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一)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讨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和“彻底”问题,它对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很有启发和帮助。我们认为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有一个客观标准,同时也要有一个时间界限。这个客观标准,金重远同志在《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和“彻底”》一文中已经提出:“衡量‘保守’和‘彻底’的标准,当然应该看这两个革命摧毁封建主义的程度,也就是说要看它们究竟对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我同意摧毁封建主义的程度作为衡量英法革命“保守”和“彻底”的客观标准,不过还需要进一步作具体的分析。一个国家的革命摧毁封建主义的程度,对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两者虽有密切的关系,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后者不能作为衡量英法革命“保守”和“彻底”的客观标准。为什么呢?因为革命摧毁封建主义的程度,只不过对革命以后本  相似文献   

2.
封建主义是中世纪西欧的核心价值之一,史学研究者一向把英国与法国视为封建主义的核心地区。从"作战的人"、"祈祷的人"、"劳作的人"、城市居民四个社会群体的角度来解析中世纪英国与法国的封建社会建构模式,是揭示这四个社会群体在英法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军事制度、税收制度、劳动制度、政治制度中地位演变的一个全新模式。随着这四个群体在英法封建社会中经济、政治地位的演变,英法两国封建王权扩大了其统治基础,最终确立了王权"无上"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3.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问题是我国史学界分歧较大的一个问题.以往对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性问题的探讨,大多是从革命的形式、革命摧毁封建主义的程度以及革命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从现代化的角度探讨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定性问题,通过分析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后政治、经济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较法国更为彻底.从现代化的角度探讨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与彻底,可以帮助我们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更好地为社会转型积极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英美"特殊关系"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一关系对两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莱尔担任英国首相期间,继承了传统的双边关系,同时也表现出很强的时代特殊性。总体来看,布莱尔时期英美"特殊关系"仍在强化,两国在双边互动与国际合作中联系更为紧密,在政治、经济、安全和外交等领域的合作得到深化。同时两国在传统国家利益和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上,也存有很多分歧。从根本上说,布莱尔时期英美"特殊关系"是二战以来双边关系的纵向延伸,是在整体国际环境衬托下,双方共同利益驱动的、既相互需要又互为利用的一组特殊意义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牺牲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在于:主导自己的命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合力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有深厚的民族历史传承,是在对内推翻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统治,对外赶走西方资本主义势力这一斗争胜利基础上的必然选择,是在对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势力本质深刻洞察及时代发展大势深刻认知基础上的必然选择,是对发展中国家模仿和依附性发展道路经验教训以及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在矛盾深刻认知基础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自主意识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所注重的问题,笔者认为它也是李贽思想的精髓之所在,李贽赋予了这一问题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新色彩、新内容。本文试予略论,以求正于学术界。明代晚期是被黄宗羲称之为“天崩地解”的特殊历史时期。当时,封建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己经完全烂熟,进入它的衰败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尽管受到封建主义的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殖民者相继来到东方,与传统的亚太国际关系体系的主导国——中国,展开对处于两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两洲(亚洲和大洋州)的十字路口的东南亚地区的争夺,中国与欧洲列强就三大问题产生了矛盾和磨擦:一是东南亚诸国被西方列强侵占,破坏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二是大批东南亚华侨遭虐待、驱逐和屠杀,三是中国在东南亚的采矿计划遭到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对。本文将围绕这三大问题进行讨论,对冲突的原因、特点、双方态度进行剖析,以深入理解资本主义崛起时代中西社会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8.
《两地孤栖》是一部关于分裂和统一的小说。在《两地孤栖》中,英法两个民族的矛盾主要是围绕着魁北克圣玛克教区牧师伯宾神父和法裔加拿大贵族艾森内斯·泰勒之间的冲突表现出来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宗教信仰、对工业化的态度和对战争的态度等。休·迈克伦南认为英法两个民族的关系必须通过爱与尊敬来维系,只有爱能成功地为孤独的双方架起桥梁。  相似文献   

