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三假如《中原音韵》时期,北方话的入声已经如同现在的石家庄方言那样,入声没有塞音韵尾而且不太短促,韵母接近阴声各韵,调值仍然自成一类,在这种情况下,元曲作家们又  相似文献   

2.
宕江摄入声韵历史上很早就丢失了塞音韵尾,其在现代方言中的主要元音基本上是以后圆唇元音为主,可见《切韵》的宕江摄主要元音应该也是一个后圆唇元音.一些方言中宕江摄入声往往有文白异读两种形式,这是入声韵尾消失后韵尾u向不同方向演变的结果.官话方言中,宕江摄入声字多读为撮口韵,主要元音是前的不圆唇元音,这个和南方方言有别的特点是官话方言在清代产生的一个语音层次,它和元明时代读为[io]韵的层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 汉语在中古时期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其中入声最为特殊。入声的特殊性可以从调值和韵尾两方面进行考察。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调值各不相同,但是可以归纳为两个类型。平、上、去三个声调是一个类型,它们的调值都比较长一些,有显著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叫做舒声。入声自成一类,调值短促,没有显明的变化,好象一发即止,叫做促声。  相似文献   

4.
汉语的音节以主要元音占优势,几乎每个音节都有主要元音。这个结论是从汉语的音节可以缺声母、介音、韵尾而不能缺主要元音的实际得来的。就韵母而言,也是不能缺主要元音。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首先要抓住主要元音。一、广州方言音系中组韵能力最强的是哪些元音?是a和e。a能跟什么韵尾结合组成什么韵母,(?)也能做到,所不同的是a能自成韵母或音节,(?)则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二等麻韵在广州音是a(如:巴、怕、诈、家),三等麻韵于广州音是ε(如:且、写、爹、者、车)。广州音以a和(?)组成的韵母是哪些呢?  相似文献   

5.
试论客家方言对粤语语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语作为强势方言,对客家话影响较大.但在长期的语言接触中,客家话对粤语亦产生影响.本文论述这些影响,内容有古全浊声母的送气读法;晓、匣母合口读f;疑、日母(细音)合流为鼻音;溪母保留送气;特殊的kv、k‘v、声母;精、庄、章组的分混;晓、匣母细音读擦音;韵母缺乏撮口呼;舌尖元音 ;蟹合一帮组读 i或i;山、咸摄细音保持复合元音的读法;古鼻音韵尾的丢失与归并;粤语、在石歧郊区话的混读;四邑话舒声调与客家话声调的类型接近;中山客话与石歧话声调数目.  相似文献   

6.
<正> 随着汉语上古音研究和汉藏语系比较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上古汉语声调的性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音高在中古汉语以迄现代汉语各方言以及台语、苗瑶语和藏缅语有声调的语言中的重要地位发生了动摇。如果上古汉语声调的区别性特征不是音高而是音长或音质,那么,所谓上古“声调”的不同也就是韵母(元音或韵尾辅音)的不同,实际上可以看作韵部的不同,正如入声与阴声、阳声的对立。  相似文献   

7.
<正> 清代音韵学家江永在论及入声时说:“韵学谈及入声尤难,而入声之说最多歧,未有能细辨等列,细寻脉络,归于一说者也。”①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入声处于一个比较复杂的语音地位。一方面,从调类上说,它是个促调,是和平上去等舒声调类相对立的一个调类;另一方面,从韵母结构上说,它有一套不除阻的清塞音韵尾,是和阴声、阳声相鼎立的一个韵部。入声的这种地位,可图示如下:  相似文献   

8.
多数音韵学家对上古入声韵尾的构拟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一般以-p、-t、-k收尾,但对阴声韵韵尾的构拟有较大的分歧:"有的学者把阴声韵构拟成收浊塞音尾的闭音节,例如高本汉、李方桂等认为阴声韵母有-b、-d、-g、-r等浊辅音韵尾存在,此外还可能有-r、-kw、-gw、-Y、-w、  相似文献   

9.
怀集县是广东省北部的一个主要流行粤方言的县。这里的粤语以县城的下坊话为代表语,它与广州市粤语的比较起来,具有如下的语音特点:1.部分非组字在下坊话中读双唇音[p]、[p■];2.古知母、澄母部分字读[t]声母;3.古见系字有齿化的现象,在流、深摄三等前读[■]、[■■];4.古全浊声母无论平仄大部分字均读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5.有以不圆唇元音[E]作主要元音的系列韵母,读这些韵母的字广州话主要元音大多是[a];6.咸摄开口三等、咸摄开口四等[-m]尾变[-n]尾、[-p]尾变[-t]尾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高本汉和他的汉学名著《中国音韵学研究》以及相关的汉语言文字学成就 ,特别是中古汉语语音的研究、现代方言的撰写及其对历史语音学研究的价值。中古汉语韵母的拟测是制订《方言字汇》表的基础 ,有关辅音韵尾构拟 ,三、四等的主元音构拟 ,一、二等重韵 ,《广韵》十六摄各韵开合口一至四等的韵母构拟 ,都从构拟原则和具体构拟两个方面为中古音构拟作出了重要贡献。该表还是古今韵母历史演变图表。文章还概述了《中国音韵学研究》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贡献 ,也指出了它的若干可商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