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世纪北意大利的大城市比英格兰的多,且意大利的城市当局权力较大,城市文化和远程贸易都比英格兰的城市有优势。但意大利的大城市通常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来控制周围小城市和农村,导致大城市的发展限制了小城市的发展,而使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英格兰的小城市和农村较少受到周围大城市的影响,大城市并未对周围小城市和农村的经济构成严重的阻碍,大城市与小城市共同发展,形成了合理的城市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人口中有近六成的农村人口,如此庞大的人口转移将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纵观我国城市化的历史,曾步入“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的误区,计划手段多过市场调控,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现有城市化水平的低下。要加快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必须使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农村转移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从而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战后,以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的变化为背景,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流动,由此大大地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到了高度增长期,这一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更为严重,使所谓的过疏过密问题进一步明朗。在大城市中,由于人口密度高,城市过于臃肿的弊病而引起的城市问题最棘手的莫过于住宅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特别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大量农村人口涌向个别大城市,出现了“超城市化”的趋向,形成了畸形发展的特大城市。在这些大城市中,产生了诸如住宅紧张、交通阻塞、  相似文献   

5.
前言“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方针。控制大城市,主要是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其中,控制人口规模,特别是控制市区人口规模是关键。解放三十二年来,我国的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上升缓慢,比重很低。解放  相似文献   

6.
就业结构偏差与我国城镇化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导致了严重的就业结构偏差。由于大城市"拉力"不足,农村对剩余劳动力"推力"受阻,使大量人口滞留农村,不仅制约市场经济发展和商品化率的提高,而且成为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屡拓而不开的重要原因。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我国城市化是矫正就业结构偏差,降低农民进城投入成本和心理成本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期 ,大量人口转入城市的吸纳主体只能是大城市 ,因为大城市实际上并不足够大 ,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大城市具备吸纳人口的能力 ,发展大城市的经济效益也相对较高。发展大城市需要解放思想和加速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十分迅猛,新兴城镇不断涌现,原有的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整个国家和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但是大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也给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不少压力和冲击。究竟如何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如何协调大城市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些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仅以武汉市为例,在系统分析大城市人口增长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人口增长对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而探讨大城市人口控制的对策与途径,以期能给城市管理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四川城市化建设应借鉴其它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有的经验教训,结合四川实际,遵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考虑未来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注重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统一,用可持续发展观来科学规划城市布局,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之路。要特别注意提升特大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小城镇,全面提高城市和城镇的整体素质,积极稳妥地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构建一个量级合理、功能完备、协调发展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一体的城市网络,使各类城市在空间布局上有新的调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加速在现有小城镇、县城集中发展工业,实现城市化,有利于发挥小城市的聚集功能与规模效应,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市的转移,帮助农民走出贫困,走向富裕.走农村城市化道路是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出现了城市职工“下岗”的问题 ,而伴随着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却走入了困境 :很多城市限制“民工潮”的进入 ,甚至遗返部分农民工。但与此同时 ,为数众多的农民被捆在有限的土地上造成了农民收入低下 ,进而导致的消费水平低下、内需不足、通货紧缩 ,又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农民的出路问题 ,农村人口城市化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国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镇”。小城镇建设被作为一个大战略加以研究和实施。但小城…  相似文献   

12.
大城市研究     
在现代世界,城市在社会生活中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预测到2000年城市居民的人数将超过世界总人数的一半,少则51%,多则61.5%。苏联仅仅从1959年到1979年期间,城市人口就增加了6300万,而达到16300万,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已从48%增加到62%。苏联在小城市和大城市(10万人口以上)之间的人口分布比例所出现的变化趋势是,大城市人口在增多。1926年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大城市化还是小城镇化--中国人口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城市化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的人口城市化道路是大城市化还是小城镇化,值得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最重要步骤。应深入研究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新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促进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化的对策建议。中国的城市化应以发展大城市为主,适当发展超大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城与人的关系、城与市的关系、大、中、小城市的关系、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与世界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城市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继承、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城市建设中数量、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和城市建设中“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关系十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口城市化不仅是城市人口在一国总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而且是人口在各个不同规模的城市中的比重不断变动、重新分布,走向均衡化的过程。总的来看,世界人口城市化有大城市加速增长的趋势,而中小城市则不同程度地缓慢增长,甚至停滞。  相似文献   

16.
一、小城市发展的成就建国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城市建设方面一直坚持以小城市为主,从而使我国小城市发展取得可喜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1)小城市的规模明显扩大。据统计,1985年我国小城市仅有178个,占城市总数的54.9%,人口为10578万人,占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城市发展长期以来坚持"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政策。黄胜胜同学在《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内涵,模式及发展路径》一文中从城市化问题的全球性背景出发,分析了中国城市化的实践进程及其发展路径选择——结合国情并合理有序推进中国的城市化。通过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合力推动,注重城乡统筹,重点保障农村地区,同时构建东中西部地区具有特色的不同发展模式。古代政治中,君臣关系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沈相辉同学在《〈韩非子〉君臣思想的建  相似文献   

18.
进镇还是进城:农民理性选择下的非农就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主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9亿农村人口的超大规模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农民先向小城镇转移而后逐步转往小、中、大城市的人口城市化方式,可能是实现国家现代化迫不得已的路径选择。费孝通先生当年提出“小城镇,大问题”的重要意义也许正在于此。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小城镇建设,已历时近20年。目前学术界在小城镇发展问题上存在诸多争议:有人认为,我国的城市化道路是以乡镇工业和小城镇建设为中心的乡村工  相似文献   

19.
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普遍选择的就近半城市化路径中,人口迁徙具有可逆性:一是从城市回流到农村的可逆性,二是从大城市回流到中小城市的可逆性。这两种可逆性勾勒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去城市两极分化”机制:类贫民窟作为物理载体仍然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但在可逆过程中,它并不会形成一个刚性的城市社会贫民阶层,进而这种可逆性成为城市社会两极分化结构中的弹性要素;特大城市也会产生,但在可逆的过程中,作为纯资源接受者的中小城市将获得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的契机,从而这种可逆性也构成了城市体系两极分化结构中的弹性要素。  相似文献   

20.
发展小城市是消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新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发展小城市是消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新创造。发展小城市既是区别于刘-费-拉模型的全新发展模式,又是区别于我国改革前城乡分割的发展模式,而是对前阶立农村分散工业化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