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阙天舒  方彪 《学术月刊》2023,(6):88-100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算法等技术在西方政党政治中的广泛应用,政党竞选和运行过程中“计算化”趋势愈加显著,进而建构出一种“政党计算”的认知图式。“政党计算”之图式包括两重面向:一种是政党在政治竞争中的理性选择、利益博弈的政治计算;另一种是政党在技术变革中的技术赋能、能力迭代的动态计算。一般来说,技术的累积创新突破会深刻地改变经济社会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驱动政党政治和“政党计算”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2.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器,对飞速发展的社会来说,法律具有滞后性,这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法律在它自身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十分有力的继承性,正如人们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最现代的法律也蕴含有古代法的因素。这些特点使得法律与文学、艺术甚至政治权力有了很大的区别,保守与滞后成了法律属性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对“白马非马”的非议不能归结为古汉语的表达能力问题,“白马非马”的本意是“白马不是马”,此命题的提出本身就包含着很大的破绽,是偷换概念的产物,其论证过程逻辑混乱,实属一个诡辩命题。  相似文献   

4.
认知对象只有进入人的文化活动之中,才能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文化认知是一种主体性认知,认知主体已有的文化认知结构在认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认知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目的不在于仅仅理性地把握认知对象,而在于理性地把握认知对象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即对认知主体的价值意义,这是由人追求价值的本性所决定的。文化认知作为心理的高级机能,一方面,导致各认知因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另一方面,凸显了文化因素在其逻辑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王德威先生在《被压抑的现代性》一文中提出 :晚清狭邪、公案侠义、谴责、科幻小说四种文类其实已经指涉了 2 0世纪中国“现代性”有关欲望、正义、价值、知识范畴的四个方向 ,但最终却只演进成了“五四”文学一种模式。问题不仅仅在于“感时忧国”的现实主义不脱文以载道之志 ,还在于这种“现代性”具有一种自居正统的排他性思维 ,于是晚清“现代性”的诸种可能就这样被毫不容情地压抑了。王德威对于这些丰富的可能性未能得以实现的种种惋惜 ,未免过于沉湎于历史的偶然性。这其实是传统力量的一种延续 ,它在后来的历史中继续得到了验证 :2 …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来,学界一直都将“文艺大众化”中的“文学”概念与“艺术”概念视为一种平行关系,并用大众化的“艺术”标准要求小众化的“文学”也走“大众化”的道路,进而混淆了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审美方式上存在的巨大差别。“艺术大众化”本身就是一种大众娱乐方式的历史传承,而“文学”却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小众化”艺术;若要使“文学”实现“大众化”的人文理想,就必须借助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二次转化。因此,将“文学大众化”与“艺术大众化”等同视之,且人为地用“文艺”二字模糊或消泯“文学”和“艺术”的严格界限,只能使“文艺大众化”问题流于一种纠缠不清的理论空谈。  相似文献   

8.
1990年秋季的北京亚运会及亚运会艺术节,着力向全世界展现了绚烂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这是一个刻意策划的预示,也是一次精心准备的预演。紧接着,在1990年12月20日,规模空前的“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在北京拉开了序幕。这项活动一直持续到1991年1月12日,并得到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显然成了1991年中国大地“民族”与“文化”热潮的先导。 众所周知,京剧是中国的“国剧”,集中华民族的多种文化精粹于一体。“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的策划者和组织者颇具匠心。由此下手,自然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先着下了有力的一鞭。然而,“国剧”并没有占据国家法定戏剧的地位,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也决非局限于京剧。若要涵括中华大地上的民族文化精髓,仅有一个京剧实在是远远不够的。况且,传统的中国京剧艺术急切需要改革更新,否则难以普遍适应当今中国各年龄层民众日新月异的现代文化娱乐的需求。不过,有必要强调指出,此次“振兴京剧”活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京剧本身,尽管它并不能使传统的京剧艺术一劳永逸地走上振兴之路,但作为一个直接诱因,却引发了全社会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迫切反顾。在1991年的中国,这一点可以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要务所在。  相似文献   

