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汉字书法分古今二体,在汉魏之际进行了漫长的古今变化过程,其间产生了篆、隶、草、行、楷等今日依然存留的新书体。其中隶书是今体汉字的基本形式。古体今变既是文字进行规律的要求,也有时代,民族和书法家个人创造的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上溯字源、分析汉字的造字法,从教学的角度看是很有价值的。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有些汉字的构造方式难以弄清,再加上古代汉字隶变、现代汉字简化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汉字造字法的分析就难免出现一些穿凿附会的说解。关于“萨”字的构造,笔者就从可以找到的书籍中发现了几种相互矛盾且难以成立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论“梅村体”的用典程相占吴伟业著称于世的“梅村体”渊源于元白的“长庆体”。较诸元白之作,“梅村体”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大量用典。王国维《人间词话》曾将二者作过简单比较:以《长恨歌》之壮采,而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四字,才有余也。梅村歌行则非隶事不办。白吴...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汉字都是由一些最小的基础构件,也叫基础构形元素一次性或分层次构成。这些基础构件最初都是一些象形符号或象形字。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由甲金文到大小篆,再到隶楷阶段,一些基础构件或粘连,或分离,或合并,于是其构件功能,也就是说在构形构意中的作用,有不少发生了变化,这是汉字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认识这个特点对学习、掌握及正确使用汉字是很有好处的。本文分析有关“盓”构件的一组字,以此说明汉字这一变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说“今”道“古”施元根中学文言文中“今”字不少。“今”的常用义当然是作时间名词,当“今天”、“现在”讲,如:①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高中第六册,下只注册数)“今”的第二种用法是作假设连词,与“苟”、“其”等字作假设连...  相似文献   

6.
赖晨 《社区》2012,(21):45-45
闽粤赣边区的赣州、汀州(今福建龙岩、三明地区)、梅州33个县,既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大本营,也是著名的原生态农耕稻作文化区。这里有三种特产:“红”——广东省梅州府兴宁县(今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县)的红曲,“黑”——福建省汀州府永定县(今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的豆豉,“白”一一江西省虔州府宁都县(今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的粉干。  相似文献   

7.
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其中识字教学是重点,教学时间长.能否突破识字关,缩短汉字教学时间,是实行义务教育的关键。笔者认为,在中、小学和中师等学校试行“意解析字法”识字教学,要比“集中识字”和“猜认识字”等教学方法有效得多。今把“意解析字法”纳入识字教改的新课题来探索与研究,求教方家。一、以简明扼要的文字,针对汉字的现在字形(包括简体字)进行解说。例如:“活”字,舌头有水自然活。“好”,生男生女一样好。“饿”,我无食物自然饿。镁”,羊越胖大就越美。“灾”,室内起火便成灾。“贫”,财物越分就越少。…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南游”原因有三:一是出自司马迁的自觉自愿,二是由于父隶司马谈之举荐,三是由于汉武帝的恩许。司马迁南游时,年已三十,时在元鼎元年,即公元前116年。南游路绳中的“楚”,实指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陈涉所建的“大楚”,包括有大泽乡和都城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地区。南游大约用了三年到四年时间,即汉武帝时,元鼎元年到三年(前116—114年)。  相似文献   

9.
东亚信息操作系统的“汉字文化圈化”潘龙海金镇容(一)汉字文化圈的含义操作系统的“汉字文化圈化”的含义是: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开发既能表示英文又能表示有关各民族语言的统一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利保存有关各民族的文化,同时推动汉字文化圈信息产业的蓬...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舟部字舟、船、服、朕、俞以及舟部外的部分汉字前、受、朝、恒偏旁“舟”的形体从甲骨文到隶书发生了演变。利用出土文献研究舟的形体演变,可以得出结论:舟部字后世用法的核心义项仍与舟(船)有关的字在形体演变中大体没有变化,这部分字在现在依然从舟,作舟(般字除外),共13个;其他字讹变成从月,有服、朕、俞。讹变原因主要是隶变。  相似文献   

