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球蔓延的SARS灾害给城市安全留下了深刻教训及启示,对城市灾害源、城市规划设计的潜在致灾隐患、国家及城市的应急管理机制以及应对突发紧急事件的法规建设等方面,都必须重新认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减灾规划面临的九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2003年春夏的"非典"已给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上了一次生动的城市危机课,但大中城市频发的事故与灾害仍难以应对。要有效推进中国城市综合减灾事业,必须关注九大问题的研究,在确立城市公共安全的特殊地位、非传统灾害预防、综合减灾建设、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管理走出应对突发事件的种种误区,建构起中国城市减灾管理的行政体系。  相似文献   

3.
防灾减灾建设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21世纪的主题.防灾减灾建设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缩小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自然因素,论述了防灾减灾建设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确保实现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4.
通过介绍国内外关注的安全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发展现状,研究了对中国正兴起的安全社区建设与规划有借鉴的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金磊 《南都学坛》2006,26(3):116-120
联合国所倡导的“社区发展”,是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生活并与政府组织合作,以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协调和整合各社区,使它们与整个国家的生活合为一体。安全社区首先是一个地方社区,其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制定针对所有居民、环境和条件的积极的安全预防方案,二是拥有包托政府、卫生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工作网络。实施安全社区建设目标应编制防灾规划,要制定应急反应计划,建设应急反应队伍,同时还要加强公众安全防灾文化教育。我们要推进安全社区建设,要注意安全社区预案与防灾规划的结合,同时要尽快选择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以唤起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6.
虽然我国已有针对众多单一灾害的安全法规,但仍难以应对未来灾害的多元化及其开放性.鉴于我国在综合减灾管理和法律建设方面的不足,应及早开展综合减灾立法研究并制定出国家的《综合减灾法》.综合减灾立法具有告示、指引、评价、教育和强制五方面的作用,日本综合减灾立法的经验尤应借鉴.  相似文献   

7.
“政府减灾行政”是在以城市综合减灾管理为研究对象时总括出的新概念,其含义旨在从理论上强调政府在防灾减灾上的特殊作用,同时从观念、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政府减灾行政”系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6日新华社转发《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文从六大方面,共计24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国家、地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路。《意见》在强调应急能力纳人政绩考核,学校社区应成为应急管理重点,要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城市功能布局设置不够合理、城市人口激增且流动频繁、城市建设片面追逐经济利益、未能建立城市灾害防范机制等因素使城市面临着潜在的环境灾害风险,造成城市的易致灾性。近些年城市灾害越来越频繁,城市防灾减灾要求越来越迫切。要减少城市灾害给城市管理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需建立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制度以预防和减轻城市的易致灾性,并有利于促进城市灾后恢复重建。我国可通过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立法、建立政府专门队伍、协调政府部门间的职能、完善安全报告与信息公开制度和土地利用规划制度五个方面对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0.
美国减灾型社区建设及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球日益关注的社区减灾建设出发,解读了减灾型社区的基本概念,介绍了美国政府构建减灾型社区的背景及经验。从伙伴关系发展、风险和灾害评估、减灾项目、公共教育和信息四方面,阐述了减灾示范性社区及其建设效果,提出构建我国减灾型社区应重视社区层面的减灾建设、社区减灾规划建设、社区减灾资源配置、社区减灾队伍建设和社区减灾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流战略观的综合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流战略观存在诸种局限,诸如战略决策中的理性思维、战略制定的精英主义偏向以及战略变革所存在的悖谬性等。战略计划更应该是一种持续进行的应变行为。理性的、将决策合理化的能力是战略制定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战略应保持一种非组织化、非程序化、非常规的状态。战略的有效实施不是组织自上而下指挥的结果,而是认同学习和深度参与的结果。战略管理的关键是维持稳定或者至少大多数时候是适应性的战略变化,当然也要周期性地认识到转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生产自救是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政府重要的施政内容之一,甚至可称为关系根据地生死存亡、抗日能否持久的关键问题。太行山区根据地的生产自救运动从两个方面深入展开,一是“开源”,边区政府最大限度地发动根据地军民,通过开荒种地,采集代食品,扩大和丰富了粮食来源,缓解灾情;二是“节流”,在党政军民各部门厉行节约的同时,严厉打击各种贪污浪费现象,保证物资的合理利用。太行山区根据地的生产自救运动卓有成效,不仅缓解了当时根据地严峻的粮食危机,而且通过政治动员的形式对根据地军民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邳州市规划局的现状了进行概述,并对邳州市的规划管理进行了有益的实践,积极探索了规划局的管理职能和机构,明确了规划管理的具体职能,剖析了增加科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世界各国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经验,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提出以下建议:1.在法律层面上明确轨道交通的准公共产品特性 2.投融资模式须以政府为主导,使运营单位在获得政府补贴后满足市场化发展的条件,明确政府和企业的权利与责任 3.政府授予建设单位或运营单位享有一定的房地产开发、商业和广告等活动的经营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分析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摆脱困境预期下制定城市规划时所面临的制度性困境,之后以中央与地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自然资源与知识资源三方面关系作为展开论述的分析路径,并在最后通过分析提出了针对这种困境的对策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具象地深化了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的定位,根本性地开启了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行动。全会关于生态文明的制度设计,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更明确的使命和更广阔的空间。贵州要借此机会全面、准确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天津高密度城市的灾害特征,基于安全防灾视角,结合景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设计,提出了统筹规划用地布局、建构安全优先的网络结构、完善平灾结合的立体空间布局等原则,探索了高密度城区公共空间规划中防灾避险途径与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论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城市规划管理的主体、客体及相对人发生了相应变化,城市规划管理体制面临着创新的压力和机遇.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存在的本质问题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相应的问题表象就反映于城市规划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反馈系统,使规划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低效率.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创新的目的是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民主性和法制性,使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协调,而创新的具体方法则是不断完善三个规划子系统:从决策系统分析,应强化规划咨询,调整编制主体、程序和规划体系;从执行系统分析,应改进规划审批权限及程序,改革开发控制模式,实现城市精明增长;从反馈系统分析,应健全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效力.以上三个子系统应在创新的过程中实现整体上的有机统一,通过决策、执行、反馈的循环往复,促使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21世纪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为背景,研究提出新经济观、新科学观、新农业观和新现代化,主要论断有:(1)人类社会将遵循着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工业化)到知识经济(知识化)再回归新农业经济(农业化)的发展方向;阐述了导致回归新农业经济(农业化)的内涵及其依据。(2)信息经济与生物经济都是以知识和技术为最重要生产要素,又处在交叉发展,可以同属于知识经济。进而将知识经济划分为两个阶段:前知识经济,以信息经济为主;后知识经济,以生物经济为主;并论述了生物经济终将占主导地位。(3)农业可以致富、农业可以跨越、农业可以主导的新农业观;指出农业的贡献不可低估、农业的功能不可少估、农业的潜力不可小估。(4)在上述论断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即:以农业为主导,促进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包括信息经济和生物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逐步过渡到新农业经济;讨论了选择新战略的必然性以及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城乡统筹是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二元经济的新思路,在推进城乡统筹的进程中,要注意其阶段性、区域性的特点,不能不顾实际,强制性取消城乡各种制度的差别,这样不仅不能给农村有力的支持,反而会使本来就很脆弱的工业基础夭折。城乡统筹的突破点是城市化,但又不能盲目推进城市化,必须将城市化的进程和产业支撑相结合,通过城乡融合,促进城乡资源的自由流动,以产业为依托,带动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