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委艳 《社科纵横》2014,(2):115-119
中国文学潮流与中国当代社会思潮有着非常明显的同构关系,考察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学思潮与社会思潮,我们可以清晰的画出文学思潮受社会政治思潮影响的清晰图谱。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文学越来越感到一种焦虑,过去那种处于社会思想中心的优越感随着这种转型正一步步走向边缘,那种对社会政治、民族生存、生活价值等等的宏大诉求本应成为理想的一部分,却在当下的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政治语境中显得高、大而空,给人一种虚无的感觉,同时,那种"文以载道"的传统却被某种经济价值的语境逼到了某种可笑进而可怜的程度。文学的生存面临极大挑战。同时,网络的出现使社会思潮以另一种形式演绎当代的政治自由与思想狂欢,文学在走向边缘的时候,另一种生存姿态正悄悄降临。当今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与网络政治的兴起无疑给文学另一种启示,只是,这种发展趋势还在初期阶段,很多作家只是处在尝试阶段,但另一批不为严肃文学认可的网络写手却已经在茁壮成长了,从这一点看,文学的生存焦虑倒是无足轻重的,相反,那种传统的表达方式是应该自我反思了。  相似文献   

2.
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它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主要是一种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本体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自己的本体论基础,使得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从这样的哲学、美学观点出发,文学本体论同样应该是一种社会本体论、关系本体论:文学的本原和存在方式离不开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的社会实践;从存在的本原上看,文学的最终根源是物质生产及其转化为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从存在的构成方式上看,文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过程;从存在的现实方式来看.文学是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结晶——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存在.唯有实践本体论可能克服古代传统形而上学的实体本体论和近代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关系及其统一之中来审视文学,把文学如实地还原为"对象世界-作家-文学作品-读者"的实践统-整体.  相似文献   

3.
佟君 《日本研究》2011,(3):100-104
论及村上春树文学,人们常常认为其文学作品大多是大众文学性的小资情调,如《挪威的森林》,而后我们发现村上春树文学的创作走向发生了改变,其创作超越了大众文学与纯文学的界限而成为综合小说,也就是表明村上春树的文学选择从《挪威的森林》的情绪,经过《海边的卡夫卡》的混乱,直至《1Q84》的严肃,由此可以看出村上春树文学的一种创作主题的走向选择已经从个人走向群体,更由群体走向人类社会,从而使其文本呈现出了社会关怀的宏观叙事景象。我们从这种文学选择中可以看到一位敢于站在脆弱的鸡蛋边,不惜粉身碎骨撞向坚硬高墙富有正义感与抗争勇气的良知作家。  相似文献   

4.
东汉晚叶文学是两汉文学向建安文学过渡的核心环节,并孕育了建安文学的繁荣。通过阐释东汉晚叶文学的思想环境,考察儒学的传承与新变,以及道家、释家思想的发展状况,可以探究社会思想的变化与东汉晚叶文学转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和不断深入,文学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也在不断地创新,近日读到王言锋女士的专著<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中国16-18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就是一部打破旧有研究模式,从方法与视角上进行了新尝试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讴歌"新黑人",凸显种族文学,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标志着黑人文学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崛起.黑人文学史上这一重大的文化事件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美国现代主流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王祖友 《社科纵横》2010,25(1):82-84
笔者拟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背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诉求、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对后现代主义文学做出一点概括,以促进后现代主义文学话语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东西南北》2013,(18):26-27
古龙,原名熊耀华,出生于香港,祖籍江西南昌。作为新派武侠小说泰斗,古龙的小说创造性地将戏剧、推理、诗歌等元素带入传统武侠,又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融入其中,阐述其对中国社会的独特洞见,将武侠小说引入了经典文学的殿堂。作为当代华语文坛罕有的大师,古龙的作品是真正深入街头巷尾的文学经典,小李飞刀、陆小凤、楚留香等众多形象,早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
吴效刚 《阅江学刊》2013,(4):123-128
北洋政府时期查禁文学(包括艺术)的事件,从档案资料和有关报刊资料记载中发现的重大案例有14起。被查禁的文学艺术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所谓"不良小说",包括"宗旨乖谬"和"词义淫邪"者;另一类是所谓"思想偏激"的作品。北洋政府时期查禁文学的意图和目的主要是所谓"通俗教育",即针对一般民众的社会道德风俗教育,其中也有抑制新思想新观念的企图,但那一时期政治没有把文学完全当作工具的意图,政治对文学没有进行奴役的打算,政治对文学的介入不是十分急迫,加之北洋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相对松弛,对文学和文化没有完全控制,因而在客观上形成了20世纪初期文学自由发展的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作为一种价值性存在,其价值走向经历了戊戌文学革新时启蒙社会、开通民智的文学救国论;五四时期以民主与科学实现人的启蒙与觉醒,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整体转换;30年代在救亡背景下的文学社会化转向;40-70年代大众化的政治工具论;80年代在非艺术的轰动中复兴文学之梦,以找回人的尊严和文学自信;90年代在边缘中寻找本位,文学在非轰动的艺术坚守中回到自身等发展阶段.基于历史的逻辑和理论的逻辑,可以对百年中国文学的价值范式作出这样几种判断一是意义认同--社会本位的"世纪波";二是形态复归--构筑价值载体的"同心圆";三是本体认知--价值转型、价值游离、价值接轨的"三级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