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音乐文化,特别是蒙古族民歌,而其中科尔沁民歌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使蒙古族民歌的艺术魅力增添了又一份光彩。本文通过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尔沁民歌《嘎达梅林》传承人何巴特尔老人的访问交谈,梳理了科尔沁蒙古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相似文献   

2.
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整个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民族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各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等基本价值。探析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价值,对于传承民族历史文化,推动内蒙古科学研究、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对于增强公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皖南徽州民歌的方言性与地域文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曾为山越人聚居地古徽州,历经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孕育出了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徽州民歌。受当地方言和地域历史文化的双重影响,徽州民歌在音韵、用词、语法和主题思想方面都体现出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对于徽州民歌的方言性与地域文化性特征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更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有价值,忽略艺术价值相当于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它蕴涵着民族的艺术精神,具有单纯质朴的特征并且能够为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带来启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尽全力去挖掘,去保护.  相似文献   

6.
以昌黎地秧歌为例,通过论述其起源、历史演变及主要形式、特点,指出昌黎地秧歌具有审美娱乐、健身康体、人际交往等丰富价值,分析了昌黎地秧歌能够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带动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打造地方文化品牌,进而指出昌黎地秧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研究价值。对齐齐哈尔丰富、多元、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而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有很多优势。可以从博物馆功能和优势的发挥角度,探讨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原则及途径。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动漫创作处于低潮期,同时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面临困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动漫创作将是一种双赢的发展形态。在对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剧作、表现形式与配乐三方面构建基于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创作策略。首先,动漫剧作创作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进行分类创作,打造动漫作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次,动漫表现形式创作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烙画、黑陶制作等传统美术和技艺的表现形式,形成动漫作品独具特色的表现技巧和手法;再次,动漫音乐创作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戏曲、音乐等,强化动漫作品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践调查和科学分析,对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内外因素进行了系统梳理,构建了系统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测量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综合评判,以期为全面考察具有较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特色鲜明,且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抢救的项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预警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抬工号子是广泛存在于我国山区丘陵地带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有其独特的源流,而且还有别具一格的民间音乐性、民间原生态性、民间创作性和张扬性等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遗产学研究视野探究长征时期贵州红色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发展、构成与类型、特点与原因、结构与功能、保护与价值等诸多方面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红军长征在贵州形成的一系列"红色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并具有文化遗产的时间性、空间性、线路性、多样性、地域性和特色性丰富内涵,且在思想文化交融互动中促进了长征时期贵州区域性红色文化生态形成.长征时期的贵州红色文化遗产是贵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长征在贵州区域内进行伟大历史实践的产物,并具有红色物质文化与红色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的双重属性,且以红军长征和转战贵州这一伟大历史实践为主体线索而展开的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一系列的红色革命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有贵州历史特点、区域特征和时代精神的红色文化遗产.长征精神不仅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强劲的思想动能.建构长征时期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红色文化研究体系与红色文化利用体系,探究这一系统的、立体的、复合的、多样的红色文化遗产综合利用体系,对于弘扬和传承优秀的红色文化遗产精神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也是新时代贵州文化遗产研究工作者的伟大使命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研究贵州山地文明与内蒙古草原文明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侗族大歌与蒙古族长调民歌,对于全面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两种民歌产生的地理环境与演唱形式不同,但它们都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侗族大歌与蒙古族长调民歌不仅仅是两种艺术形式,同时也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因此,保护这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山地文明与草原文明受到了外界的冲击,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传承断裂与文化生态破坏的危机。经济发展程度与生态文化观念的差异使二者受到的保护方式有所不同。保护好两种文化的生存环境,加大政府方面的投入,提高宣传和保护的力度,加快培养两种非物质民歌的传承人、继承人,是传承这两种文化遗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孕育了聊斋俚曲等一大批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和谐价值,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对其挖掘、展示和宣传,可以极大地促进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有一定的物质因素。对于以音响形式构成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科学的档案记录和存储,以便长久保存音乐的原始音响资料。这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栏目开设背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  相似文献   

16.
译介学认为文艺作品的译介传播不但可输出民族文化资本、移植文化种子,还有利于建构并推动文学、艺术与文化多元系统的演化,既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又推动世界文化的互动交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吴歌融文化遗产、口头文学与民俗音乐等特性于一体,既具静态的人文研究价值,更具动态的艺术欣赏价值与社会服务功能.吴歌的译介输出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举措,它既是对传统的单维度、单媒体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手段的创新与补充,又是迈向多媒体、多模态、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模式的客观要求,更是开发利用吴歌人文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与遗产经济价值的全新尝试与有效探索.译介学的视角有利于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效果与经济效应,对实现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保护传承与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齐齐哈尔地处祖国北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了大量宝贵的文化资源,其中齐齐哈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齐齐哈尔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城市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和时代价值角度,探讨其在齐齐哈尔城市文化品牌构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承载空间。中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内容构成,它几乎涵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涉及的各项内容。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性、地域性、民间性、丰富性、特色性、人文性、发展性等特点。它在见证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荣历史、传承民族精神、连结民族情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国际社会文明对话方面都有其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鼓子秧歌起源于山东济南,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挖掘和研究鼓子秧歌历史发展进程的文化价值,对于深入了解和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加以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契丹族不仅建立了威震东亚的辽朝政权,而且与其他北方民族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与农耕文明并驾齐驱的游牧文明.其中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捺钵文化",则是契丹民族独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对捺钵文化的历史追寻和勾稽探索,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内涵,而且将为丰富与补充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