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企业技术创新采纳拒绝行为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企业技术创新采纳拒绝是相对于企业技术创新采纳而提出的,两者是因一个决策问题而生的两个选择行为。企业技术创新采纳拒绝行为就是指企业在评估创新机会后,做出不予采纳技术创新的决策行为。拒绝行为主体只能是企业家——企业的经营者,而拒绝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家创新能力不足、技术不确定性、创新人才匮乏、创新资金短缺等。  相似文献   

2.
企业技术创新采纳行为是企业内部行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层面的技术创新采纳需求得到强烈激发后,由技术创新采纳动机转化而成,其行为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不同动机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生动力则是促使企业做出采纳决策的主要驱动力,主要包括企业对技术创新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等。企业技术创新采纳动机又是在创新需要基础上产生的,而且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因此,技术创新采纳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不完全确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创新参与者是否具有投资能力、技术能力和经济能力,根据这三种能力,可将我国技术创新主体分为大型企业、中小型技术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风险投资企业。我国的创新参与者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决定参与形成技术创新联盟,如缺少创新投资、技术竞争力、新产品的生产或营销能力等。联盟的决策形成过程就是集聚这些能力的过程,即创新参与者根据创新目标、行业和企业的特征,评价各类互补创新参与者,竞争匹配创新伙伴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国外对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表现在从技术创新采纳的动因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采纳内涵和性质作了初步界定,同时还通过不同领域专家的实证研究说明了具体产业内企业采纳的特征,特别是从企业、社会、市场、技术间互动的视角分层探讨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采纳速度、时机、方式、内容等方面的因素.描述了企业技术创新采纳过程中的选择决策阶段特征,并指出在企业创新采纳过程中既可能存在按照时间序列依次发生的线性有序特征,也可能存在更复杂的交叠和无序状态.  相似文献   

5.
农业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技术创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保障,其最终目标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涉及了生产力诸因素和生产关系的多个侧面,仅创新主体就包括了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型农业企业、农业推广机构、农户等等。为了使农业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我们有必要对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进行绩效评价,以期找到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减少技术创新风险,从而为我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试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技术创新的内涵应包括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的延续性、创新动力机制的持续性、创新过程的能动性、创新战略的适宜性、创新活动的时效性、核心技术的领先性和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特征包括以企业为核心的持续技术创新的"主体系统"、橄榄型的持续技术创新系统结构、"档位战略"型的持续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技术创新目标、螺旋上升的持续技术创新过程、公共政策营造持续技术创新的"效率环境"和人文环境、持续技术创新的评价是一种系统性评价等.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作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行为之一,必然要受到社会责任的约束和规制。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区分为创新动机、创新产品或服务的目标决策、研究开发及中间试验、创新技术的选择与设计、规模扩大过程中的生产组织及资源配置、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销售及社会应用,以及技术扩散、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等7个不同阶段,其社会责任要求呈现出内涵逐渐递进丰富的特征,对应着不同的规约原则,构成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社会责任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在学术界较有影响的几种技术创新运行与动力机制模型 ,认为这些模型的倾向性和缺失在于把技术创新的客体和创新主体割裂开来 ,消弥或忽视创新主体的作用 ,基本上只是把技术创新看成是物质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在考察了技术创新主体在个人行为和研究小组层次上的运行模式后 ,提出了创新环境、创新研究小组和创新者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机制 ;认为该结构有助于对技术创新作更加合理的审视、诊断和决策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在学术界较有影响的几种技术创新运行与动力机制模型,认为这些模型的倾向性和缺失在于把技术创新的客体和创新主体割裂开来,消弥或忽视创新主体的作用,基本上只是把技术创新看成是物质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在考察了技术创新主体在个人行为和研究小组层次上的运行模式后,提出了创新环境、创新研究小组和创新者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机制;认为该结构有助于对技术创新作更加合理的审视、诊断和决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企业R&D与技术创新发展的目标是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应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技术创新,并通过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资金的筹集与有效利用、情报的收集与分析研究、创新管理的加强等途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此外,实现创新企业主体化还应重视培育新型的创新文化,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创新是一个历史的、经济的概念 ,明确它的涵义有助于澄清模糊认识 ,了解知识创新的理论逻辑和历史必然性 ,理性地规划各个主体的行为。厘清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边界 ,特别是与企业的关系 ,将为正确认识大学在知识创新中的功能以及大学企业化的问题 ,为政府关于大学知识创新的制度安排提供理论参照。出于此意 ,本文从四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 ,知识创新的涵义 ;第二 ,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大学边界 ;第三 ,大学知识创新与企业创新的异同 ;第四 ,知识资本化与大学的企业化  相似文献   

12.
论编辑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编辑主体意识是编辑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工作的本质的规定性,是对编辑劳动实践本质和规律的抽象和概括,是通过编辑活动而发展自我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意识。它包括编辑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权责意识和人格意识。  相似文献   

13.
企业是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合肥市作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工作。文章首先阐述了合肥市创新型企业培育的现状,进而提出评价指标体系,对合肥市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价,找出培育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更好地培育创新型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信息社会使社会方方面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何抓住机遇 ,开拓新的生态位 ,是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管理的着眼点。而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它是建立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上的。本文提出群体专家问题发生系统是通过分析人机相结合系统模拟的群体决策分析 ,发现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企业中由产品知识创造代理引起的创新决策权配置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在深入分析产品知识体系和产品知识创造维度的基础上,研究了始于个人默会知识的组织知识创造机理; 在明确技术创新与产品知识创造的关系后,进一步探讨了组织知识创造的代理问题,并基于此揭示了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与创新决策权位置的关系。研究认为:由于产品知识体系由核心知识、辅助知识和外围知识构成,产品知识创造既有改善产品核心知识或辅助知识的功能维度,又有将默会知识转换为形式知识的默会认知维度; 个人默会知识始于其为解决问题而检索相应知识所形成的知识集群,其基础是默会知识集群; 默会知识集群在个人优化产品功能的努力中不断默会地融合和重塑,最终形成作为SECI模型起点的默会知识; 产品知识创造是创新的离线决策阶段,由于默会知识难以转移、产品知识创造过程难以复制和转移,创新效率的高低与产品知识创造代理的组织层级位置密切相关; 有效率的技术创新应当考虑将创新决策权向知识主体或知识创造主体转移; 创新决策权转移的最佳位置取决于知识创造的代理成本及缺乏知识或知识创造下决策有效性所导致的成本之总和。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扩散国际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扩散是指技术创新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技术创新扩散有时会超出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形成国际间技术创新扩散。国际间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力机制怎样?国际间技术创新扩散的渠道主要有哪些?本文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用户创意是企业战略性创新资源,如何选择最有潜力的创意成为组织创造力和创新的关键。在线用户创意采纳作为创意质量高低的重要评判标准,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文章系统总结了在线用户创新社区创意采纳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基于现有文献,首先介绍了在线用户创意采纳的概念及测量;而后梳理总结了在线用户创意采纳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随后归纳分析了在线用户创意采纳的三个研究视角;最后据此提出了一个整体的研究框架,提出了未来研究需关注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在线用户创新社区创意采纳的研究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与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研究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相关问题,对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创新链理论,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创新链的视角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存在军民创新体系分离、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协同主动性不足、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创新链的角度,应当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核心企业主导的创新联盟、完善创新资源共享机制等方面推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