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辛酉政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1年11月在北京发生的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是清朝后期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这次政变结束了以肃顺为代表的排外势力控制清朝政治的局面,揭开了慈禧太后在中国四十多年黑暗统治的序幕,为正在结集中的奕诉洋务势力揽权当政造成了机运,对晚清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近代中国中外反动势力的合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确立,是从辛酉政变开始的。  相似文献   

2.
台湾洋务新政初始于 1874年 ,止于 1895年割台。 2 0年中 ,台湾的军事防务、政治面貌、经济建设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大陆各省进行的洋务运动相比较 ,表现出起步晚、见效快的鲜明特点。其原因就在于清朝廷的重视 ,几任抚臣前后相继的努力 ,以及大陆重臣的支持和台籍士绅的协助。台湾洋务新政的成就为其后来的近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誓师北伐,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率师出征。因北伐所经之地必然遇到的如何对待外侨、外国使节、外国公司、教堂、租界等问题,开始具体地介入对外事务的处理,思考有关外交问题,对重大外交事务与外交交涉发表意见,并逐渐与武汉国民党中央发生了争夺外交主导权的斗争。至四一二政变之前,这些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反帝并非盲目排外,保护外人生命财产及一切合法权益;二、专对英国,不牵动他国;三、取消不平等条约及收回租界,绝不用武力及暴动;四、对日联络,有所期待;五、不满外交现状与争夺外交主导权。蒋北伐期间的外交方略是其整个政治谋划和政治性格的一部分,为他带来了一定的成功,但受其政治性格及整个政治环境影响,也构成了他最终无法跨越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者加紧对中国疯狂侵略,摆出一副瓜分中国的架势.英、俄、德、法列强除军事上占领沿海军港、外交上强迫清廷承认势力范围外,经济上的侵略特别着重通过资本输出方式进行铁路线和矿山的开拓.铁路线仅有几条,矿山则各地广泛存在,因此抢占矿山形成了一个狂潮.从1895年至1899五年之间,全国各地矿产面临着瓜分的危急:法——独占云南、广东、广西矿产(1895年5月《中法商务专条附章》);俄——独占东北矿产(1896年12月《东省铁路公  相似文献   

5.
论晚清洋务思想家的近代外交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西交往的日益频繁,洋务思想家的外交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通过对主权观念的认识、对使节制度的建言、对交涉之道的探讨以及对国际外交准则的分析,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外交理论,由此形成了他们的近代外交观,并推动着晚清外交观念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者加紧对中国疯狂侵略,摆出一副瓜分中国的架势。英、俄、德、法列强除军事上占领沿海军港、外交上强迫清廷承认势力范围外,经济上的侵略特别着重通过资本输出方式进行铁路线和矿山的开拓。铁路线仅有几条,矿山则各地广泛存在,因此抢占矿山形成了一个狂潮。从1895年至1899五年之间,全国各地矿产面临着瓜分的危急:法--独占云南、广东、广西矿产(1895年5月《中法商务专条附章》);俄--独占东北矿产(1896年12月《东省铁路公司章程》);德--独占山东矿产(1898年4月《胶澳租界条约》);英--独占山西、河南、四川矿产(1898年5月《山西采矿条约》,1898年12月《河南开矿制铁章程》,1899年1月《四川采矿条约》)。  相似文献   

7.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清政府守旧派是落后、守旧与极端排外的,他们的极端排外行为归根结底是受列强步步紧逼的侵略行为所激发的,他们的外交观中也存在一定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义和团兴盛之际,毓贤曾先后任山东、山西巡抚。当时,在清朝的封疆大吏中,他力主排外,自诩为义和团“魁首”,为中外瞩目,名噪一时。1899年3月至12月(光绪二十五年二月至十一月),毓贤在山东巡抚任内,正是山东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的高涨时期。据有关史籍记称,这时期他“护大刀会尤至”,“容纵”义和拳,因而“酿成巨祸”,“尤为各国所切齿”。因此,义和团失败后,毓贤遭到了严厉处罚。清王朝在1901年2月13日发布的“上谕”中宣称:“已革巡抚毓贤,前在山东巡抚任内,妄信拳匪邪术,至京为之揄  相似文献   

