六十年代,他把思存在之真理直接表达为“思想的任务”。而关于思想本性的悟解,他则从思维活动的“发生学”角…  相似文献   

17.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都城为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其建国后佛教便成为“国教”,承天寺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承天寺塔是目前我国唯一有修建年代记载的一座西夏古塔。作者通过对承天寺残碑铭考释,诠释了西夏残碑的一些历史问题,考证了承天寺内残断刻石称“轨”,还是称碑、称碣,残碑文中的宋“诏圣”实为西夏“福圣”纪年之误,从而也省去在有关承天寺塔修建诸问题多方考证之苦。  相似文献   

18.
陆九渊做人之学探析刘辉平陆九渊(公元1139──1192年)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中年以后讲学于贵溪象山,自号象山居土,故世称象山先生。他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开创者。陆九渊心学的主旨,归根到底就是“做人之学”,其全部学术活动和思想都是围绕着“...  相似文献   

19.
清乾隆年间,皇六子永王洛绘《岁朝图》进呈孝圣后,乾隆帝题诗,有“永绵奕载奉慈娱”之句,其后命取“水绵奕载”四字为近支宗室命名行派。道光丁亥(182),道光帝钦定续拟“傅薛恒启”四字,其时博字辈已命名奉字,皆令改之。咸丰丁已(1857),咸丰帝又钦走续拟“煮阎增棋”四字。这样,清代皇室命名行派共有十二个字,即:永绵奕载,傅颌恒启,泰间增棋。清代皇室命名行派@扶之  相似文献   

20.
刘宗周是晚明大儒,他上承王阳明,“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下启黄宗羲,开浙东学派之先河,在明清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浙东学术绕不过的思想家。刘宗周自称其学术为“慎独之说”。他说:“千圣相传,只慎独二字为要。”(《刘子全书遗编·阳明传信录》)他的学生黄宗羲也说:“先生之学,以慎独为宗。”(《明儒学案·蕺山学案》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