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告代言人是广告活动中的重要主体,虚假广告代言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作为宣传、推荐商品或服务的广告代言人没有理由超脱于法律责任之外。我国《广告法》应当弥补对广告代言人法律责任的这一制度缺失,对广告代言行为进行规制;尤其应当明确广告代言人对消费者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规定广告代言人在明知或应知广告虚假仍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2.
广告代言人因违法代言行为造成消费者利益损害的①,是否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广告法》并未规定,广告代言人因此而逍遥法外。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显属不公平。根据公平及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广告代言人应对其违法行为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3.
惊心动魄的"三鹿奶粉"案的余波使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众矢之的,而为虎作伥的虚假广告中代言人的角色也受到了极大质疑。事后,《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带有极强的政策导向性,该法第五十五条对代言人课以严格责任和连带责任,缺乏逻辑性和法理基础。广告代言人与经营者的地位、性质不同,广告中的代言人的言行不具有可信赖性,代言人在广告中也不具备独立的法律人格,其权利、义务统一于合同行为之中,而非与消费者的对立之中。既然代言人不是经营者,那么法律就不应当课以比经营者更重的严格责任,也没有理由让其承担所谓的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4.
"三鹿"案的余波使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众矢之的,而为虎作伥的虚假广告中代言人的角色也受到了极大质疑。事后,《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带有极强的政策导向性,该法第50条对代言人课以严格责任和连带责任,缺乏逻辑性和法理基础。广告代言人与经营者的地位、性质不同,广告中的代言人的言行不具有可信赖性,代言人在广告中也不具备独立的法律人格,其权利、义务统一于合同行为之中,而非与消费者的对立之中。既然代言人不是经营者,那么,法律就不应当课以比经营者更重的严格责任,也没有理由让其承担所谓的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5.
现行法已经明确了竞价排名的法律性质是广告,但对竞价排名服务提供者的法律性质尚未明确,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也存在争议.主流观点认为竞价排名服务提供者的法律性质为广告发布者,文章对此观点存疑.通过对《广告法》和《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的法教义学分析,对欧美相关立法和司法判决的解读,以及将竞价排名服务提供者与类似的网络平台——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比较,可以证立竞价排名服务提供者是网络广告平台,其法律性质是《广告法》和《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  相似文献   

6.
答问两则     
(一)消费者上了虚假广告的当怎么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从事广告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虚假广告给消费者和用户造成损失的,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7.
药品及保健品广告是消费者了解药品、保健品信息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民众对药品及保健品广告合法性未予以足够重视,且相关监管部门管制松懈,非法药商利用消费者的信任大肆牟利,以致药品、保健品市场秩序混乱。本调研报告以《广告法》等相关法律为依据,对《参考消息》等五种成都地区主流报纸中药品及保健品广告合法性进行有效判断。横向比较不同种类报纸关于药品及保健品广告违法情况并分析其违法主要情形及倾向。调研预期通过数理统计结果说明药品及保健品广告的违法现状,以此呼吁消费者提高警惕,监管部门提高监管力度,确保药品及保健品广告市场以安全。  相似文献   

8.
社交网络时代的影响力营销广告具有去中心化传播、圈层化受众、社群认同式劝诱的特性.肇始于大众传媒时代的广告法难以对这种全新的广告传播模式进行有效规制.影响力营销信息传播行为常与个人言论或销售行为混同,引发行为定性的困境.信息传播主体的功能与大众传媒时代的广告主体亦有所不同,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的施加同样面临诸多障碍.对此,广告法应当继续准用保障消费者意思自治之价值目标,结合影响力营销中各个主体的功能重新厘定广告主体类型,强化影响力营销中圈层名人的广告标识义务,围绕圈层名人和广告主重构广告法责任的重心.对于直播带货引发的非理性消费,通过交易生效冷静期避免消费者的情绪化冲动决策.  相似文献   

9.
广告代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在为广告主带来可观利润的同时,也使得众多消费者因出于对广告代言人的信赖而选择消费其所代言的商品时利益受损。然而,由于我国现行广告法律制度未对广告代言活动进行规制,导致广告代言法律监管制度严重缺失,本应承担一定法律责任的广告代言人却逍遥法外,十分不利于对消费者的保护。通过对建立广告代言法律监管制度的意义及其应当包括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立法建议,以期能够完善我国的广告立法。  相似文献   

