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关于“心外无物”一说 ,阳明有两段说解 :  先生游南镇 ,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 ,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1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 ,即事亲便是一物 ;意在于事君 ,即事君便是一物 ;意在于仁民爱物 ,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 ,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 ,无心外之理 ,无心外之物。2当今 ,对阳明“心外无物”…  相似文献   

2.
<正> 一、论证"心外无物"的重要命题王阳明关于"岩中花树"的著名答问,过去许多人只注意到它所论证的"心外无物"的主观唯心主义本体论命题,却忽视了这段话中所隐含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感应之几".据《传习录》下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与友人“山中观花”的问答,深刻反映其“心外无物”思想,王阳明针对“心外无物”如何容纳客观自然存在物这一难题,直接予以了存在论域的解答。王阳明的思想与胡塞尔对存在信念的悬搁、现象学还原的态度有相通之处。当个体未来看花时,花与心同归于“寂”;当个体来看花时,“此花颜色”对心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这一认识可以用胡塞尔意向性理论中涉及的意识对意向对象的构造作用与对象的视域性显现来进行分析,而“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意味着花的“寂”与“明白”这两种现象都内在于个体意识。通过现象学的视角分析“山中观花”,可进一步理解王阳明对心物关系的看法,更深入认识个体意识与现象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心学是儒学与佛学交融的杰出代表。阳明心学中“物”的概念很大程度汲取于唯识论“境”的思想,而心学中“心”的含义与佛教中“识”的观念亦有一定渊源。本文结合佛教唯识的思想,以阳明心学中“知觉”观点来探讨“心外无物”、“南镇观花”、“知行合一”等命题,将阳明心学中“物”与“理”统一于知觉观点。在此基础上,对良知学说偏重道德方面的传统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良知本体作用不仅体现在“尊德性”,也体现在“道问学”方面。  相似文献   

5.
"生态"概念的存在论诠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中国哲学界对生态问题的研究能够面向经典,挖掘并梳理古代思想家的生态思想与环保理念。但历史描述有余,义理论证不足,儒家、道家、佛学的生态学思想经常被表象化、肤浅化、人格化或伦理化。哲学家应该从形上高度去建构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为物之生生奠定逻辑支撑,聚焦于物自身的存在状态、物为什么能够生出来。所以,存在论意义上的生生之道应该是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通行的“生态”可解释为“生的状态”、“生生的状态”。宇宙万物都处于生生的状态,生生是一切存在物的根本特征。因为生生,世界才呈现为不断延续的过程整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中的易,指物自身始终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着,是当下物自身朝着自己而生发自己、出离自己的不断涌现。于是,“生生自庸”、“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只是以生为道”、“天地以生物为心”之类的哲学命题才能够彰显出深刻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丁纪的《鹅湖诗与四句教》一文对阳明学的兴盛表达了忧虑。以“心学”著称的阳明学实则落在了“意”上。“心”的地位看似至高无上乃至无所不包,却并无对“意”的主宰作用。这就使得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论所表达的“心”与“物”的关系,反倒落在了“意”与“物”上。以“意”与“物”的关系而论,阳明学显然没有处理好万事万物的存在问题。心外何以无物,其用意在于为了让人明白亲不存于事亲之外,王阳明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却在义理上顾此失彼。就思想本身的价值而言,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论确实被大大高估了。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巢居穴处曰岩栖,栋宇居山曰山居。”古时山中隐逸者,即被称为岩栖之士。后之文人,则多山居。山居与岩栖本无多大区别,只是居住条件不同而已。“山居”一词如今越来越多见,似乎渐成时髦语,但多不确当。叶延滨先生青少年时代在山里生活过,有《山居岁月》文谈其“十八年的山居岁月”。山里的老百姓,住在山中,当然算是“山居”.但这“山居”和人们通常所说的山居,并不是一回事。叶先生十来岁时因母亲下放而来到大凉山,长大后又在秦岭山区某工厂上班,虽生活、工作在山区,但却不应称之为山居。至于许多富了起来的人在城郊山下建了别墅,以…  相似文献   