11.
拙作《朱仙镇之役与岳飞班师考辨》一文①,曾就南末高宗绍兴十年(公元一一四0年)前后诸将帅的兵力问题有所考核,而对当时“内外大军”(指中央军队)总人数尚未加探索。今特为补充如下: 绍兴初年的内外大军人数,据南宋著名史学家李心传所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八《绍兴内外大军数》条的记载: 绍兴初,内外大军凡十九万四千余,而川陕不与。宿卫神武右军、中军七 万二千八百(原注:张俊将右军,杨沂中中军);江东刘光世、淮东韩世忠、 湖北岳飞、湖南王 四军十二万一千六百。是年冬, 神武中军隶殿前司,而 右军如故。五…  相似文献   

12.
一“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是汉字由象形文字体系进入表意文字体系的转折点,是汉字进一步走向记号化的标志。这是一致公认的事实。但是,“求书”,究竟产生于何时?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它与小篆的关系怎样?对这些重要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直到目前为止还未曾有较为统一的意见。本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索並且在目前条件下能够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孙崇政 《中华魂》2013,(2):34-35
清顺治十八年(1661),山西永宁(今离石县)人于成龙被朝廷选授广西罗城县令。罗城是苗、瑶、僮(壮)、汉等民族杂居的地区,境内万山耸峙,瘴疠弥漫,而且几经乱,百姓流离,田庐荒废。于成龙到这个边远、荒僻、环境又如此险恶的地方做官,亲友们都为他担心。而于成龙却不以为然,说:“君命也。独不闻义不辞险耶!”他毅然决然带了四个仆人离家赴任。  相似文献   

14.
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通过对“昜”和“易”的甲骨文、金文构形构意分析,得出:“昜”的造意是“云开日现光线下射”,“易”的造意是“日月半现光辉交互”。一个汉字作为词使用时的众多义项,总是在该汉字的造意基础上引申衍生的,汉字的造意是该字作为词孳衍的各种意义的语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句”、“读”二字的意义进行了溯源,认为:今“句”义是由古“句(鉤)”派生出来的;通过对《辞源》所列与“句读”同义的词进行了分析,认为今“读”音义源于诵书时声气的稽止,实与“逗”相通,故又为“句投”、“句度”,因声气的稽止停留客观上造成了文章整体截断为部分,故“句读”又为“句断”、“句绝”。  相似文献   

16.
“忧乐”“求索”录子岳阳是不好写的。历史上的岳阳肯定特别荒蛮。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开篇便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便是贬。滕子京原守边防,在庆州(今甘肃庆阳)任知州,防御西夏有功.却被人诬告,贬为妥州知州,可见那时的岳阳比甘肃还偏远荒...  相似文献   

17.
在杨克定(1988)、王国栓(2003)、朱庆之(1992)、徐丹(2005)和胡敕瑞(2006)等作者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从“去(离开)+O起点”格式到“去(前往)+O终点”格式过程中“去”的词义句法演变机制发现,“去+O终点”格式只能作为“去”及物化的标志,不能作为“去”产生“离开”义的标志。“去(离开)”在一定句法格式和语境中,先是在情状体上由瞬时达成体变为持续体(西汉时期完成),之后经历了主观指示和终点客事的赋予(东汉中后期完成).由此产生了“前往”义的“去”。尔后,常用格式“去(前往)+Vm+O终点”发生重新分析,O终点被分析为“去(前往)”和Vm共享的宾语“去(前往)”才特威了及物动词(东晋时期完成)。  相似文献   

18.
许禾钢 《社区》2009,(35):33-33
公孙阏和颖考叔都是郑国大夫。公孙阏字子都,和郑庄公同族,长得高大英俊,一表人才,号称郑国第一美男。这一点.有孟老夫子的话为证:“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颖考叔为郑国颍谷(今登封市西南)封人(管理疆界),干练老成,忠勇威猛.  相似文献   

19.
自从许慎给出“六书”定义与例字,特别是经戴震提出“四体二用”之说以来,汉字的造字之法就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假借”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假用法,这种解释看来已成为定论了.其实不然.“四体”不足以总结汉字的造字规律,还应该增加一种“假借”造字法,才能说明所有汉字的形体结构之所以然,才能全面地认识汉字体系的复杂性质.  相似文献   

20.
王婆开口     
金华(今浙江境内)的读书人章楫,出游路过衢州(今浙江境内)时,到一个姓刘的算卦先生的卦摊上算了一卦,得到了一首诗,诗的末句是:“也须再唱新郎曲,王婆开口笑未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