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金俊荣 《领导文萃》2009,(12):122-125
申论是什么?“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申,即说明、申述;论,即论述、论证。申论是对材料、事件或问题有所说明、有所申述,从而发表见解、意见,进行论述、论证。申论对古代选拔人才的“策试”有一定的借鉴。从西汉初年汉文帝开始用“策试”选拔人才,被选拔者根据一定的问题.在简策上逐条应对,如果见解恰当,析理透彻,确有辅佐之才,就可被朝廷录用。  相似文献   

2.
申论写作考试是模拟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情境测试,具有“工作研究”的特征。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写作题,要求应试者解决怒江水电开发中的重大争议问题,突出表现了这一特征。应试者只有树立科学思维观,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才能确保“工作研究”的顺利进行,取得申论写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郭五林 《秘书之友》2009,(11):31-34
在2008年1月召开的全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会议上,中组部副部长、人事部部长尹尉民同志表示:要“解决各地试题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努力提高地方公务员考试试题的开发、命制水平”。这说明当前申论命题存在着质量不高的问题。由于申论试题不公开、答案不公开、评分标准不公开,命题、阅卷教师不能参与培训等纪律要求,以致研究申论命题与阅卷中存在的问题有相当难度。  相似文献   

4.
申论考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第一步是阅读给定资料。2011年国考申论考试大纲按职位分类对阅读有两方面要求:一是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材料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5.
策论题,主要考查应试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分值最高、最重要的主观性试题。《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规定,今后公选考试主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越大。正确认识策论题,掌握各个环节的必备知识和注意事项,对于答出高分,在笔试成绩中脱颖而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申论作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重要科目,其受文对象被限定为主考阅卷人员。申论文章得分的高低,关键在于评卷人员对文章的理解、认可和评价。因此.申论写作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受文对象的接受心理,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可读性、可接受性。笔者认为,从当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出发,从申论文章接受对象的实际情况考虑,写作申论时要着重考虑以下四种受文心理,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领导文萃》2006,(4):10-11
从今年起,江西公务员考试将引入新的规则,针对不同面试小组考官评分标准可能存在的不一致,引进“修正系数”,对考生面试分数做“修正”处理。在公务员考试中,考试的面试分数占到了非常重要的比重,而面试评分标准很难统一。据了解,江西省报考试的人员逐年增多,在面试环节中,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公司的重要部门的经理要离职了,董事长决定找一位才德兼备的人来接替这个位置,但连续来应征的几个人都没有通过董事长的“考试”。这天,一个30多岁的留美博士前来应征,董事长却是通知他凌晨3点去他家考试。这位青年于是在约定时间去按董事长家的铃,却未见人来应门,一直到8点钟,董事长才让他进门。考的题目是由董事长口述,董事长问他:“你会写字吗?”年轻人说:“会。”  相似文献   

9.
李小平 《秘书之友》2013,(11):36-38
目前国家公务员招录中的申论考试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天下第一考。与其他考试不同,申论考试除了检测考生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考查其细心办事的能力。为了迷惑考生,命题者往往在作答任务、作答形式、作答范围等方面设下一些陷阱。  相似文献   

10.
朱迅垚 《决策探索》2009,(23):14-14
11月29日,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全国开考,超过100万人参加考试,但是,录用岗位仅有1.5万余个,考录比例约为1.5%。公务员考试的吸引力逐年上涨,其中又以中央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俗称“国考”)最甚。“国考”成为中国悠久考试文化下的又一颗“迷人的蛋”。大量人才涌入公务员考试体系,必然带来人才市场的泡沫。  相似文献   

11.
陈露 《管理科学文摘》2012,(22):210-2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省、市政府对人事考试工作的重视,考试种类日益增加,人事考试工作也面临了新的形势和挑战。而要确保各项人事考试工作安全顺利开展又离不开财务管理,因此,这就给人事考试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经过一段时问的改善,人事考试财务管理有了较大改进,但是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财务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就从人事考试财务管理的现状入手,探祈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做出相应对策,为人事考试财务管理人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封建时代选拔官员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察举、荐举和科举。察举是由地方官员首先考察,发现人才后向朝廷举荐,即先察后举;荐举是由专门负责官吏人事工作的中正官将各地推荐的人才分为三六九等,然后向朝廷举荐,即荐而后举;科举是通过分科考试,将考试合格人才向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的“以试取第”打破了世袭制对官员选拔的垄断局面,其确立的考试选官制度因为公平公正公开性赢得了广泛赞赏,现当代各国的人事管理制度都对其进行了一定借鉴。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在借鉴的同时对考试内容和选拔机制等作出了本质变革,当前新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又提出了建立官员问责制、公务员聘任制等改革要求,是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对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简要阐述了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异同,分析了这两种考试的适应对象及其与求职就业的关系,提出了理工科学生不应参加二级“等考”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戴斌 《决策》2010,(11):84-87
从往年的录取分数来看,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决定性最大的笔试科目便是申论,特别是最后一道开放式大作文。  相似文献   

16.
正汉武帝深谙海纳百川、广招人才的道理,为招揽人才,他曾下求贤令。然而,汉武帝更注重制度建设,通过制度来选拔人才、任用人才、控制人才。最初是贤良对策制度。建元元年十月,汉武帝下诏,要全国举荐"直言敢谏之士"百人,并一一召见,亲自策问"古今治乱之由,长治久安之道"。董仲舒、公孙弘、严助、朱买臣、主父偃等都是通过这种渠道得以施展他们的才华,而汉武帝文治的主要成就也是靠这些人才得以实现的,可以说,武帝能够多方建树功业,起点和依靠就是对这些人才能的有效发挥。汉武帝另一个创举就是荐举制。他鼓励大家向朝廷推荐人  相似文献   

17.
省情速递     
《领导决策信息》2009,(21):15-15
辽宁省政府办公厅最近下发的紧急通知明确.辽宁省将实行大学生就业“第一责任人”制度。按照规定,市长是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市要制定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划方案:高校书记、校长是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将省政府“一校一策”具体落实到“一院系一策”、“一专业一策”。  相似文献   

18.
陈珊珊 《经营管理者》2013,(31):248-248
教育考试科研工作是教育考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考试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需要科研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智慧支持。在当前教育考试科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业务轻科研"、科研组织机构制度不健全、科研时间难以保障、科研总体水平偏低等问题,进一步推进科研型考试院建设成为当前重要课题。本文试图找出当前教育考试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教育考试科研工作起到有益的推动。  相似文献   

19.
赵国艮  朱贵平 《决策》2012,(10):86-87
开头作为一篇文章的头领,阅卷者一般会仔细斟酌,能否写好开头,是能否得高分的关键。从实际考试情况来看,大多数考生的开头写得不尽人意,而且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20.
汉语水平考试也被称作“汉语托福”,它伴随着全世界学习中国话的热潮而席卷全球。今年3月份,中国国家汉办推出新版HSK,作为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重点考察汉语非第一语言者在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