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吴玲玲 《经营管理者》2013,(24):288-288
近年来,随着"个性官员"的涌现,社会各界对其争议不断,褒贬不一。本文从辩证的角度对"个性官员"现象进行了分析,对"个性官员"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其产生动因,具体阐述了"个性官员"现象的价值和局限性并提出了一些鼓励和约束"个性官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星 《领导文萃》2014,(15):66-69
正卸任后去哪儿各个层级的退休官员,"再就业"情况并不一样。相对而言,省部级官员"再就业"的渠道更为广泛。除了到国企做高管外,民企也是部分省部级官员"再就业"的渠道之一。知名服装企业雅戈尔的独立董事李国光退休前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8年。而该公司另一名独立董事叶如棠,退休前为建设部常务副部长。尽管舆论对此颇有争议,也十分关注,但这其实并非"再就业"主流,更多退休省部级官员是去协会,甚至成立一个协会。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我国的官员"懒政"现象较为突出,并成为一个极为重要和十分紧迫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既要把基本情况搞清楚,又要将根本症结分析透彻。为此,本文首先从当前官员"懒政"的行政生态背景分析入手,然后以机制设计理论为视角,对当前官员"懒政"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最后提出治理官员"懒政"的可行路径。一、官员"懒政"的行政生态背景1.中央从严治官强化了官员行为的制度约束。自党的十八大以  相似文献   

4.
邓全伦 《领导文萃》2013,(19):76-78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依据相关标准,全面清理领导干部的办公用房。在更多专家看来,要确保官员办公室真正"瘦身",必须对官员的"超标"行为提出具体的惩罚性措施,完善监管机制,才能有效地消解政策示弱效应。官员办公室"禁限令"  相似文献   

5.
唐钧 《决策》2013,(1):51-53
在2012年里,官员形象面临什么样的危机?谁是高危官员群体?官员形象危机如何应对?本文通过对2012年度全国(不含港澳台)官员形象危机典型案例库的研究,绘制出了2012年官员形象危机"风险地图". 官员形象五大危机 2012年里,经网络曝光影响较大的官员性丑闻事件近20起.自11月雷政富事件曝光后,性丑闻曝光数量呈"井喷"态势,仅12月至少曝光了10起恶性官员性丑闻.因此,官员性丑闻事件列在官员形象危机的前列.  相似文献   

6.
<正>"个性官员"是中国社会中出现的一种值得认真思索的现象。而今,有的"个性官员"已经悄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我们有必要对"个性官员"做一个界定,否则,这个问题难以研究下去。笔者以为,今天的"个性官员",就是指有所作为、敢作敢为、性格强悍、雷厉风行、群众褒贬不一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7.
官员"秀"是官员和政府展示自我、宣传政策的一种新方式,"秀"是个中性词,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判断其性质,重要的是要看官员"秀"的动机以及造成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官场是一个严肃的场合,容不得半点活泼,加之中国人传统上喜欢含蓄的表达方式,所以对"秀"多少抱有排斥的心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众又期待政府官员采用更加灵活、形式多样的沟通交流方式.因此,官员"秀"不只是个人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官员"秀"的出现折射出官员个体对传统形象的思变,折射出民众对执政方式的思变.简单地对官员"秀"加以肯定或否定,都未免过于草率.对于官员"秀"问题,需要我们认清其本质,深入剖析其原因,分析其利弊,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8.
这一两年间,"走向政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央企高管的晋升通道。一篇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企业与组织研究中心的文章《"准官员"的晋升机制:来自中国央企的证据》揭秘,对央企高管而言,政治晋升比经济利益更加重要。通过研究2008-2011年189位央企高管的职位变动数据,发现了央企"准官员"晋升之  相似文献   

9.
正从人性上讲,眼泪在大多数时候都被视为一种真情流露。官员流泪,自然也成为人们谈论的对象。不过,不同时刻的流泪,往往也被解读出不同的含义和动机,个中意味,都基于我们对这个群体的认识、期待和想象。传播效应下的官员眼泪2014年4月23日,陕西商南县委大门外的人民广场上,该县举行第六次"广场问政"。当日,县疾控中心主任华中央当场被免职,他捂着脸,不停地哭。一名县委干部事后表示,华中央"被问得不太好看,甚至有些可怜"。  相似文献   

10.
正古代官场不是没有规矩,不是没有准则。如唐太宗就要求官员做到公正,他说:"为政莫若至公。"清康熙帝要求官员做到"清、勤、慎"。从宋仁宗时起,各地官府就树立了刻有对官员诫勉之词的石碑(戒石铭),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  相似文献   

11.
宗禾 《领导文萃》2014,(24):76-78
正"现在,社会上一些人为了借助权力谋私利,善于揣摩领导的个人爱好,以领导的兴趣爱好为突破口。"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副处长王冬梅说。爱摄影一位新闻摄影师介绍说,玩摄影的官员往往通过各类官方和民间的协会搭台,形成一个"沙龙"或"官雅圈"。由于摄影既拥有高大上的"硬件"可以炫耀,又包含一定的文化审美含量能够加分,所以,近年来在官员圈子里非常时髦。"摄影协会一般特别欢迎领导干部入会,还往往会推举他们  相似文献   