10.
当广告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广告的海量性及网络广告平台的出现给原《广告法》带来了很大挑战。此次《广告法》的修订回应了这些挑战,其中最重要的修改之一是引入了新的网络广告主体即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新《广告法》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设定的义务模式为“明知或应知违法—制止”。这一义务是一个行政法上的第三方义务,类似的义务在我国网络治理领域早已有之。但新《广告法》的义务模式与通行模式有所区别,其义务模式没有采取类似法律中行政义务通常的用词“发现”,而是借用了来源于民法的“明知或应知”。从内涵上而言,“应知”意味着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承担行政法上的审查义务,但承担合理的注意义务。对于“制止”而言,应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广告发布过程中承担的不同角色而采取适当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董平 《中华魂》2014,(12):59-59
正中国疾控中心控烟专家、公共卫生领域学者共计41人,联名致信全国人大法工委,认为即将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修订草案)》,仍给"烟草广告"留有空间,建议全国人大在审议时再修改《广告法》中具体条款,全面禁止各种形式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我国自1994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18条规定"禁止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期刊发布烟草广告。禁止在各类等侯室、影剧院、会议厅堂、体育比  相似文献   

12.
随着广告所引发的"财富效应",我国明星代言广告也愈演愈烈.但虚假广告也随之而生,并带来侵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败坏社会风气等一系列危害.责任制度缺失、政府监管不力、市场机制不健全、社会责任感失落是诸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清代言广告的法律性质,有助于追究代言人的法律责任.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我国应建立广告代言人制度.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虚假广告的监管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成为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而形象代言人在虚假广告中的作用和法律地位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美国和日本等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表明,代言人因虚假广告应承担民事责任。我国现行立法对虚假广告代言人的民事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消费者也往往败诉。我国应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加强对虚假广告的监管,完善广告民事责任制度,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广告法制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如广告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广告法作为经济法部门法的地位得以确立,政府主导型广告监管体系形成,广告法研究取得初步进展.同时,广告法的不足也日益突出,如广告法的法律漏洞明显,广告审查制度存在缺陷,广告法研究不够深入.最后,在广告立法、广告监管、广告司法保障、广告法制教育、广告法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我国《广告法》的颁布,对于规范广告活动,促进广告业的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发挥广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广告法》38条中的"消费者"概念能否容纳"工商业客户"等非生活消费主体,司法实务中评价不一。借助法解释学理论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者"概念文义范围大致等同于"顾客"或"交易相对方"。外部体系解释的方法在《广告法》自身体系化程度不足的情形下难有用武之地,仅仅基于立法材料而对立法原意的推测难以负担一个确定的结论。现行法规定不明并不意味着法院裁量的随意化,强化解释适用中的说理为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必要支撑。  相似文献   

17.
《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并没有使明星代言虚假广告问题得到根治。代言明星与雇用人存在劳务合同关系,与消费者却不存在合同关系。当消费者遭受虚假广告损害时,通过合同法不能得到周全保护。许多国家和地区将代言明星列为广告法律关系的主体,明确规定代言明星对消费者负有注意义务。尽管中国法律对明星代言行为存在制度缺失,但是在民法基本原则框架下,正确适用《侵权责任法》第8条的规定仍然能够给予消费者有力的救济。  相似文献   

18.
《广告法》所构建的广告法律制度尚存在诸多的疏漏。其中,广告法律规定不全面.管理体制不科学.法律责任体系的不完善及相关法律的不协调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何完善广告法律制度.这是需要认真思考与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虚假广告认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假广告具有广告宣传内容是虚假信息、虚假广告的性质是不正当竞争、虚假广告的直接受害者是消费者或同业竞争者、虚假广告是通过广告形式实现的等法律特征.虚假广告须从以下方面加以认定: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必须有欺诈消费者的可能;广告的陈述或表示必须能够欺诈相当数量的消费大众;广告的陈述或表示与消费者受欺诈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根据我国<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相关法律,制作虚假广告可视危害程度负行政、民事和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20.
李兵 《社区》200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7条规定,“广告内容应当有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促进商品和服务的提高,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广告不得有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 本条规定是广告内容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