8.
<正> 懿庵先生,上湘之隐君子也。自署其斋居,取小畜巽止之义,曰“懿”:自命所居之堂,取避难不可荣禄之义,日“俭德”;小营花竹为园,取身清废权之义,题之曰“二中”。先生之志尽见于此矣,故曰隐君子,非虚加之也。先生姓刘氏,讳象贤,字若启。系出汉长沙定王发子苍,封安成侯,子孙遂世籍于安福。其分(尸占)王江者,为望之公仟亿,客而籍于湘乡者,为二十一世太学上舍锺和公一麟。上舍公生参军心和公常吉,参军以上舍擢陕西都使司经历,摄兰田县事,廉慎勤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史、思想史有个奇异的现象:异端发展正统,边缘作家、思想家反而建构了生动活泼的主流和“中心”。真学问是荒村野店二三素心人商量之事,真文学则是行吟诗人、流浪文人、被主流排拒在外的失落者前仆后继地创造出来的。物转星移,事过境迁,台阁正宗、御用明星、商定文豪,享尽现实虚荣却与草木同枯;大潮过后,峥峥石出,清虚寒士的作品却经大浪淘沙而精光始现。造化弄人也“砍平”;时文与时俱逝,真文历久弥新。从药汀先生的小说越9年而能结集出版.再次验证了此“奇异”乃“规律”。从先生的小说与那百藏小说热毫不相干.现在…  相似文献   

10.
任万明 《河北学刊》2004,24(4):70-73
《孟子·告子上》云 :“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是一种能够自做主宰的动物 ,因而人需要有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生活 ,没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沦为行尸走肉。没有了灵性的行尸走肉 ,只能算是一种“物” ;这种“物”由于丧失了主体性 ,必将被声色利禄等外物所牵引 ,沉溺而不能自拔。现实社会中 ,许许多多的人只知追逐利益和享受 ,不断地在把自己变为一种丧失精神的“物”。寻找精神的家园 ,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是当代人特别是富裕起来的人的当务之急。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撑 ,一个民族更需要有精神的支撑。历史的经验证明 ,没有伟大民族精神支撑的民族 ,是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兼并日益明显。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 ,中华文明如何振兴和发展 ,中国人在什么样的精神家园里安顿自己的心灵 ,这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号召。  相似文献   

11.
一  我们知道 ,儒家是以“仁”或道德“心”“性”作为伦理道德的本原根据的 ,那么 ,深受科学思维影响的现代人则可能会问 :“仁”或道德“心”“性”究竟是什么 ?孟子的回答是 :“人皆有之”,“我固有之也”,“此天之所与我者”1 。牟宗三先生把“此天之所与我者”解释为“此心之官乃是天所赋与于我者”2 ,意即义理上天定本有之意 ,亦即“人皆有之”之意 ,这应当是一种大体上可以接受的解释。由此看来 ,孟子的这种回答表示“仁”或道德“心”“性”对人而言即本来如此、定然如此。这也表明 :“仁”或道德“心”“性”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  相似文献   

12.
邢亚玲 《阴山学刊》2005,18(5):78-81
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建立了基础存在论。在关系世界中“此在”的存在状态、此在的本质是超越、“此在”的活动是包含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过程是《存在与时间》中“基础存在论”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人的研究相比,海德格尔基本上是在强调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关系的基础上看待二者共存,将外物、他人当作个人在世的相关物,认为没有此在(个人)在世,就没有世界在此,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3.
"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构论观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老龄化理论认为,“老龄化”是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必然的衰退,是自然化的生命历程。积极老龄化以“关系的老龄化”取代“本质的老龄化”,以“积极的老龄观”取代“消极的老龄观”,认为老龄化是人际互动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的建构物。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老龄化”、实现老年学研究视角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购物“满200元送100元”,你想不想买?花600元到泰国玩8天,你想不想去?不掏钱的“免费美容”,你想不想做?某一天,你被突然告知中大奖了,你想不想要? 眼下,诸如此类的“好事”似乎越来越多。但这些“馅饼”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又一个的陷阱。这些陷阱大致可分为如下类型: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文章的主题之前,需要提示的是,我们应从一种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理解本文主旨;也就是说,心理与社会的建构总要先于生物与社会的建构。为理解上述说法,我要对经常被谈及的“环境”与“遗传”之争作一概述。这一争论几乎同西方世界中有关人类问题的思考一样悠久,其争议的焦点是人类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差异。起初,人类和无机或植物世界之间的差异似乎并不存在什么问题,因为无机世界里没有生命,而植物显然也没有活动能力。但是,涉及动物世界就出现了很多问题。从西方历史的进程来看,这些问题似乎已被逐渐“解决”。最终的答案即是说:人类与外…  相似文献   

