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文主要依据1982年甘肃人口普查资料,讨论人口分布和密度、少数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和城镇分布三个问题。一人口的地理分布和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数量,一般以“人/平方公里”来表示。这是人口地理分布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和该地区自然地理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1982年7月1日,甘肃全省总人口为19,569,261人,比1949年的968万多人增加了一倍。全省人口密度为43.1人/平方公里,还不到全国人口平均密度(105人/平方公里)的一半。但省内各地县人口密度不平衡,有的还相差颇大。  相似文献   

2.
甘肃东乡族人口变迁、分布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乡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乡族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人口绝对数来看,仍是一个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民族。本文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基础,根据历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对甘肃东乡族人口变迁与分布状况作了分析,试图探索其发展特征和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3.
一、人口转变的环境意义 人口转变在某种意义上是人口再生产适应于环境再生产的结果。与一定阶段的生态环境发展相适应,人口再生产具有一定类型,而人口转变则是人口再生产与环境再生产从旧的平衡向新的平衡的转变。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口转变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环境承载能力提高,从而带来较大幅度的人口增长。然而过快过多的人口增长往往导致人口生产力超过环境生产力,出现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改善环境和控制人口创造出人口生产与环境生产的新平衡。  相似文献   

4.
甘肃人口城镇化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甘肃人口城镇化水平低,存在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和制度创新,推动人口城镇化进程,走政府主导、利用市场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大中城市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一、甘肃人口文化与生育的现状甘肃人口文化与生育,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反映得很清楚,文化程度低于全国,生育水平高于全国,差距很大。1.人口的文化素质据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全省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第  相似文献   

6.
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自古便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8%。研究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不仅有助于了解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历史演变的规律,而且有利于今后研究甘肃少数民族人口现象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甘肃境内...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经济欠发达,自然条件恶劣, 人均占有资源少,人口越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就越大。甘肃省的城市化程度低,农村人口约有18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0%。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重点都在农村, 落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在甘肃尤为重要。为此,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人口分布的平衡与不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不平衡特点由来已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腾飞的需要,大西北的开发势在必行。为此,主张向大西北大量移民以改变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状况,从而适应生产布局的西移的呼声在有关论述中时有所见。笔者认为人口的“平衡分布”不等于“平均分布”,我国这种貌似不平衡的特点与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各地区的环境容量相适应。因此,就这个意义讲,这种分布是平衡的和合理的。任何以人口合理分布为理由,大量移民西北的主张是不切合实际的。本文就这一论点试图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并以我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所划分的八大人口区为依据来论述我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这一不平衡特点的平衡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1982年11一12月)关于共有人口规律的我见杨体仁经济研究n期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原理 冯立天人口与经济第5期略论我国封建社会各级人口不平衡性葛剑雄 历史研究、第6期:是数列而不是级数—对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和生活 资料的增长方式的理解和翻译错误应当纠正 骆克任甘肃日报12.7试论社会主义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平衡 胡建颖人口与经济第5期人口社会学第三讲: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人口社会 学思想桂世勋社会第4期管子的人口思想张敏如人口与经济第6期“抽象的人口规律万和一般人口规律沈斌华 人口与经济第6期河南历史人口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逐年下降,经济生活的改善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这样,在人口年龄构成中,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加大。1987年甘肃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老年系数为4.24%,与全国平均水平5.50%相比,相差1.26个百分点。尽管目前甘肃老年人口比重不算高,但增长势头很猛。我们采用离散模型和按不同年龄组存活率预测了甘肃老年人口发展趋势(见表1):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现有常住人口2564.1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079.37万人。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人口计生委第一时间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确定我省为全国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示范区,这既是对我省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省的希望、鼓励和鞭策。我们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着力强化政策统筹和工作协调,努力健全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使计划生育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和好处,有力促进了全省人口计生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生活中,人口的迁移活动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突出地表现在经济、社会和人口的构成等方面。人口的地区再分布能够消除各地区和各居民点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实际存在之间的不平衡状况。因此有必要在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保障人口潜力平衡的基础上制定出人口迁移政策。但是,不适当的迁移政策会加深迁移给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迁移过程规模过大也会破坏人口、经济和社会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甘肃位于我国的中、北部,黄河上游,三大高原的交汇处,地形较为复杂。它的经济文化发展很早,历史上也曾经有很多民族在此活动和居住,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甘肃始名于元代,古属雍州,秦汉时置郡县,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区域,直到今天。近来,学术界对历史人口的资料越来越重视。本文试就上古甘肃境内人口情况作些粗线条的描述与探讨,给《中国人口丛书》的编写提供一份资料。甘肃境内有人类活动可考的历史是很早的。早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平凉和庆阳地区就有了人类居住的遗迹,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据现在考古发掘表明,甘肃  相似文献   

14.
甘肃中东南部地区自然条件严酷, 经济、文化、教育及计划生育工作比西部地区落后, 只有抓好中东部的人口与计生工作,才能使甘肃人口与计生工作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5.
吴亮 《西北人口》2001,(2):62-64
甘肃地处西北中部,全省6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甘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的局面严重制约了甘肃经济发展.对甘肃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式进行研究,是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缩小甘肃与全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所必需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素银 《西北人口》2002,(3):2-5,33
本文对甘肃省2001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了甘肃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2002年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相似文献   

17.
王振军 《西北人口》2016,(1):117-122
本文针对甘肃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及当前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各种问题,基于甘肃农村563位老年人问卷调查和知情人访谈获取的数据资料,就甘肃农村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方式和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意愿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养老服务方式上,绝大多数甘肃农村老年人口愿意居家养老并享受家庭和社区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项目上,甘肃农村老年人对医疗护理和临终照料的服务需求最为强烈.鉴于当前加速发展的城镇化和家庭人口小型化给农村养老服务已构成了严峻挑战,本文从农村机构养老服务建设、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多样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利于甘肃及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宁 《西北人口》2003,(1):15-17
本文分析了“九五”期间甘肃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状况,提出了今后促进少数民族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甘肃人口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新科  项亮 《西北人口》2004,(2):51-54,58
第四次人口普查以来,甘肃人口文化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但人口文化教育的城乡差别、年龄差别和性别差别比较大,与全国相比仍处于后列。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贵州和甘肃两省的人口计生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属于全国的后进地区,人口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两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十五"期间,贵州、甘肃两省奋起直追,实现了人口计生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新阶段西部地区人口计生工作的"两颗明星".2006年3月~8月,国家人口计生委组成调研组,分赴贵州、甘肃两省进行实地调研,对两省的人口计生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