9.
“东南互保”是晚清政治史中一件大事,关于这一政治事件的研究者很多,研究较为充分,但是“互保”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有待进一步理清,一些有影响的力量值得注意。本文将从两方面对以往的研究作一补充:一是在1900年,清朝派出他国的使臣人数、影响都较前有了发展,他们在“东南互保”的形成中穿针引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东南互保”的形成中遇到了来自地方顽固势力的反对,“互保”的形成与维持过程中贯穿着洋务外交主张与顽固外交主张的斗争。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后,受近代湖南先贤排外主张影响的湖南有识之士面对着战争的惨败,在外来先进思想的作用下,开始由"盲目排外"逐步转化为"文明排外",从而为湖南摆脱闭塞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瑞芬是晚清一名尽瘁国事的外交官.他致力于经世致用,主张“自强”、“求富”.在国内做地方官员期间,开明进取,积极筹划和参与洋务活动,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以工商立国,发展商务.出使泰西时,更积极支持国内洋务事业,以期改变清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致力于为国家求富求强的洋务活动,竭力提升中国的外交地位,维护国家的权益,推动晚清从传统走向近代.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西之间的剧烈碰撞中,古老中国的门户被迫打开。自1875年,清政府首次有了驻外使节,把自己的些微触角试探性地伸出了国门。作为较早走向世界的先进中国人行列中的一个突出群体,早期驻外使节们(1875--1895年间)的活动远远超出了外交范畴,与晚清国内的社会变革遥相呼应。特殊的地位与环境造就了他们特殊的见解,从而在国内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洋务思想家和外交官。对西方文明的深刻认识是其外交思想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外交思想。主要内容包括超越“华夷界限”,向西方学习;主张“主和外交”与“诚信外交”。他外交思想的本质并非卖国投降,而是有非常大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代国家外交护侨的主要措施是建立领事馆。随着晚清朝野对华侨认识的逐渐转变,保护和利用华侨成为清朝华侨政策的主要内容。南洋在中国周边地区具重要战略地位,也是华侨聚居之地,应当是清朝设领的重点地区。但由于朝廷对设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推动不力,且外交人才缺乏、驻外使节布局失误和外交事权分散等,因此屡误设领时机,导致在晚清时期中国所设的45个领事馆中,在南洋地区仅设立7个领事馆。  相似文献   

15.
张玉芬 《南都学坛》2012,32(1):39-44
19世纪90年代以后,俄国外交政策的重心从巴尔干和中亚转到远东,其目标是争夺远东霸权。俄国利用三国干涉还辽的外交成功,实现了在中国的帝国主义扩张,并随之调整了远东政策,于1895—1898年间对中国以经济渗透为主,推行"和平征服"政策,把在华势力范围由中国东北北部扩展到东北南部。义和团运动期间,俄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并企图独霸,俄国远东政策由"和平征服"向"武力压服"过渡,并由此出台了"新方针",逐步走上"强硬"政策的冒险主义道路。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导致日俄战争的爆发。从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的结果看,1895—1903年俄国远东政策和实践在总体上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6.
研究洋务企业的性质,对于理解洋务运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近代洋务企业是在洋务派领导下,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为目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进步企业。洋务企业开创了中国近代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总理衙门与外务部在中国的近代外交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总理衙门既是与欧美各国驻华公使馆交涉的窗口,也是主要负责洋务的军机处临时性附属机构.但1901年成立的外务部,被赋予了"六部之上"的地位.先行研究中强调外务部的设立是出于辛丑条约交涉过程中列强的压力,而对其设立过程语焉不详.文章利用此前未被利用的各国史料,揭示了外务部的形成并非只是外国的要求,同时也包含了清朝自身的主张,并指出外务部形成过程中仅仅着重于中央组织的职能,遗留下驻外公使、领事及地方交涉制度等未充分讨论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维新时期,湖南有识之士面对列强的侵略,开始逐步摆脱过去的盲目排外思想,主张"文明排外"."文明排外"是维新时期湖南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一种新式的反帝武器.从其思想内容上看,主要体现在宗教、对外交涉、经济、思想意识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19.
洋务运动与西方科技的引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前,当西方进行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时候,由于那时的清朝统治者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拒绝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文化,拉开了中国同世界先进科技间的距离,饱尝了科技落后之苦。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酝酿和进行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出于维护本阶级反动统治和镇压农民革命运动的需要,想借外国先进科技为反动国家机体打强心针,这就是所谓洋务运动。它本身包含着目的的反动性与手段在客观上的一定进步  相似文献   

20.
历史系部分师生配合当前史学界的争论,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历史作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多数同志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压迫的产物,是群众性的自发反抗帝国主义斗争,不存在反封建的性质。当时,突出的民族矛盾掩盖了阶级矛盾,又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自发的群众反帝斗争没有冲击封建制度也没有反对封建势力的总代表清朝政府,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正反映了对清朝统治者认识不足。这也是义和团为什么能够被封建顽固派所利用,鼓动盲目排外,被歪曲而引入歧途,遭致悲剧结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