9.
文化观念、文化符号以及行为活动,作为文化系统的三个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促成文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文化循环通过人们具有周期性的活动把文化观念凸显出来,把经过群体反思过的过去复现出来,文化成为一个群体成员精神的栖居场所。文化观念的载体化,核心观念的循环化以及文化的开放性是文化免疫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对新的文明的探索与建设的努力,体现为超越经济增长的整体性的文化转型。中国的教育面对整个文化转型的挑战,不仅要加快自身现代化的步伐,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而且更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和平等的教育体制,培育科学精神,培植人文精神,造就具有现代性的人格态度与生活价值观的现代个人主体,从而推动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1.
“文化力”是一个用得很多且多少有些混乱的概念,因此有必要从文化力与生产力、经济力、政治力和军事力的比较对它做一番考察.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文化力乃是改善人同自然、社会和自身关系、提升人的潜质的一种能力,它是人类共同体所拥有的一种影响深远的持久力量;文化力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人的理性和意志的产物,而是人的心智和情感世界的产物,它由语言、神话和宗教,艺术和道德,科学和哲学三个部分构成;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把各种个别的事物统一起来,赋予形式,上升到一般,同时又强调和维护自然、社会和个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已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大趋势 ,但是“文化全球化”这一命题却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宽泛的概念 ,而各民族的文化存在各自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因此我们不应轻易地认为经济全球化会马上带来一个全球文化的一体化。商品流通是互利的 ,文化交流也是互动的 ,文化接受是历史的选择和群体的实践。认为单一文化或“美国文化”将会主宰全球的看法并不正确 ,而事实上中国文化也在全球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析“海”的文化义蕴王建莉中国是个临海的泱泱大国,古代的人文荟萃之地主要是中原内陆。人们长期生息繁衍于此,熟悉的是皇天、后土、川岳、河洲,而对浩渺无际的海洋却知之甚少,总是给它蒙上一层神秘莫测、难以言说的色彩。但是,尽管如此,我们翻阅古籍,也会看到其中...  相似文献   

14.
张旭曙 《天府新论》2005,57(2):128-131
形式在西方美学范畴体系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形式之重要,在于其特有的歧义丛生,夹缠难理.四大主导观念"基型"和七种主流形式涵义是为歧义丛生、蕴涵复杂的观念史区划疆域的标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种涵义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不同的思想想家、思想流派那里履行着各式各样的功能.众多涵义间的承续、兴衰、更替、转变、复活,并非单向的线形的,而是多元组合的、异质混杂的.  相似文献   

15.
“守法”现代化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一个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守法”现代化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一个关键胡旭晟按照通常的逻辑,“立法→执法→守法”是法制运行的一般轨迹;倘若我们的确将法视为某种意志力的体现,那么这一轨迹同时又意味着人类意志的深化。而当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立法”进到“执法”、再进到“守法”时,这似乎也...  相似文献   

16.
"自然"观念实际上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观念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一个关键点,也是达成它们融合的一个关键点.那么,这两种文化中的"自然"观念不同之处何在?它们("自然"观念)融合有没有必要?如果必要,那么可能融合吗?如果必要而且可能,那么融合后的新型"自然"观念应该是什么?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无独有偶,在1985年这一年里,上海青年作家王安忆于年初写了一篇《归去来兮》,湖南青年作家韩少功于年中也发了一篇《归去来》。当然是巧合,两篇文章从体裁到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王安忆写的是随感,抒发她从美国旅行归来的感受;韩少功写的是小说,描写一个名叫黄治先的人偶然去到湘西某山寨的离奇遭遇。可是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王安忆在大洋的  相似文献   

18.
赖勤芳 《天府新论》2005,13(6):120-123
"生活艺术论"思想是林语堂人生哲学观的体现.作为一名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林语堂面临着中西文化选择的强大压力,生存的困境促使他通过独特的生活方式进行诗意的反抗.他提出的"新文化"观就是要赋予中西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人文内蕴和现代意义.他也正是借文化这一平台来揭橥纷繁的人生真相,并作为其个人在复杂的现代性境遇中的美学立场和生存态度.  相似文献   

19.
周厚虎 《兰州学刊》2009,(Z1):15-18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冷战的对抗,促使人们不断思考:人类为什么无休止地进行战争?利益不同的各国人民如何实现共存共处?如何避免战争、寻求人类永久和平?然而,20世纪兴起的形形色色的西方国际政治理论,无论是现实主义学派还是理想主义学说、抑或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都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但是中国倡导构建的"和谐世界"的理论,第一次就国际关系、战争与和平、人类的前途与命运等重大理论问题,向世界全面阐述了自己的系统观点与理论框架。文章试着在阐述和谐世界理念提出的基础上,着力论述和谐世界由一种理念上升为一种理论的建构过程,并在坚持无政府状态的前提下实现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观念的逻辑意蕴及其历史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化”观念的逻辑意蕴及其历史表征何中华所谓“现代化”观念,是指有关现代化的理论学说和思想体系,以及对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一种肯定的理解和态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是对现代化的历史根据、逻辑前提、发展过程、实现途径的反思形式;作为一种肯定态度和肯定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