16.
普罗提诺是西方哲学史上神秘主义的典型代表之一。他把世界的本原“太一”作为最高的认识对象,以“心醉神迷”的状态与“太一”融合为一,观照到一个善与美的永恒世界。庄子以“道”为世界的本原,以“心斋”、“坐忘”、“守宗”的方法体道,达到“无古今、不死生”、“同于大通”的撄宁境界。两者对世界本原的理解、认识的方法以及达到的精神境界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正是基于这种意义,我们认为庄子认识论的性质是神秘主义的。普罗提诺和庄子在认识“太一”与“道”时采取了神秘直觉的方法。从他们不满足于枝节的、推论性的知识,强调对统一整体的把握来看,在认识史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他们把直觉与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运动对立起来,所以不可能导致积极的认识成果,最终失足于神秘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华书局标点本《全唐诗》卷八七二《嘲骆驼》诗云:“骆驼。项曲绿蹄。被他负物多。”(25册,9887页)此诗音韵不和谐,意义难理解。仔细辨析,原来问题出在断句上。断句失误的原因,则是对“曲绿”和“被他”两个联绵词的词义未能正确理解。“曲绿”又写作“曲录”,如《太平广记》卷二一四“贯休”引《野人闲话》:“倚松根,傍岩缝,曲录腰身长欲动。”蒋礼鸿先生《义府续貂》“曲录”条下引此例并云:“曲录为曲,讠连语也。”(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3页)又《太平广记》卷二五五“契纟戾秃”引《启颜录》:“僧曰:‘云中郡是天州,翻为偷毡,是毛贼,毛…  相似文献   

18.
"廷珪"辨     
东坡《书海南墨》一文曰:“此墨吾在海南亲作,其墨与廷珪不相下。海南多松,松多故煤富,煤富故有择也。”这是坡翁流放海南期间写下的他在海南亲自制墨的短文。除“廷珪”外,全文意思很清楚,可谓明白  相似文献   

19.
《高僧传》十四卷,梁释慧皎撰。全书具有很高的史料和语料价值。我国佛学研究的权威学者汤用彤先生为之校注(汤一玄整理)。汤先生的校注以《大正藏》为底本,参校众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的信息。不过由于诸多原因,有些校注尚可商榷。对此,前贤已多有论及。笔者近来亦通读数过,发现有些校点仍可进一步斟酌,今检得数则,以就正于方家。1.[僧]智乃悟而泣曰:“即先师弘觉法师也。师经为姚苌讲《法华》,贫道为都讲,姚苌饷师二物,今遂在此。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复忆采菜之事,弥深悲仰。”(卷七“宋吴虎丘山释县谛”,第279页)按:“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复忆采莱之事,弥深悲仰。”不应为僧智“泣曰”的内容,而是作者的陈述,故标点改为:“[僧]智乃悟而泣曰:‘即先师弘觉法师也。师经为姚苌讲《法华》,贫道为都讲,姚苌饷师二物,今遂在此。’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复忆采莱之事,弥深悲仰。”  相似文献   

20.
《石头记》甲戍本第一回,在“无材可去补苍天”旁,脂砚斋批云:“书之本旨。”稍后,在“满纸荒唐言”一诗后批曰“此是第一首标题诗”。在“未卜三生愿”旁,脂砚斋批云:“这是第一首诗”。但却不批比这首诗出现更早的“惯养娇生笑你痴”为第一首诗.戴不凡先生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详见《北方论丛》1979年第1期)一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