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弘扬儒家德育的优良传统,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师是德育之本,要建设稳定而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学校德育要向家庭延伸,要学习家庭爱孩子,更要指导家庭育孩子;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与社会道德之间相互制约,社会也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校德育还应重点借鉴"持志养气"、"道德践行"、"反求诸己"等儒家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当下学校德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是丰富多样且错综复杂的.学校德育方法持久虚效,是导致学校德育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内因.事实上,一些在学校普遍被采用的如说服法、示范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在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具有明显“说理”倾向.一定意义上,这也是导致学校德育方法虚效性的主要根源.由此而来,形成了学校德育“知行分离”的基本困境,这也是学校德育偏重说理的一个基本后果.为了实现学校德育方法的合理化发展,前提基础是德育内容的转向、德育形式的丰富、德育主体的合作,变革路径是不仅应加强“内化”式学生体验,同时也要巩固“外铄”式教师说理.  相似文献   

3.
对于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社会各界普遍地感到不满意。当然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就其主要原因而言,是当今主导学校德育的德育范式——权威灌输式。虽然这种德育范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就是现在也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在社会转型期,随着民主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这种强制灌输型德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在当代,青少年学生越来越具有主体意识,面对日益丰富、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已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家长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的简单灌输。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尤其是社会主义国…  相似文献   

4.
德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懂得道德的教条,而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实践道德精神。比较实践性德育和认知性德育的基本原理、具体特征、课程观、教师观和操作流程可以看出,以实践为起点和归宿的实践性德育是扭转德育实效性孱弱的根本出路,实践性德育的思想与实践已成为世界德育的主导,也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学校德育的根本模式。  相似文献   

5.
要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对传统的学校德育进行整体反思,尤其要对德育理念进行反思和创新,树立新的以主体性、整体性、个性化、行为本位为核心的德育新理念,这是学校德育改革的先导,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德育实践面临着时代挑战,如市场化进程中的物化倾向及其带来的精神困惑、教育的功利化趋向、社会价值观多样化、生存方式的虚拟化和数字化等。要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德育理论必须进行反思和创新。要深化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确定高校德育目标,保证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改进高校德育的方法,推进学校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板块。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中学德育课程资源的重新配置,弥补德育国家课程体系的不足,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充分发挥社区、学校独有的人文、自然资源,创建有特色的学校;有利于德育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发展。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和以德育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要确立德育教师学校主人翁的地位,给予他们课程开发的权力。  相似文献   

8.
系统论提供了深入分析德育实效性问题的认识方法。学校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以及社会德育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协同,相互掣肘,组织关系混乱,是当代我国社会德育实效性问题的根源所在。要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必须对学校、社会德育系统进行自主的变革,关键是确定适宜的德育目标,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组织者的职能,建立有良好组织的德育系统。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是21世纪的建设者,但当前的社会现实、青少年的品德状况、学校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改进和加强德育。跨世纪的学校德育必须解决落实德育首位、改革德育内容和方法、建立德育网络、提高师德水平等问题,否则学校德育仍将缺乏实效性,教育难以实现21世纪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是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当代社会的迅猛发展 ,使学校德育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加强德育的实效性 ,文章认为应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1.
杨昌济是中国近代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德育,其中德育目标的设计丰富了他的德育理想.他立足于对人的"善良之品性"的培养,又从社会化与个体性两个方面进行了"道德人格"的设计与探讨.他的德育理想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与很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孝经》德育思想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启示分为四个层面:个人层面上,个人品德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社会层面上,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国家层面上,培养国家认同是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实践层面上,重视道德实践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公民道德教育要批判继承《孝经》德育思想,摒弃其中的封建阶级意识和不平等意识、迷信和威慑教育方式,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代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德治国”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实践。本文作者根据新形势下我国家庭德育面临的新问题,总结和论述了当代家庭德育中的渗透性、双向性、权威性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以知识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即知性德育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度过了许多年代,但当今社会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人们对知性德育进行"讨伐",认为我国高校中存在道德下降的现象是由于知性德育的教育模式,并提出新的德育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文章以知性德育与活动德育有机统一,来解决当前道德时效性低下的问题,共同促进新时期下的德育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依靠良好的道德实践。本文将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分为尝试阶段和成长阶段,组织志愿者开展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只有将德育教学与志愿者活动等道德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自身道德情操,增强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前,人们对艺术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确认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会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或者认为艺术教育是德育的"附庸",只是实现道德人的手段。美育与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因此,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最主要内容,其与德育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德育研究主题呈现出:从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寻根情结的启动,到德育原理学科建设形成的三个高潮,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与德育关系的探讨,到德育地位与功能的探索,再到国外德育思想的引进与系统研究和比较研究、德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对德育实效、主体性德育、生活德育、公民道德教育等热点问题的关照以及对德育制度的建设等嬗变轨迹过程。形成了德育研究逐步摆脱政治的附庸,走向科学化、人本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传统德育思想研究的现代化,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中国化;德育目标由精英教育向公民道德教育转化;德育模式由知性德育模式走向知性与生活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由灌输走向对话、选择与建构等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8.
道德情感体验是一种价值体验,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因素,也是主体道德内化的动力,对于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在德育过程中,采取生活化德育、情境德育;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网络道德:高校德育的新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道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为高校德育创造了全新的机遇 ,同时也对高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塑造网络道德主体、培养网络道德人格、加强网上道德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