12.
顾丽梅 《决策》2008,(12):30-31
官员“下海”曾一度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随后就是中国官员到高校任职的越来越多。可以说,官员转身国际机构任职,正在成为“第三种道路”。  相似文献   

13.
郑局廷 《决策》2012,(4):95
崇尚"政绩工程"、追求"形象"和"面子"是形式主义在当下最为显著的表现.从上至下恶批猛斥了几十年的陈规陋习,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相反却呈愈演愈烈之势,的确让人深思! 我有一好友贵为县长,不久前我专程去拜访,他刚刚和一台商签了一个投资两亿美金的大项目,击败几个竞争对手,签回大单投资项目,本该可喜可贺,但却未见喜色,问之究竟,原来县里为了引进这个项目,政府承诺要砸进去三个多亿,另外还有长久的税收奖返优惠.县长满腹心酸地说:"项目好不容易签回来了,但县财政伤了,我的心也伤了." 应该说,我的这位好友县长之"伤"正是很多官员之"伤".这种"伤",不仅伤及政府肌体,而且伤害百姓利益.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形势所迫下,以招商引资看成败,以引进项目论英雄,很多官员变得盲目、武断、不顾一切.为了取悦老板,他们不惜把财政砸个大洞去"奉送";为了项目落户,他们不吝牺牲地方长远利益去"换取".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只要引进项目,就有"政绩"摆着,就能保持能人"形象",就能顾全政府的"面子",就可以垒筑提拔晋升的"资本",反正干几年提拔走人,债由后任还,屁股归后人去擦.殊不知那些港商、台商及外商抓住了我们官员的这些心理,在项目落户之前,搭起擂台,撺掇内地城市之间展开比拼,自伙自地杀得血肉模糊遍体鳞伤,而他们从中渔利.  相似文献   

14.
吴黎静 《领导文萃》2012,(19):20-22
在国外选举政治条件下由于选票紧紧捏在选民手中一个政党能否赢得广大选民的支持,直接关系到该党在议会中的席位多寡以及能否上台执政。政党的领袖、议员和政府官员都把接好"地气",加强同民众的联系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5.
李志国 《领导科学》2012,(25):34-35
作秀一词本为中性词,但自进入政治领域以来,由于一些官员秀中的做作乃至作假,致使官员秀惹人非议,给人以贬义的印象.例如,安徽芜湖市副市长骑车送女儿上学等新闻在社会上引起热议.有人习惯性地质疑这是官员作秀,有人认为这不是作秀并为其拍手叫好,还有不少人认为这种行为即便是作秀也要鼓掌欢迎,甚至建议把作秀艺术列为官员提升素质的必修课.上述官员行为是不是作秀只有当事人清楚,但公众的热议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官员秀都不受人欢迎,关键是在现代媒体政治发展背景下,官员秀怎样做到"秀外慧中",外秀内实,怎样秀得有艺术、有智慧、有内涵.  相似文献   

16.
正"不升迁就腐败"是时下一些仕途受挫官员的灰色心态。这一现象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官场的一些现实,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官员失意轻则意志消沉,得过且过;重则心态失衡,堕入贪腐的深渊。它既不利于官员个人职场发展,也不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官场生态。对此,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一、林林总总的官员失意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场如战场,有人平步青云,有人  相似文献   

17.
对官员"私生活"进行监督,无论是从现实情况还是就公共治理的角度来说,都应是反腐斗争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古代官场不是没有规矩,不是没有准则。如唐太宗就要求官员做到公正,他说:"为政莫若至公。"清康熙帝要求官员做到"清、勤、慎"。从宋仁宗时起,各地官府就树立了刻有对官员诫勉之词的石碑(戒石铭)。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他们或者本来就是混迹于官场的品行不端之人;或者进入官场后受到不良影响被"染黑"了,投机、钻营,无所不为。但是他们在唐太宗那样清醒的皇帝面前,就常常施展不了自己的伎俩。  相似文献   

19.
<正>剧场政治,顾名思义,指的是特定场合的政治表演。近年来,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的"亲民活动"屡见报端,官员坐地铁、挤公交、扫马路、参加环卫体验日活动等行为为公众所熟知,这些现象被称为"官员秀"。当前,对"官员秀"的关注和探讨主要集中于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以及"怎么秀、秀什么"的技术指导层面,本文试图运用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剧场政治理论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和模式,丰富对"官员秀"实践要求的理性认知,期望能为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20.
正过去官员问责处理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能上不能下,出了问题淡化处理;一种是从重,"双开"、移交司法追究刑事责任。而降职降级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第3种处理方式,更具针对性和震慑力。"断崖式降级"是十八大之后执纪部门处理"问题官员"的补充手法,以区别被"双开"又移送司法的落马方式。公开报道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