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性质,国内学术界广泛把它界定为"发挥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这是不确切的。这一提法没有区分"比较优势论"和"要素禀赋论"两个经典贸易理论中的不同逻辑与概念,仅仅从贸易理论出发不能正确说明中国开放型发展战略的整体性质。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通过引进外资实现高级稀缺要素流入,使国内低级充裕要素得到使用,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口和实现增长是中国开放型发展战略的特征。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形成"要素集聚"能力,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制度优势。要素性质差异决定了中国在这种开放模式下收益较低,因此开放战略升级的核心是培育高级生产要素。发展经济学提出的出口导向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都基于本国生产要素,不包括要素流入。中国通过要素流入实现了出口与经济增长,并积累了资金外汇,形成了要素培育能力和实现结构升级的条件。中国的实践创新了发展经济学原理。  相似文献   

2.
我国"发挥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战略是有局限性的,不能作为国家长期和全局的发展战略.我们不能简单地直接引用西方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作为自己的对外开放理论,因为所有这些理论都是一定国家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直接适合于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素充分流动的中国.由于要素流动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全球化经济利益分配,我国发展战略的重点应是培育稀缺优势要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济转型多重性视点,本文从制度转型、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区域经济二重开放四个内涵,分别对"浙江模式"及其演进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区域制度转型的浙江模式,是四个小区域模式的融合;区域工业化的浙江范式,是两个小区域工业化模式的聚合;区域城市化带有古典城市化的特征,"老板进城效应"突出;区域经济二重开放取先区际化后国际化的演进路径.浙江模式是这四个领域转型路径特征的融合.区域要素禀赋优势即个人商业才能的发挥与产业地方化及其集聚要求,形成转型的基础动力,这些动力促成了一种由基层到小区域,从小区域到较大区域再到省域范围的自下而上的倒逼式转型机制,由此赋予浙江转型以民营化的鲜明特征.但分析也表明,浙江模式的发挥,迄今仅限于地方政府有权处置的产业与行业范围,在超地方政府力量主宰的产业与行业,则显得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开放型经济新阶段理论建设的主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建设存在着先天缺陷,“发挥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的论点在理论上是不严密的,实践上是不利的。在利用外资理论上存在着先天不足,对“双缺口”理论没有根据中国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没有研究对东道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要素流动,要素稀缺度决定利益分配,应当从这一点出发建立反映经济全球化特点的开放经济理论,说明利益分配规律。  相似文献   

5.
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和人民币国际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一方面,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制度弹性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仅取决于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而且也取决于汇率制度弹性化程度;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又将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制度弹性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与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制度弹性化相同步。人民币国际化应走“弱经济—强制度”模式,遵循“人民币周边国际化→人民币亚洲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渐进路径。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应逐步放松资本控制,进一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不足已是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共识,近年来关于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研究越来越多,而关于服务业对内开放的思路和路径研究则相对较少.中央商务区(CBD)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承载区并在对内、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构建我国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基于推动CBD成为服务业对内开放的"开发区"思想,从市场一体化、开放与监管、开放与安全、对内与对外协调开放等角度提出加快我国服务业对内开放的思路和具体路径,包括将CBD和自贸试验区的众多对外开放政策应用到CBD对内开放上来、探索以CBD主导产业为引领的市场一体化建设、以产业数字化转型突破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各种障碍、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强化CBD在服务业事中事后监管中的作用、以对接和引领服务业国际经贸规则为抓手推动CBD服务业对内开放等.  相似文献   

7.
民营经济的内源式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市场、生产分工和要素投入三个方面.开放型经济也体现在市场、产业分工链和企业投入要素的三重开放.基于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基础和态势,应该采取"倒逼"为主、"顺推"和"扩散"为辅的转型路径.依托民营经济的专业化产业区优势,以区域开放带动企业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国际产业转移和新产业价值链分工重构的视野中实现内源式民营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浙江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比较优势与规模预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走出去"战略属于国家战略,作为大国经济内部的一个发达的沿海地区,浙江既有义务也有条件实施这种战略,同时也将是这种战略的主要受益地区之一.然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制定,必须以对本区域产业、企业、经济之外向投资潜力等因素的准确分析与把握为前提.本文围绕"走出去"战略探讨了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区域经济比较优势,以此为依据提出实施此种战略的要素突破口;(2)区域产业竞争优势,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浙江实施此种战略的主导产业建议;(3)区域企业状况,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实施此种战略的主体企业设想;(4)区域资本外向投资潜力,以此为依据预期了浙江外向投资未来规模变化.  相似文献   

9.
"入世"过程中进一步实践邓小平开放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开放理论的实质就是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与业已存在的世界市场加强联系,这是对马克思和列宁世界市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我国不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障碍.积极争取"入世"是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开放理论的必然要求."入世"以后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也要依靠邓小平开放理论加以解决.为此,就必须调整开放策略,从主动开放转变为被动开放,从局部性开放转变为全局开放,从政策性开放转变为体制性开放.  相似文献   