9.
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就逐渐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由封建社会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大工业,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又出现了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压迫,使中国人民遭受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因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成为这个社会中的主要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西欧封建制度发展时期英法两国的土地分封制及与王权的相互关系 ,剖析了土地分封制的实行、王权的加强对英法两国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1500年以来,英国和法国一直被视为世界大国和强国,在工业化和近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正是由于英法两国在世界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所以英法近代史研究一直以来始终没有失去其独特的魅力,而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工业革命以前,英国虽然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但由于资本主义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资产阶级完全统治的时代还未到来。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阶级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政治的变革,英国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相似文献   

13.
独立战争期间俄国对美国的友善政策是两国建交的政治原因;19世纪初紧张的国际形势是建交的直接原因。美俄建交的特点是:建交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双方都有建交的愿望,而美国更为主动;建交方式上采取的是秘密外交的方式;建交双方求同存异、互相谅解。美俄建交打破了英法一统天下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4.
16—17世纪,英国和法国的资木主义商品经济已开始形成,领土上、政治上统一的民族国家已经建立。正在集权中的两国政府都开始推行一些相对连贯的经济政策,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工商业法规和措施,对工商业经济活动加以支持、干预和控制。这些工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对当时乃至以后英法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面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英法两国工业政策及其作用作些比较分析,或许有助于理解英法两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冯桂芬是我国十九世纪中叶的一位进步的思想家。他在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著书立说,继承和发扬了他的前辈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爱国进步思想,在社会上层人物中最先提出了广泛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以求中国富强的主张,成为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法维新运动的直接思想前驱。冯桂芬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时代,社会矛盾极其紧张尖锐。早已危机四伏的中国封建主义制度,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相似文献   

16.
中西封建社会晚期是指我国明、清王朝和英同都铎王朝及法国波旁王朝的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和英法都实行君主专制统治,都出现资本主义因素,都处于封建经济开始解体的时期。但是,数百年后,两方的英法封建国家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向世界进行殖民侵略。与此相反,中国则止步不前,饱受两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落后挨打的地位。中西封建国家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的自由概念是对英法式的启蒙理性意义上的自由与康德实践伦理意义上的自由的超越,在此基础上黑格尔认为自由与伦理的最高形态是实现现实与理性的和谐,现代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体系的发展,为此创造了现实的基础,但要使现代劳动分工体系真正地达到其理性的作用,国家的总体调控地位就非常重要,黑格尔认为这是走出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内在矛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还处于幼稚阶段,进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意味着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这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境遇造成的矛盾。本文考察了从“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这一历史时段里,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认识,认为新民主主义理论圆满地解决了上述历史矛盾:该理论既承认现阶段的中国革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但它又以其本身的内在规定性(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指明了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如何?它是否被社会历史的发展所证实,特别是它在现时代的命运怎样?这是人们迫切关心的问题。在今天,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马克思主义诞生已经有140余年了。这其间经历了三个阶段:创立、发展、更新。 马克思主义是资木主义时代的产物,是当时西欧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固有的矛盾激化之后在思想领域所引起的结果。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艺术家、思想家所讴歌、所憧憬的资本主义,曾经象一轮朝阳一样从地平线上升起,用它的光亮驱走了黑暗,逐渐取代封建主义,在人类历史上划出了一个新的时代——资本主义时代。到19世纪上半叶,  相似文献   

20.
自1969年开始,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为了增进互信、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两国都有意在两国之一建立一条直接联系渠道,以利于彼此的交流。但由于双方先后在建立新渠道的地点、人选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建立新渠道的过程一波三折。后来在客观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新渠道得以建立,这就是纽约渠道。纽约渠道的建立对中美关系的进一步缓和与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为中美两国进行及时有效的直接接触创造了条件,进而使两国在众多重要的国际和双边问题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沟通,促进了双方的谅解与合作。而双方的谅解与合作又反过来推动了两国互信的加深,为其后的中美战略合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