10.
试论对内开放中消费力与生产力互动的实践内涵与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包括对国外与国内开放两个方面.对国外开放的内涵与实践逻辑经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与"两缺口"观点分析,及其世界市场上百年的实践,已经比较清楚.简单说来,就是利用"两个市场","引进来,走出去".可是关于国内开放的实践内涵与逻辑的理论研究却是不够的.重庆市渝北区在扩大开放的实践中,创造了从对内开放为主向对内对外开放并重,经历了从引进消费力向引进生产力的飞跃,渝北区开放的经验对欠发达地区的开放实践进程具有普遍性借鉴意义,具有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意蕴.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赶超”战略经历了“两步走”(1953 ̄1957年9月)、“大跃进”(1957年10月 ̄1961年1月)、“两步走”(1961年 ̄1965年)的曲折发展。其间,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都为邓小平“三步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毛泽东的“赶超”战略进行历史考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必要的、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欲判明先秦文献中所记载的"河图"、"洛书"是否点阵之图,首先应求于先秦文献中有关"河图"、"洛书"的原始记载.根据<尚书·顾命>、<论语·子罕>和<周易·系辞上>中有关"河图"、"洛书"的原始记载,无法得出"河图"、"洛书"是点阵之图的结论.非点阵之图的结论,是根据胡应麟"辨伪八法",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称点阵之图为"河图"、"洛书"显属可疑,而且,刘牧在<易数钩隐图>的序言中自谓"采摭天地奇偶之数,……点之成图",无意之中,已露出了作伪的破绽.清代学者毛奇龄更将刘牧作伪之迹原原本本考察得十分清楚.刘牧为了使其创制的点阵之图为人所重且行之于世,于是将点阵之图托以"河图"、"洛书"之名,也完全符合作伪的一般规律.坚持认为"河图"、"洛书"为点阵之图者所持之论据,亦皆似是而非.因此,先秦文献中所记载的"河图"、"洛书"并非点阵之图.  相似文献   

13.
林分份 《云梦学刊》2007,28(1):12-18
20世纪二十年代,古史辩派通过塑造一种区别于传统主流学术的科学范式,迅速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学术新派别。在此过程中,顾颉刚与胡迄在占位竞争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各自对于“科学”的不同阐释,呈现出古史辩派对于中学与西学的不同选择及其复杂的思想面貌。  相似文献   

14.
张曙光 《河北学刊》2008,28(2):11-19
在首次阐述唯物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构成原初历史的"四个因素",并随后论及"意识"和作为现实的意识的"语言",却未将其列为历史的第五个因素。深入分析个中原因,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发展,从人的生命活动的丰富性及文明进步的视角理解"意识"和"语言",则应将其提升到构成历史要素的行列之中。这一提升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经典形态的唯物史观,更有助于唯物史观的当代发展。着眼于由人类所造成的现代历史中的许多新问题,人类的新启蒙已成当务之急。而这特别要求各民族文化的交往对话,要求人们对"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的反躬自省,以谦逊的心态和宽阔的胸怀,亲近大地,关爱众生。  相似文献   

15.
变化了的实践需要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并推动着理论的不断创新.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使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应而生.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以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近几年学术界对"浙江模式"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模式的范围、内涵、特征,形成因素,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转型四方面.通过归纳整理分析后,笔者认为对"浙江模式"的形成、发展、升级转型的再认识对目前国内应对经济危机以及全国其它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脸谱化改写:“十七年”鲁迅接受的话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十七年"间,鲁迅形象从"革命性"、"政治性"意义上进行了脸谱化的改写。这种改写一方面是努力把鲁迅与革命拉近,一方面是努力使鲁迅思想与毛泽东思想完全一致,最终使鲁迅成为文化界、文学界配合中国革命、论证中国革命正确性的重要资源。"十七年"间对鲁迅脸谱化改写是从既具有权威性,又具有普及性的中学语文教学开始的。对鲁迅形象的改写,经由中学语文教学等途径极大地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话语方式和思维模式。"十七年"间对鲁迅形象的脸谱化改写实际是服务于时代政治话语的,虽然无论是鲁迅研究者们,还是教材编选者们,未必是违心而刻意地以此为目的,但在当时的政治一元化环境下,他们实际上也难以有别的选择。当目的脱离了研究对象本身的承载能力时,研究对象就只能是一个被摆布的工具而已,这种政治工具性,使得无论是鲁迅研究,还是教材编选,都越来越走向封闭、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18.
尹倩 《兰州学刊》2010,(11):22-25
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使得世界各国再次关注"中国模式"。与世界其他发展模式相比较,"中国模式"的特征表现在:在改革方式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结合;文化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外交上,走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杨兴林 《宁夏社会科学》2010,(5):115-118,122
“中国模式”是有关现实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具综合性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其基本架构体现为中国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作为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三位一体,反映的是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发展建设的道路和成果。“中国模式”蕴含指导思想、价值目标、国情基石、动力机制、思维理念、环境氛围、发展主体、政治保证八大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模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模式"是当代世界发展模式多样性中的重要一种,它产生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转型中国家,是一种将中国实际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的发展模武,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断丰富中国模武的内容、创新其形式,使"中国模式"不断完善、不断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